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网盘怎么试用加速:毛泽东去世及粉碎“四人帮”后,阶级斗争为何愈演愈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32:46
        十一大的遗憾

  1977年8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华国锋在会议上作的政治报告中,宣布“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报告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报告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根本任务。这是很鼓舞人心的。

  但是,政治报告不但没有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反而依据“两个凡是”,称颂毛泽东晚年的英明伟大,赞扬“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说“文化大革命”必将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史上的伟大创举载入史册。

  报告把毛泽东晚年“左”倾错误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说成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成果”。

  报告在论述今后“抓纲治国”的八项任务时,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报告说:“文化大革命”这种政治性质的大革命以后还要进行多次。

  报告根本不提中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左”的错误,认定“四人帮”推行的是一条“极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因此,党面临的任务,不是反“左”,而是反右。

  报告继续鼓动:在“伟大阶级斗争推动下”,深入持续地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实现“国民经济的新跃进”。中国,还在“左”的阴影下蹒跚、等待。

  十一大之所以延续毛泽东晚年和“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原因在于:

  客观方面:粉碎“四人帮”仅仅10个月。长期以来“左”的影响还很大,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枷锁还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改革的力量对于最高决策还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主观方面: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在华国锋和汪东兴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纠正毛泽东晚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

  十一大选举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共五人,也由这五人担任。

  在十一大上,邓小平致闭幕词。他在演说中要求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邓小平批判“左”倾思潮、打破“两个凡是”、推动思想解放的纲领性思想和有力的武器。在十一大上,邓小平仅有有限度的发言权,但是他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作着努力的抗争。

  新中央军委令人瞩目

  按照惯例,十一大产生了新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8月25日,中共中央就新的中共中央军委的组成下发通知: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华国锋;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李先念、汪东兴、陈锡联、韦国清、苏振华、张廷发、粟裕、罗瑞卿;

  列席常委:杨勇、梁必业、张震。

  此时,叶剑英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邓小平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受到林彪、“四人帮”残酷打击的罗瑞卿为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之后不久,又任命邓小平的老部下韦国清为总政治部主任,张震为总后勤部部长。

  众所周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至关重要。人们从这个名单上,看到了有利于邓小平和有利于中国进步的因素。因为德高望重的几位老帅副主席和军委绝大部分功勋卓著的老将军,是坚决反对“四人帮”、反对“文化大革命”,坚决支持邓小平的。这一点,十分令人瞩目。

  在这之后不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起轩然大波。在与“两个凡是”的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这篇文章所表达的立场。这是实践标准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华国锋的四个坚持

  华国锋在十一大上的报告,表明他有四个坚持:

  一、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二、坚持“文化大革命”完全必要,非常及时;

  三、坚持反右,反对反“左”;

  四、坚持用政治挂帅、群众运动和大跃进的方式搞经济。

  这四个坚持,是“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政治、经济不同领域的具体化。

  这里特别列入华国锋的经济思想,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以往对于华国锋的批评,比较偏重于政治方面,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很多同志对于他的经济思想和发展经济的措施研究较少,这是一个不足。上文对华国锋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路线谈得比较多,在这里侧重分析一下他的经济思想。

  城市与工业的改革比较复杂,至今仍在探索,仍有争论;而农村与农业的改革已获得全国共识,这里就从农村和农业问题入手,对华国锋的经济思想作一纲领性的剖析。

  在毛泽东晚年和他去世之后,为了解决中国农业问题,为农村发展确定一条道路,曾召开两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毛泽东生前的1975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6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第一次学大寨会议,是“在毛主席亲切关怀下”召开的,华国锋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报告。第二次会议“是华国锋主席亲自提议召开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强调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说,这次会议“是八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华国锋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因此,这两次大会的精神,能够反映华国锋抓农业的思路。

  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与江青发生尖锐的政治斗争,这里且略去不提,单说农业问题。当时还在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针对“四人帮”的极“左”,提出“农业要整顿”,实际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祸及农村和农业方面的错误。农业怎样整顿,整顿的目标是什么呢?邓小平说: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这就是邓小平的见解。

  现在大家对农业现代化可能有了更多的理解,它是指机械化、产业化、市场化,是指普及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在市场经济中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不管怎样,它绝不是人民公社这样一种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大锅饭模式;农业现代化也绝不是靠普及大寨县的政治运动所能实现的。

  在这里,邓小平对“学大寨运动”委婉地表示了不同看法。不久之后,邓小平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决主张解散人民公社,正是这一思路的逻辑发展。         政治挂帅+群众运动+大跃进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邓颖超等同志提出:硬来蛮干的学大寨不是出路,在农村普及科学技术,提倡科学种田,才是中国农村的出路。 邓颖超等同志的看法是有依据的。

  最大的依据,就是从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搞了20年之后,到了1978年,农业生产效率却低于1952年农业合作化之前的水平。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如果把1952年的农业生产率定为100的话,那么,1978年则为77.6。

  多年来不分青红皂白地推行全国“学大寨”,极大地加重了人民公社造成的灾难。

  对这一点,最高决策层应该是有所了解的。

  但是华国锋对此全然不顾。

  华国锋在第一次学大寨大会上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开展普及大寨县运动,他要求省地县要派出1/3的干部下去抓这项运动,以期实现1980年全国有1/3的县变成大寨县。

  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动力,就是陈永贵在这次大会上说的:“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

  如果说,在“四人帮”猖獗的情况下,这样布置工作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毛泽东去世及粉碎“四人帮”之后,这种情况应该改变了。

  可是,在第二次会议上,不但一切照旧,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会议指出,学大寨是中国农村中又一次伟大的运动,是解决中国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

  会议指出,学大寨,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贯彻始终。

  会议要求前来开会的2000多个县的负责人:学大寨,要学根本,要像大寨那样“扎扎实实”地抓好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以大批促大干。

  华国锋及陈永贵把党内对“学大寨”的质疑打成“四人帮”,当做“死敌”来对待。

  《人民日报》庆祝这次会议闭幕的社论说:学大寨还是反对学大寨,是两个阶级斗争的“重要内容”。

  社论强调说:刘少奇、林彪这些党内修正主义的头子是反对学大寨的,王张江姚同样反对学大寨,而且更猖狂,他们是贫下中农的死敌,是全国人民的死敌。

  《人民日报》报道:在这次会议上,“华国锋同志提出,到1980年全国要有1/3的县建成大寨县。要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各省市区都要实现粮棉油猪上《纲要》、超计划,这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我们一定要乘胜前进,把干劲进一步鼓起来,鼓得比去年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劲头还要足,坚决完成华主席、党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

  当然,这个高指标到1980年是完全无法实现的。就是到了2000年,也难以达到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

  我们由此看出了华国锋搞经济的思路是:政治挂帅+群众运动+大跃进。

  华国锋对中国经济的体制性弊端缺乏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他的经济思想,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延续。

  华国锋的四个坚持,严重地阻碍了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十一大虽然比“文化大革命”期间召开的十大有所进步,但是,它没有能够完成从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上拨乱反正的任务。

本文摘自《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马立诚 凌志军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