温柔的背叛宁远路维中:中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3:24:43

1.沙漠化  

 

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其中的土地沙漠化问题又是世界公害,生活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近14%的世界人口直接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全球每年有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沙漠化土地。  

 

在我国西部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市区部分地区现分布有大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18%)的沙漠化土地,而且在不断扩大(1995年至1999年的5年间全国净增沙漠化土地1.72万平方公里)。在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情况下,沙漠化虽说有所遏制,但仍呈“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沙漠化危害在我国已涉及30个省区841个县(市、旗)7534个乡(镇、苏木),全国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因此说,土地沙漠化是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强研究和治理。  

 

2.沙漠化的成因  

 

造成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客观内在因素,人为因素是土地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加剧的社会诱发因素。  

 

2.1沙漠化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离海洋降水少、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日照蒸发强烈、海拔高风多风大、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大风吹蚀等自然条件造就并历史的遗留下退化的土地、劣质的土壤、沙化的漠地。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世界的1/5,且南涝北旱分布不均,尤其是西北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水资源量明显下降。随着气候的暖干化,我国西部21世纪初的降水量比20世纪70年代明显减少,黄河90年代以来经常断流,伊犁河、塔里木河、疏勒河、黑河等河流近年的水量在逐年减少,流域水危机愈演愈烈。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各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拔高且有许多高山阻隔,使水汽随风进入这一地区的途径和数量减少、难度加大,因而降水量少(大都在400mm以下,许多地方甚至在200mm以下,最少的仅15.4mm);加之日照蒸发强烈(从东到西蒸发量由800mm增至3000mm),这就使西部大部分地区土地的自然水补给入不敷出、旱情加剧、气候干燥,因此形成大陆性干旱气候,严重影响了当地林草植被的发育形成和繁衍生息,导致地面植被稀少,使土地缺乏保护而易受外因侵害以至退化、沙化。  

 

我国西北高原干旱多风的气候形成的干燥土壤,在强大风力的作用下遭受侵蚀,有机质、矿物质等被风吹离流失,长期以往土地逐渐贫瘠、退化甚至沙化,许多沙漠地就这样在干旱多风的条件下逐渐形成并迁移扩张。  

 

2.2沙漠化的人为因素  

 

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无序地乱砍滥伐、过度采挖林草植被资源,造成植被破坏消亡、土地裸露退化以至沙化。比如在巴西国内哈内陆河流域热带雨林区,由于人们在20年间疯狂的破坏,使450种草木化为乌有,204种鸟类完全绝迹,内陆河被流沙堵塞,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人们欲哭无泪。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将许多集体林木分到农户个人,因为忽视了林木的保护工作而被肆意砍伐破坏;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省区大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又多,这里的人们为了基本的生存与发展,对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的林草植被资源放松管护,放任自由地由其乱砍滥伐林木、任意采挖灌草植被,以满足生产生活消费需求,结果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使植被由点到面、由近及远逐渐消亡。例如,新疆和田地区由于疏于管理樵采烧柴,就使胡杨、灰杨等天然荒漠林5年破坏5.7万亩;西北许多地方还随意刨挖、搂刮枸杞、甘草、肉丛蓉、麻黄、发菜等天然中药材和经济植物地被,使植被遭到破坏,以至降低甚至丧失了林草植被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因此恶化了土地生态环境。  

 

2.2.2盲目垦耕、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和农田、草地退化沙化。我国人口多、粮食长期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生存而不加限制的掠夺式开发土地,采取开荒种田的手段增加粮食生产,严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使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在北方干旱地区的草原牧区,草场的载畜能力有限,只可限量放牧,但实际是几乎所有牧区都超过了生态安全允许的合理载畜量(据调查我国沙区草场的牲畜超载率在5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100%)。许多地区由于草场载畜量过大,因牧过于草而使草场严重退化,有的地方牛羊甚至连牧草的草根都啃食了,生态工作者因此认为,牧养的牛羊是草地植物的“第一杀手”,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2.3过度、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的干旱沙漠化、盐碱化。由于我国西北内陆水资源短缺,在地上无水时向地下开采,长期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河流湖泊干枯,原本生长良好的植被由于失去地下浅层水的支撑而大面积死亡,使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繁荣地方不可避免的变成了“风吹裸地起沙尘”的沙源地;而有的地方还在水源上游高处发展水浇地只灌不排,使盐碱在低洼处不断积累,使土地的次生盐渍化严重发生、使低洼地的植被被盐碱危害枯死、农田也被迫弃耕,因此形成弃荒的盐碱漠地,与沙漠成了恶劣生态环境中的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狼狈为奸”。  

 

2.2.4滥施农药、乱捕滥猎毒杀有益昆虫和野生动物,使寄生于林草植被的害虫鼠因失去天敌而猖獗危害林草。随意使用有毒有害农药,乱捕滥猎野生保护动物,严重危害生态食物链中害虫鼠兔的天敌,致使有害的虫鼠兔猖獗发生,严重危害林草植被。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森林、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害的虫鼠兔与其捕食性天敌昆虫动物,在食物链中是相生相克的,它们本来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相互制约状态,但是由于人类随便使用农药毒杀、并猎捕杀害天敌昆虫和野生动物,使害虫鼠兔的天敌种群数量锐减,打破了自然生态平衡,有害的虫鼠兔随之猖獗发生成灾,严重危害草地林木。在内蒙古大草原、青海三江源地区林草植被资源被害虫鼠兔危害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降低了林草植被防风固沙、维护国土安全的功能,而且使载畜能力明显下降。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采取相应的防治和保护措施,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防治和保护。  

 

2.2.5工业交通建设生产助长了沙漠化。现代化工业、交通生产、生活建设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并排放废气产生温室效应,引发了水土流失、土地污废、高温干旱等,助纣为虐了土地沙漠化。现代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在给人类带来即得利益的同时,也让现代的人们吃尽了苦头。在工矿企业建设、交通修路施工、生产生活等过程中不仅毁坏了原有的地貌植被,而且产生和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污染物和高温气态的CO2等,致使山地滑坡崩塌裂陷,被毁坏的土地在长期水土流失、干旱裸露风蚀后沙化;被废弃物污染的土地也因此成为寸草不生的废死地;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排放的CO2等热烟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日益突显,由此造成的干旱也日益明显,全球因此每年损失数千亿美元。特别是时至今日个别国家为了其自身经济利益,拒绝在人类控制CO2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直接影响了对工业废气排放的控制,令人不安。  

 

2.2.6认识不到位、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管理不力、官僚腐败盛行、纠纷战争、人为火灾等,也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因素。在林业行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它给林业造成了极大的、但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损失。我们知道“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建设如今已经启动实施了,在工程建设费用中,在项目“巨大”的建设成就中,有谁能知晓有多少是靠一些地方政府和工程实施单位虚报、作假构成的;特别令人痛恨的是,许多官僚巧立名目、张冠李戴将国债资金装入自己的腰包中,因而使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成为虚无缥缈之事,所以破坏影响、减弱延误了对土地沙漠化治理的工作力度和进程。  

 

3.沙漠化防治对策  

 

沙漠化治理靠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甚至少数人一种办法很难奏效,必须是全社会行动,林业、农牧、水利、环保、经济、科技、司法、宣传、教育等多管齐下,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治理对策。具体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3.1大力造林种草,移减人口压力,改善能源利用,立法建制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减免、遏制、禁止一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生态要先行”的战略决策,并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为人进沙退、防治土地沙漠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开创了我国防沙治沙、维护国土安全的新局面,也有效的遏制了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重视北方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在生态脆弱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生态移民;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沼气、风能、太阳能技术及资源,以减免因烧柴耗能给森林植被造成破坏;与此同时,建立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法律制度,实行生态破坏一票否决制,加大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对防沙治沙工作不负责任的官僚污吏。  

 

3.2实行法定利用土地垦耕制度,发展生态集约农业,合理限定牧养。制订防沙治沙规划,划定禁农、禁牧、禁樵区,采取围栏标示封禁保护措施,建立封育圈养、休牧轮牧限牧制度,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大力培育人工高产草地,减少天然草场载畜量,缩短天然草场放牧时间,以减缓天然草地牧养压力。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利用小面积高效的土地以种植高效红英玉米为大批圈养牲畜提供饲料,较好的解决了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畜牧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值得示范推广应用。  

 

3.3依法管理、科学调配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需要。第一,建立水资源有限,要节约用水、回收处理用水的思想和机制,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在城市和农村都提倡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在城市工矿区着重建设大规模污水处理厂,解决废水再利用问题,缓解水短缺状况;农业生产要改变落后的灌溉方式,提倡节水灌溉。第二,建立完善水资源费征收制度,提高非生态用水和超量用水水价,用经济手段制约城市工业等用水。第三,建立全流域的统一调度和补偿制度,在夏季用水高峰期,尤其是干旱年份,采取上游水库泄水措施,保证全流域生活生态用水供应;同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经济原则,在整个流域建立一种跨区域补偿机制,即以税收或其他方式由下游直接受益地区缴纳一定数量的资源补偿费,资助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发展节水灌溉、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来弥补上游地区因照顾下游用水而给自身造成的经济损失,并防止干旱沙漠化,可以说,这种筹投资机制能够实现上下游全流域的共赢。第四,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并采取限制性开采地下水资源的政策措施,打击违法开采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位下降。  

 

3.4打击乱捕滥猎,合理使用农药,提倡生态防治,实现农林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对乱捕滥猎野生保护动物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减免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行为;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限制使用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保护和发展天敌昆虫与野生动物,利用生态防治技术,对林草生态中的害虫、鼠进行控制,遏制害鼠、害虫繁殖危害,把害鼠、害虫自然的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以防止林地草原农田退化沙化,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农林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3.5建立生产建设项目土地环境评估审批制度。实行项目生态环保评估论证、立项审批制,以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土地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标准来衡量一切建设项目的优劣,通过评估论证优胜劣汰、取利除弊,对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污、不利土地植被生态环境的生产建设项目,用限、停、禁、关、转等办法予以处理,防止为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使土地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3.6把防治腐败作为防沙治沙的配套措施。建立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及苗木种子等生态建设物资政府组织招投标承建和采购监督报销制,以遏制基层、部门官僚的贪污腐败,保障防沙治沙等建设事业的专项资金能够真正用于防沙治沙。全国建立实行的建筑工程项目承建、医疗器械制品等公开招投标建设采购供应制,就刹住了有关环节的贪污腐败歪风,节约了开支,并把好事办实办成办好了;国家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也应当以此为鉴,建立公开招投标建设、采购供应制,以遏制其中的腐败,把防沙治沙建设项目搞好。  

 

3.7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们的防沙治沙意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经常性的开展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策划创制播放能够提高人们防沙治沙意识的生态公益广告,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使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生活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每一个人,都从思想深处有节约用水、防沙治沙、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光荣,破坏土地资源环境可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