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洋扮演者:拒绝韩寒的“伪正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47:57

问:如果革命到来,有影响力的文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答:文人到时候就应该扮演一颗墙头草,但必须是一颗反向墙头草。文人需有自己的正义,但不能有自己的站位。越有影响力就越不能有立场,眼看一派强大了,就必须马上转向另一派,绝对不能相信任何的主张,不能跟随任何的信仰,要把所有的革命者全都假想成骗子,不听任何承诺,想尽办法确保不能让一方消灭其他方而独大。所以未来的中国如果有革命,谁弱小,我就在那里,它若强大了,我就去它对手那里。我愿牺牲自己的观点而争取各派的同存。只有这样,才有你追求的一切。

 以上摘自韩寒《说民主》中的一段对话。韩寒的民主、革命和自由“三论”,成为岁末舆论热点,让人耳目一新,有人说他成熟了,有人说他投降了,也有人说他五毛了。总之,与几年前的韩寒大相径庭。他的革命与改良的论述,于执政有利,于民有利,愤青反对,而我很赞成。

但他在论民主中涉及到的“正义”,却有失名声与影响力。正义是一种价值,他说的站位实际上是立场。“文人需有自己的正义,但不能有自己的站位”,价值高于立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的价值也就是说正义是什么呢?
    “眼看一派强大了,就必须马上转向另一派,绝对不能相信任何的主张,不能跟随任何的信仰,要把所有的革命者全都假想成骗子,不听任何承诺,想尽办法确保不能让一方消灭其他方而独大。”这恰恰一种选择立场的游戏,是一种没有价值标准的机会主义。不盲从是韩寒可贵的品质,但在价值主张上走向虚无主义,就不是一个社会的福音了。

这个世界就是强弱这么简单吗?避强趋弱就是选择原则吗?人们脸上没有贴标签,你怎样区别谁是强者谁是弱者呢?在这个复杂的世界,强弱本身就是经常变化的,有些强弱本身是扭曲表现的。判断真假是个首要问题,哪能不分清红皂白,就表明自己的立场呢。未明真相就先入为主地站在所谓弱者一方,这也算正义?如果你支持的弱者实际上是在骗取公共同情,这种“正义”岂不贻笑大方。

强弱不是价值标准,值得同情的弱者不一定代表正义。判断正义与否永远只能凭真相、法律、凭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而不是一种固定的身份。因为贫穷的扭曲,弱者和底层许多时候的恶,有时比强者的恶更令人瞠目结舌。

逢官必反,逢富必反,逢大必反,是制造混乱的一种逻辑。文革中流行“两个凡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在那个时代成了一个最简单最有力的动员令,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只要有人被贴上“敌人”的标签就行了。

而韩寒的标签就是用强弱替代了敌我。在公共事务上要运用自己的理性,摒弃那种“反抗即正义”、“弱者即代表一种道德优势”,动不动就站到哪一边,使判断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失去客观理性。

在这里,韩寒本身是否定是非判断的。他只是求得各方共存,“和谐”理念已经堕落。不相信任何主张,不跟随任何信仰,不听任何承诺。他说愿牺牲自己的任何观点争取各派的同存。韩寒以正义的名义主张立场至上,只会古惑人们仇富、仇官的情绪,迎合了一种“反抗代表正义”民粹热情。

“真相比立场重要”,“是非永远高于立场”,在价值次序里是非应置于首要位置。这些观点很多是曹林在“时评十讲”中阐述的精华。有些论断似乎就是为韩寒的“正义”准备的。当然,韩寒本身是作家,作家会不会随意看别人写的书,我们不得而知。

“不放过对每一种恶的批判——不仅批判强者的恶,也不放过弱者的恶;不仅批判体制的恶,也不放过人性的恶;不仅批判别人的恶,也不放过自己骨子里隐藏的恶。当然,要坚持批判的价值次序,因为这样的次序与一个社会的道德生态密切相关。直接的恶比间接的恶,关系强的恶比关系弱的恶,大的恶比小的恶,要受到更多更先在的批判,不放过真正的恶人,给恶人与其恶行相适应的批判,这是维持一个社会道德秩序必须有的基础。”

“反抗并不代表正义,苦难并不代表道德,穷人并不代表正确,受害并不代表没有责任。是非判断只能基于事实,而不是拉帮站队的立场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曹林写过《拒绝伪正义》,不过我还没看到。我猜测,韩寒主张的正义大概是在曹林批判的“伪正义”之间吧。曹林与韩寒都是高举批判大旗的,但韩寒的批判(或者是立场选择)并不是历清是非,却很容易将人们引入误区。

一向认为韩寒看问题尖锐犀利,但他的观点仍然脱离一些事物的本质,韩氏诙谐幽默举重若轻哗众取宠嘻笑怒骂的风格,掩饰和掩护了他的理论素养的瑕疵。他说过,任何革命的结果,就是心狠手辣者终获得胜利,这当然会让一些对胜利者有敌意的人开心和解恨,但韩寒根本否认正义事业成功的必然性,这大概算不上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说韩寒化蛹为蝶应该为时尚早。
文章来源:http://blog.ifeng.com/142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