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合上盖子不休眠:子宫之战(1)——节选自〈微精神分析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7:17:32

子宫之战(1)——节选自〈微精神分析学〉

一、子宫内的战争

 一个卵子和一个精子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合并,产生人类的卵。

      超显微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化学证明,从生命之初的那一刻起,人就受伊德指令的控制,人的发育以下列因素为基础:
      1.卵子和精子的生物中性;
      2.二者相遇的偶然性;
      3.它们所具有的、以生存为目的的细胞过激性。
      卵子是唯一肉眼可见的人类细胞,它呈球状,直径为一百二十微米,很像字母 i上面的那个点儿,它的体积比精子大一万倍,它的结构和代谢基本以自我保护为目的:

一、卵子有两个保护层:以糖蛋白胶相联的细胞冠构成的福射环和由二十微米厚的透明膜构成的透明区;

二、细胞质含有大量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养料。然而,上述保护设施并不能使未受精卵子免于在二十四小时后死亡(平均数字),为了生存,卵子必须恢复它离开卵巢之前的二倍性。


      精子长六十微米,其结构类似一个三级火箭:

一、最前面是遗传器,上面覆盖一层充满活性酶的冠状膜(精虫头粒);
     二、中间部分是能量库,它由一个环绕鞭毛固定部分的线粒体螺旋组成;  
     三、尾部由鞭毛活动组成,它像蝌蚪的尾巴一样波动不停,起推进作用。
     一次射精排出的三亿精子中,只有几个能够进入受精区,即:两个输卵管之一靠近卵巢的地方。事实上,尽管精子的细胞能量极高,一次射精排出的精子几乎全部中途夭折;造成精子大量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 一、精子习惯于它们原来生活的碱性环境,很难适应阴道内的酸性环境;     二、尽管它们的寿命是三天,但是,每分钟两微米的前进速度(对这一层生物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使它们的能量很快消耗殆尽; 三、它们的头部没有寻探器,运动曲线和目的均不确定,所以很容易在生殖器的粘膜中迷路; 四、它们从卵子那里得不到任何化学性战术指引,完全可以从卵子旁边过去而毫无察觉,甚至掉进腹腔。
      因此,一个精子最终能够穿透卵子外胚冠的细胞围墙,真可谓是九死一生,纯属偶然。一旦到达目的地,精子利用自己冠状膜内的破坏性酶,立即开始对卵子进行纯细菌性化学侵蚀,精子的透明质酸酶和胰蛋白酶破坏卵子的保护层,使它能够穿越防线进一步深入;当精子接近卵子的细胞质膜时,卵子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它试图用这一方法胶合精子,但是,这对于正在猛烈穿入卵子的精子没有一点效力。与人们一般以为的相反,精子绝不满足于只将自己的核心部分深入卵子内部,而是直到彻底全部进入其中为止。
      在被一个精子穿透的那一瞬间,卵子发生“电抖动”(L-.Cudmore),经受一次生理化学震动,使其它精子不可能再靠
近它。同时,它的细胞质收缩,变成卵黄周围液状空间,像一个水兜(!)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一个神奇的现实:人类的发育离不开海(参见本书“人体的泌尿功能”一节),换言之,
 没有海就没有人。

      卵子与精子的单倍体遗传器并合而形成最初的双倍体细胞核。这里出现另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在成人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可以找到与这一最初的双倍体核完全一样的细胞核。
      受精后,卵子带着它的来自父母双方前辈的伊德,被输卵管中渗出的腹膜液、输卵管肌肉的蠕动和上鞭毛的振颤推向子宫,它在前进途中开始分裂:受精三十小时后,它分裂为两个细胞,五十个小时后,它分裂为四个细胞,到第六十个小时,它已经有八个细胞。
      受精后的第四天,卵子的十六个细胞形成一个实体小墙,人称桑椹胚,它越过输卵管与子宫之间的通道,在子宫中自由浮动,继续进行细胞分裂。
      受精后的第五天,胚胎的一百五十个细胞形成囊胚(希腊语 blastos=胎,  cystos=囊、袋、装满的包),它包括:
    一、胚芽,这个细胞群继续分裂,产生胚胎的最主要部分(从第十四周开始被称为胎儿);

二、营养胚,包括胚芽的单层细胞;

三、胚肿或胚泡空间,人体微精神分析学认为它的作用十份重要(参见本书“人体的消化功能”一节)。
      受精卵子前五天内表面上的平静极具欺骗性。事实上,人类的卵在它发育过程中始终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我们至今不太了解它死亡的原因(妇女自己往往根本没有任何察觉),但是,似乎可以肯定这样一个事实:当病态细胞,尤其是受遗传畸变影响的细胞,对人种造成威胁时,人体的裂解机制自动工作。胚胎的这一特点证实了微精神分析学一个重要的理论:
 

个体的破坏性尝试往往掩盖着集体的自我保护性尝试。

此外,它还证明,来自死亡-生命冲动的破坏与自我保护共冲动:一、从来就不可分,自我保护共冲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破坏性的,而破坏共冲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自我保护性的;二、由于二者的特点具有互换性,它们的作用是互补的;三、二者拥有一个共同的动力源。
      受精后第五天,人类的卵子九死一生终于变成了胚囊。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妊娠期结束,子宫就是战场。无论人们怎么描述,妊娠期子宫内的环境远远不是一个充满爱的天堂:
    
       母亲勉强使子宫内的产物不至于细胞突发,胚胎只有躲避或储存母亲施加于他的心理打击才能得以生存。

下面是这场战争的详细发展过程:
      受精后第七天,受精卵子开始着床,它在七十二小时内绝望地在宫壁上挖坑,想住进去,这是因为,爬行类、鸟类(s-auropsides)和某些哺乳类动物(单孔兽)的卵子,在磷脂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都有一个巨大的、丰富的卵黄磷蛋白囊,而人类的卵子没有卵黄,所以,它很快就出现营养缺乏现象,只能靠进攻母体的组织来维持生命。因此,受精后第八天,
人类的胚囊食人肉。

这样讲尚未表达出胚胎食人的必要性,因为,这种食人本性是象征性吞食图腾崇拜偶像—父亲这一现象在细胞层的预兆。现将胚胎靠食母亲肉而生存的过程综述如下:
      胚囊的外部细胞迅速增殖,形成胚圈,产生胎盘绒毛、膜绒毛;后者钻进子宫粘膜细胞内,靠碱性酶对其进行破坏,同时吞噬破碎的细胞;当这一方法不再能满足它的需要时,胚圈开始制作胎盘,周围绒毛细胞失去它们的细胞膜,形成合胞体圈,这是一层布满细胞核的原生质,它将周围微型绒毛(毛边)分开,在母体结缔基质中扎下根。咬噬并侵蚀子宫内血管,直到在与母体相接的地方挖出一片片血湖,就这样,在受精后第二十天,
胚胎完全浸在母体的血液之中,从中吸取养料,而母亲则在尝试愈合胎儿造成的创伤。

      很多胚胎学专家(如,多郎德A.Dollander和奥特曼R.Or-tmann) 强调胚圈的破坏性功能,但是,也有一些胚胎学专家(如,斯塔克D.Starck)对此不以为然。微精神分析学家不仅承认胎儿对母体的过激行为,而且揭示出这一行为的细胞学基础(尤其是孪生胎儿的食肉性,它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一个发
育完全正常的人在自己身上带着无人知道的孪生兄弟姐妹的幽灵)[①这里是指外科医生在为一个人做肺切除手术时,居然在患者的肺里发现了他的未成形的孪生兄弟。]并根据伊德的中性能量对这一过程行为进行重新定义(参见本书“成人战争”一节)。
      毫无疑问,某些接受分析者对自己的母亲怀有刻骨铭心的仇恨,这正是胚胎体验中形成的固恋的反映。此外,长分析告诉我们,成人在自己的潜意识深处,对这段吞食母体血肉为养料的体验留有很深的记忆;为了重新体验胎儿期的这段血腥经历,他不择手段地试图吞食自己的同类或是他们的替代物,唯
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再是“体内寄生物”,而是“体外寄生物” (费兰奇Ferenczi),不是在吞食对象的身体内部,而是在他们的身体之外进行。这就是为什么,经期的妇女会使一些人产生异食欲,这种对非食用物的渴望从来不顾忌社会-宗教的教诲和医生的告诫:
      (重复出现的句子:)“……那又怎么样!……在她行经的时候,我就是想吻她的那个地方,这又不是什么特殊的要求……”——“当我满脸是血,从她的两腿中间抬起头来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很快乐……”——“……我就喜欢舔来月经的女人……她们告诉我,我不是唯一有这种嗜好的人……”——“……妓女,妓女!……我妻子不会明白我为什么要吃她的经血……要不是时不时吃点经血,我真的会发疯……”   
      从免疫学角度看,从着床的那一刻开始,胚胎对于母体来说就是一个异体。父系基因(甚至可以说是双亲基因)的生物化学指令不断刺激母体的免疫系统,后者一次次反击,产生大量的、固定在胚圈上、有助于容解和吞噬胚圈的抗体,由此看来,为了控制胚胎的抗原性进攻,食人肉同样是母体采用的自卫方式。因此,我们只得承认下面这一事实:
抛弃性尝试是母亲对孩子作出的
第一反应。

Inserm[①法国国家医学卫生研究院]  或波斯顿 Rockind小组的实验证明,根据妊娠免疫学的一般规律,胚胎很难生存,而它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全靠自己的细胞和细胞核的微妙的自卫机制,它采用的战略手段很像癌症(参见本书“精神病与癌症”一节):胚圈分泌一种具有抑制母体抗原生成作用的免疫抑制物和阻碍母体吞噬胚细胞的毒物。胚胎的这一战略是否能够解释某些新生物的突发(霍德金 Hodgkin[12]Thomas Ho-dgki,一七九八——一九六六,英国著名医生,霍德金症根据他的发现命名的]提出的妊娠期淋巴癌)?无论如何,人类的胚胎在其发育过程中很像一个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