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晚上起飞视频:掌握人体生杀大权的是气血 什么是:吃要吃到会饿? 脾胃同为后天本,临证辨治不可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12:59

补足气血,让每个脏器都吃得饱饱的  一说起气血,一般人都觉得是很玄的东西。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吃得饱了,干起活来才有劲。而血就是脏器的“饭”。
  当体内的各种脏器每天都能吃上满满一大碗干饭时,干劲就十足,工作就干得好。而当人体的总血量不够,也就是给脏器减了饭量,虽然它们都还在运转,但因为没吃饱,就容易疲劳,无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时间一长,各脏器由于供血不足,各种疾病都会惹上身来。
  心脏没吃饱(供血不足)就会心慌、气短、胸闷,这时,特别想休息,就出现了间歇,心跳的次数就会越来越慢,心就开始痛。这是在提醒你,它饿了、累了,你没管它,或者只是给它吃了一些扩血管的药物,可根本原因并没有改善。当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会造成闭塞,心梗,最后危及生命。
  大脑没吃饱,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重者因远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干瘪、闭塞,继而出现脑缺血、脑梗塞,时间一长,脑子开始变“瘦”,脑萎缩、老年痴呆症也开始发生。
  肝脏吃不饱,这个“人体 化工厂”的工作量就开始萎缩,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这时没劲干了,一斤的肉,它只能转化7两,余下3两只好以 脂肪的形式弃置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积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
  肾脏也是一样,没吃饱,它担负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此,身体内的各种毒肯定就不能及时排到体外,就容易引起尿酸、尿素过高。
    胰腺也是一样,吃饱了就能奉献给人体充足的胰岛素,没吃饱时,糖不能被正常代谢,多余的糖就存留在血管里,血糖自然增高了。
  所以,血的重要性是我的食疗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只要食物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就能保证人体内血的质量和浓度;保证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让人血量充足。要记住,食疗的重要性是贯穿人一生的,也是要落实在每天的每一顿饭上面的。
  温度决定生死
  气是什么?“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这是用来形容气血关系的最常用的一句话。
  中医学对气的解释是这样的:气是由先天之精华、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气具有很强的活力,不停地运动着,中医学以气的运动来解释生命活动。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即具有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推动脏腑组织的各种生理活动的作用。人体的气,又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元气,又称“原气”,是由先天之精华所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以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贯注于心肺之脉,与呼吸及循环密切相关。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运行于脉中。卫气,有保卫的意思,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活力特别强,流动迅速,运行于皮肤、肌肉、全身内外上下,能护卫肌表,温养脏腑,并调节汗孔开合和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一天看电视,有一个节目是介绍太阳系里各大行星的,里面说:人类生存的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有着常年平均17℃的温度,给万物生长提供了最好的生长条件。而离太阳近的水星、金星,因为温度高达400℃以上,水都蒸发了,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等,因温度在零下100℃,全都是冰。彗星也是由一大团冰冻的气体夹杂冰粒和尘埃物质组成,土星虽有着美丽的光环,也是由冰块和砂砾组成。而这些星球上都没有什么动植物生长。
    看到这儿,我茅塞顿开,原来地球上的气温是万物生长的必需条件。温度使地球上的冰块融化成充满活力、滋养着万物的水;又使水变成了蒸气,使空气更加清新、滋润,孕育着生命。
水在我们人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血液,它滋养着我们全身,当温度降低时,血液流速减慢,就出现滞涩、瘀堵,当温度进一步降低,血液就会凝固,人就面临死亡。  使血液能流动起来的动力是温度,它使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不息,维持着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让生命获得保障。
  当想明白了温度的重要性,当悟出了温度可以决定人的气血盛衰的时候,我对生命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而这时再去看中医对气的解释,就发现温度的作用与中医所说的“气”非常相似,中医所说的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所组成,而其中的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都能用温度轻易地解释。
  先天之精气其实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孩子之所以被称做“纯阳之体”,就是因为肾气足,肾气足就说明火力旺,代谢旺盛,总是处于生长、发育的状态,而老人肾气衰了,体温就偏低,火力不足,循环代谢也就减慢了,身体逐渐衰弱。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一片黑暗,这样,生命就要停止。”
  对于肾脏,中医里永远只存在着补,从没有泻的说法。不能给肾脏撤火,更不能灭火,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火烧得长久而旺盛。
  肾就是人的根,就如大树的树根一样,只有从根上施肥、松土,才能生长旺盛,只要树根能不断吸收营养,才能牢牢地扎在大地更深、更远。就是大树给吹断了,只要有根在,还会发新枝、长新叶。人也是一样,只要保住肾,也就是保住人的根,人就永远健康,永远充满活力。
     而给人的根不断补充营养的、添加燃料的,让肾火不灭的就是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是脾胃把食物化成了充足的血液,这就是我理解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补气就是补肾、暖肾、保暖、去寒,气血充足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足、质优、肾气足、基础体温偏高、各脏器功能正常,代谢旺盛、血脉畅通;气血两亏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少、质劣、肾气虚、基础体温低、各脏器功能低下、代谢缓慢、血脉运行不畅。
  所以,补气的目的就是让身体保持适宜的温度,再加上宗气,也就是人在大自然中吸入的新鲜空气。这样人才能鲜活地立于天地之间。
  熟知食物的温热寒凉平是保证气血充足的关键
  根据各人体质,只要吃应季、应地的食物就绝少生病
  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人、因时、因地的灵活运用,才能使人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阴阳平衡,不会生病。
  1.根据各人体质选择食物
  身体内寒气较重、气血两亏的虚弱之人不分季节,要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洋葱、菲菜、 生姜等,这样身体才会产热,使机能兴奋、增加活力,血脉畅通。现在的人吃的食物普遍性凉,又大量使用空调等降温,所以现在的人99%都属寒凉体质。
  如果身体内热大,精力旺盛,就不用吃太多温热性质的食物。吃多了会燥热、上火,机能过于亢奋,所以要适当地选用一些寒凉的食物来进行平衡。
    2.配合气候变化选择食物
  气候的变化说到底就是温度的变化,所以,温度高时人要多吃寒凉的食物清热,温度低时要以温热的食物保暖祛寒。现在的夏天,室内多有空调,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燥热已大大减少,可人们犹不满足,仍然贪吃寒凉之物,所以,身体内的寒湿都很重。
  冬天气候寒凉,理应多吃温热的食物保暖,可室内又因为大量使用暖气、空调,使空气燥热,于是人们仍是贪喝冷饮,吃西瓜、香蕉等等,这些都是完全不对的。我一个朋友的母亲就是天冷时吃了半个大寒的西瓜,半小时后突发脑中风去世的。

什么是:吃要吃到会饿?
转载自 vita   

什么是:吃要吃到会饿?
我们的身体,有一个消化系统,一个呼吸系统,都是让外物进来的。
在外物进入我们的身体,变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和成为垃圾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即是被动的(你吃什么,它接受什么),又是主动的(它会选择吸收什么,拒绝什么)。
如果 主动与被动 能很好的平衡,我们的身体就会健康。
身体的主动,来自两个方面的培养:
1 正确的持续的锻炼。
2 饥饿。
正确的锻炼,先放一放。
说一说饥饿。
饥饿是饱的硬币的另一面。
很多人的身体出问题,就是吃出了问题。
吃出了问题,常常就是“饿”出了问题。
“饿”有两个问题:1 不会饿。2 吃再多都饿。
1 不会饿。
由于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每一餐饭的热量,已经提高了几倍,但他还是固守着:定时定量。
比如:以前早餐是两个包子,一碗豆浆。
现在是: 起床,先喝一杯咖啡,醒一醒。 接着:一个煎鸡蛋+一杯牛奶+ 两片面包+ 半个苹果+ 几颗维生素 。
到10.30,再一杯加糖加奶的咖啡+ 两片饼干。
再看看消耗。
以前,骑自行车上班,现在:坐车。
以前,楼上楼下跑,现在,电梯上下。
以前,说个话,要几个人凑。现在,MSN.
消耗少了,能量多了。
这是一餐。
然后是午餐。哈哈。自助餐。我就以深圳一个公务员的自助餐为例:
标准是每天30元:先是一碗骨头汤(没有要骨头,但汤里已经有大量的脂肪,钙倒没有多少),然后是两辆饭 + 青菜(有8样,一般选三样) + 几片肉 + 一杯牛奶 + 10几粒花生 + 一点点咸菜 + 1/4片鸡蛋 。然后是一个苹果或一个香蕉。 如果是男士,可以喝一小杯啤酒。
然后是晚餐。
最好,是一天的重头戏:和客户的正餐。
回到家:再来一碗小米粥,把喝了酒的胃,洗洗。
有人发明了"不醉法”,就是 喝一杯白酒,立刻喝一杯同等分量的牛奶。
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
一个月,半年后,突然发现:很久没有饿过了。
这时,身体的神经,已经受损。
我上面说到的公务员,不是泛指,是我的一个客户的某一天的吃饭的记录。请大家不要误解。
不会饿,就习惯饱。
饱也要吃。
习惯于饱着吃饭,就是失控的。
因为调节饮食的反应已经给破坏了。所以,就开始“理性”的吃。
现在,应该吃了,不饿也要吃。
人不能没有维生素,所以,要吃青菜。
维生素要全面,所以,多吃几种。
人不能没有蛋白质,所以要吃肉(动物蛋白+ 植物蛋白)。
现代人,亚健康,所以,补充一点点安利的优质蛋白。
防止骨质疏松,再补点高钙。
美容,再喝点燕窝。
别人送的15万一斤的虫草,搞一点炖鸡。
有人说了要吃“黑”,再来一点木耳。
有人说一条腿的营养:再来一点菇。
有人说法国人心脏病少,再来一杯红酒。
有人说。。。。。
本能的东西,用理性去控制,会有什么好结果?
先是消化系统,不堪重负。因为说不定那家公司说人需要补铁,你开始吃铁钉。人需要补铅,你开始吃铅笔。
消化系统出问题,结果就是:营养的失衡。
你的身体需要什么营养,不是专家说了算,是你的身体说了算。
但你的身体的神经反应已经破坏,它不干了。
你的消化系统就自己盲干。
你的血液开始乱来,是营养也要,不是营养也要。
反正送到全身各处,让那些细胞,自己来选。
那些细胞也不客气:按最大库存来选。(人的身体是会有记忆的,它会记得你曾经最大量需要的是多少)。
于是,你就开始胖。
一胖,就造成呼吸相通的麻烦。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出现问题,你的身体开始了走下坡路。
(如果你这时候,再敲这个经,再喝那个膏,哈哈,走着瞧。)

脾胃同为后天本,临证辨治不可混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从以上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对于脾胃功能的认识,《内经》多在一起论述。从而反映了脾胃两脏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方面的共同作用,故称其为"至阴之类"。

然而,脾之与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阴一阳,脏腑功能不同,生理特性有别。可概括为:升降相因,纳化相合,燥湿相济。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黄帝问日: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日: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日: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日: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因此,在?。宁上,脾胃虽同为后天,亦应当区别对待。先生深研《内经》脾胃理论,结合自己几十载临床治疗经验提出:治脾胃病以甘味为主、辛甘入脾、辛苦人胃及治脾当升、治胃宜降、脾胃同治、各有侧重的观点。现将先生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分述如下:

一、补脾养胃,甘味为主

先生指出:甘味属土,为脾胃所主,甘味药既能人脾,又能入胃,这是脾胃用药之相同处。药既有味,又有气,因此,甘味药又有甘温(热)、甘寒(凉)及甘淡之别。其中,甘温热药,补气助阳,脾胃气虚者宜用之;甘寒凉药,养阴清热,脾胃阴虚者宜之;甘淡药补脾渗湿,脾虚湿困者宜之。

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其气主升,因此,脾病多湿而其气易陷,治当宜甘温(热)、甘淡之品,以达补脾益气,以助脾升,温燥渗湿以利脾运之目的。胃为燥土,喜润恶燥,其气主降,胃病多燥而其气易逆,治胃宜甘寒(凉)之品,清燥润通以助胃降。正如叶天士所谓:"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同时先生强调:甘温之品,补脾气益脾阳,但脾阴不足又非甘温之所宜,而须甘润之品,滋养其阴;治胃多用甘凉,而甘凉濡润之品,只能益胃阴而不能补胃阳,因此,胃中阳气不足者,亦当用甘温之药补其气益其阳。

因脾与胃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故甘温者主人脾,甘凉者主人胃。因此,甘味药主人脾胃,补脾养胃以甘味为主,是治疗脾胃虚弱的基本原则。

二、辛甘入脾,辛苦入胃

辛甘入脾,辛苦入胃,亦是先生针对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而提出的用药原则。先生指出:因辛与甘相合,辛甘化阳,辛甘发散为阳,故辛甘相合,则主升、主动,故人脾。辛与苦相得,辛苦通降为阴,辛苦相合,主降、主通,故人胃。

(一)辛甘入脾

脾主运化,其用在于无形,属阴土,为地气上腾,健行而不息,其气宜升。脾为阴土,体阴而用阳,病则水湿壅盛而阳气易亏,阳气虚,则其气不升,甚则下陷。辛甘之药性多温燥,有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故主人脾。

在辛甘入脾的基础上,对人脾之药先生又作出了进一步的分析说明,指出:辛甘之味又有辛温、甘温之不同。其中,甘温者,气味皆属阳,甘则补脾,温则益气,甘温相合而具补脾益气之功。药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保元汤等。辛温者又有气味厚薄之分,辛温而气厚者具温阳散寒之功,如干姜、附子、桂枝等,多用于脾阳不足、阴寒内盛之证。辛温之品与甘温之药相伍,则辛散可行甘缓之滞,甘缓可敛辛散之性,缓而不滞,散而不耗,温阳益气效更彰。方如附子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味辛而气薄者,有升阳举陷之功效,如升麻、葛根、柴胡等。与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为伍,益气升阳举陷效更宏,方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

(二)辛苦入胃

胃者,水谷之海,纳则贵在下行,属阳土,其气宜降。胃气主降,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病则气失通降。辛苦之品,具通降胃气之功,故人胃为主。

针对辛苦入胃的药物特点,对于人胃之药先生结合性味亦作了更加详尽的剖析说明。先生强调指出:辛苦之药又有性温性寒之不同,性寒者又分辛寒和苦寒两类。因胃为燥土,病多燥热亢盛,因此,胃病则辛苦性寒之药为必用之品,药如石膏、大黄、黄连、枳实等,因其气味略异,功用亦不尽相同。如大黄气味俱厚,功专下行,长于通下,对阳明胃腑燥热炽盛而大便秘结者,具有泄热通便、推陈致新之功;黄连之苦寒,因其苦胜,其气主降,善导胃中邪热下行而清热止呕,且兼燥湿之功,为治湿热积于胃腑中之圣药。大黄、黄连虽同为苦寒之品,而大黄主通,黄连主降,二者合用,取其气味之薄,善清无形邪热蕴结于胃而心下痞满诸症,方如大黄黄连泻心汤。枳实则辛苦而寒,行气通降之功胜;石膏辛甘大寒,寒主清热,治阳明散漫之热为优,方如白虎汤。辛苦而性温者有燥湿化浊,宣通降气之功,药如苍术、陈皮、半夏、厚朴等。对脾湿过盛影响到胃而致胃中湿浊停滞、气机郁遏不降者,非此不能除,如燥湿化浊降气和胃之平胃散;消食导滞之枳实导滞丸;涤饮通降之小半夏汤,皆以辛通苦降之品为主。

三、治脾当升,治胃宜降

脾与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燥一湿,生理特性不同,临床发病治疗用药亦有别。先生在深研脾胃生理特性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治疗脾胃病的切身体会提出了"治脾当升,治胃宜降"的治疗思想。

(一)治脾当升

治脾当用温升,是针对脾病气虚不升,甚则下陷的病理特点而言。其用药当以甘辛性温之品为主,方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针对脾胃升降相因的生理特性,先生进一步强调:治脾用温升,亦需佐以降胃,以达升降相因之目的。从病机而论,脾虚运化无力,易积湿生浊,脾湿郁滞常影响到胃而致胃气不降受纳失常。降胃常选辛苦通降之品,虽与甘温升脾之药性味相反,但同奏祛湿化浊,恢复脾运之功。正如石寿堂所言 "用药治病,开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辅助之功,或反佐以作向导之用。"因此,在具体应用治脾当温升这一理沦时。可在益气升脾方药中,少佐顺降开泄之半夏、陈皮、枳实之类,疏通湿浊之壅塞,以利脾气之运行。

(二)治胃宜降

先生指出:治胃宜用通降,是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针对胃病多见燥热邪实和气机不降之病理特点而设。但是,所谓通降,并非专指攻逐泻下而言。如治疗阳明腑实证,用苦寒通降之三承气汤;饮食积滞,用消导通降之枳实导滞丸;遏浊阻胃,用燥湿通降之平胃散。其它如降逆夏之旋覆代赭汤、行气通滞之木香槟榔丸、涤饮通降之小半夏汤等方中皆以通降胃气之药为主。

再如胃痛,根据"不通则痛"之理论,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理气止痛;失笑散等加减活血化瘀止痛;良附丸、建中汤之类温阳散寒止痛;平胃散合二陈汤燥湿化浊恢复胃气通降而止痛。

同时,先生指出:有些药物虽无辛通苦降之性,但能消除影响胃气通降之病因,亦是间接达到了通降胃气之目的。是殊途同归之法。

由于脾与胃在生理状态下升降相因,才能共同完成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先生指出:在治胃用通降时,亦需佐以升脾。胃失通降,常与脾不运化、积湿生浊有关。如枳实导滞丸,在消导通降方药中加一味白术,一方面可助脾之运化,促使积滞排出;另一方面可防止消导通降太过而损伤脾气,有预防矫枉过正之弊。而单纯降胃之剂,多因病情需要,非急速下达不能解病人之危,但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则易致脾气不升而泄泻。如大小承气汤,急下存阴,服用时就须"得下,余勿服。"

最后先生强调: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虽有辛甘人脾,辛苦入胃;治脾当温升,治胃宜 苦降的用药规律,但这是针对脾胃分治而言。若脾胃俱病,又当升脾与降胃并用。脾胃同治而有主次之分。如以古方为例,仲景之枳术汤,用白术60克,枳实七枚,以治疗饮浊凝聚于中焦之证,用白术之甘温,健脾利水以助其升,苦寒之枳实,降气行滞以助胃降,脾升胃降则水去痞开。在用量上白术用60克,枳实只用七枚,从组方药量分析,说明本方以治脾为主,治胃为次;又如升阳益胃汤是治脾为主,降胃为次;枳实消痞丸是降胃为主,而佐以升脾;而橘皮枳术丸则是升脾降胃并重。吞酸吐酸,证治有别

胃酸过多是内科常见病证,当今临床多用鸟贝散(乌贼骨、川贝)治疗,收到一定疗效。岂知"酸"之为病,有吞艘、吐酸之别,若不加辨识,一一概丽论,背离辨证论治的原则,难得桴鼓之效。先生以自然之物,天热物易酸腐之实,类比人体,提出:凡嘈杂作酸之病,皆有热,但由于寒凝失于宣通,亦可郁而作热,可知该证虽总属热证,但其病机另有寒热之辨耳。

先生指出:吞酸有凝敛不通之象,属阴,为寒郁作热;吐酸有上涌外泄之象,属阳,为阳盛生热,若参之兼证,前者苔多薄白而腻,多伍以煅瓦楞治之,取其能通郁活血,以治其久结之热,使气血冲和则郁热自解,且瓦楞亦能祛痰,能顾其痰郁,虽不用寒凉之药,却能使热解而酸除。临床上浅表性胃炎常见此证。至于吐酸,可见于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中,舌多红绛,为热证无疑。但此胃热多由肝郁生热影响所致,治当佐金平木,予左金丸。何不直接平肝而以佐金平木,目的在于取法自然制约之功,其效尤佳。实则泻子,方中黄连苦寒,人心经以泻心火清心热,避免心火移热于肺,则肺清肃以收平木之功;同时,黄连可厚肠胃止泻,能兼清胃热。吴茱萸色青人肝味辛,能散肝以防郁滞,使热不郁结,并可引肝热归元,以热引热,为同气相求之意。两药相配,则方拄寒凉以泻肝火,辛开苦降,共收疏肝降胃之效。

总之,吞酸吐酸,证治有别,辨证准确,每有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