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平衡:上海人的头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3:04:03
    上海人的人际头脑:“搭界”与“不搭界”

    社会生活里,要完全“不搭界”是不可能的。上海人头脑里一直有“人际”这样的概念,而且很清晰。一种生活目标确立之后,与这个目标有关的即是“搭界”,反之,则是“不搭界”。目标是很清晰的,总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有多少“搭界”或“不搭界”,上海人心里是清楚的。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就是有很多路径可以到达目标。上海人晓得路径很多,就会用一点才智,想一点近路。实际生活中的上海人,向来有抄近路的生活习性,长期在上海生活的人,都会在自己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的周边,发现一些近路,穿弄堂就成为一种习惯。

    “搭界”与“不搭界”的人际关系,是上海人头脑里想得比较多的一条近路,至少是许多近路里的一种。一旦属于“搭界”,一定是有许多“搭界”的道理的。“交际花”向来不是什么褒奖之词,所以过分“搭界”不是追求的境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不搭界”,也不能弄出什么不要亲情、不要朋友“浑身不搭界”之类煞风景的事情来。一脸的中庸和中规中矩,既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又不好到不分你我的忘我境地,是一种上海人的城市表情。

    君子风度,上海人是欣赏的,值得欣赏,也值得一试,却也不是谁都学得会的。这是要有点禀性的,还要憋得住,耐得住,是很冷清的,寂寞的,单调的,所有的乐趣都是要从自己的心底里一点点地掏出来的,是默默的,但是无穷无尽的。像这种日子,许多上海人是断然受不了的,在“搭界”与“不搭界”里,有上海人生存的智慧和乐趣。

    不可否认,一些上海人的确很有一手——把握关系,吃准利益,投其所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诸如此类。关键是,几乎所有的上海人都看得懂这里的奥妙。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学问,用不着特别地予以深究,只是一种生存之道,还是抄了近路的,就是会做人,也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上海人经常会议论的一种人,就是这种太“搭界”的人,他们就是这样过活的,也可以算作一种需要,有时候也会蛮热闹的。就像每个国家都要有一个外交部长、国务卿之类,蛮容易出名的。几个叫得出名的外长、国务卿、外交大臣、外相,都是大国的。国家实力强大的,外长就要忙一点,什么都可以去轧一脚,穿梭外交,斡旋调解,中东西非,南亚北美,拉一个打一个,核查这个报复那个,谁把谁排除在外,谁还要不高兴。而弱国,向来有一句话叫“弱国无外交”。但是,生活里,不是人人皆“外交部长”,总归是要立足于自己的,要归于宁静的。热闹是一阵子的,而宁静是永恒的。

    这就是一阵子和永恒之分,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却是根本的、本质的,又是因人而异的。谁觉得哪一条路近,就抄近路抄小路去了便是。不搭界的。

    上海人的职业头脑:“跳高族”和“追新族”

    上海职场上的“跳高族”和“追新族”,多半出生于七十年代后期。他们年轻有为,视野开阔,雄心勃勃,受过良好教育,与上一代人的职业观迥然不同。

    “跳高族”和“追新族”们,对于工作内容和所获的相应报酬极度敏感,他们善于推销自己,谈判能力强,手法高明。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迷恋于技术,理性思考力和分析力强,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出色,对于新环境和新事物,适应性超常。

    “跳高族”和“追新族”的区别在于目标的差异。“跳高族”的目标简单,简言之,就是跟着高薪走,哪里高薪去哪里,吃什么苦都行,做什么也可以,只要薪水高就成。

    而“追新族”不一样,他们不愿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他们对新事物敏感,善于抓住“卖点”,善于上手操作。他们或因具有极强的创意成分,或因以新贵为服务对象,“物以稀为贵”,在没有其他竞争者可供选择的情势下,客户只得接受他们令人咋舌的高昂收费。

    “追新族”也不仅出没在服务行业,技术领域也不少。二十二岁的游戏测试工程师李浩即是一例。李浩是勉强才读完大学的,成绩一般,连个学士头衔也没捞到。由于他就读的是普通大学,专业也不热门,父亲很为他的前途忧虑。而李浩却整天乐呵呵的,丝毫没心事,一天到晚坐在电脑前,抱着一堆游戏外设打电子游戏。父亲非常生气,勒令李浩出去找工作,一个月之内找不到工作,就休想再玩电子游戏了。

    李浩只用了两星期就找到了工作,薪水是父亲的三倍。父亲傻眼了。原来,李浩读书时已知道自己的专业不吃香了,便暗下决心,苦练电玩技术,决意把打电玩的业余爱好发展成自己的专业。他身手敏捷,打遍学校无敌手,又移师网上,也胜多输少。李浩出手不凡,因技术出色,成了一家外企的游戏测试工程师,每天上班就是打游戏。这份工作,李浩心仪已久,天天苦练技术就为了有这一天。当然,父亲对此是闻所未闻的。

    上海人的理财头脑:“横算竖算”和“合算不合算”

    一碰上经济利益,上海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合算不合算?上海人的理财头脑像一只算盘,总是横算竖算,算来算去,所以有人嘲笑说,上海人最“小气”了。

    几十年来,上海人头上的“小气”帽子,始终没拿下来过。上海人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依然“小气”如故。其实在上海人的眼里,“小气”不过就是一种精打细算,一种必要的谨慎,一种风险意识,一种不冲动、不盲从的投资理性,算不得是什么坏事。

    比如说,上海人自备车的拥有量,要比北京人少许多。因为不少上海人“精打细算”一番后,觉得买一部自备车不合算,先不说自己每天开车上下班、精力高度集中穿梭于交通高峰的滚滚车流中有多么累人,光是每年的汽油费、保养费、养路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就蛮吓人的,差不多够每天坐出租车上下班了;节假日开车去市区逛,各停车场高昂的停车费也“不合算”;万一自己驾车不小心,在车流中有一个小小的闪失,还不得不赔上一笔小小的“巨款”,那就更“不合算”了。经过如此一番理性的算计后,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买车不如打车省力,开车不如坐地铁方便。难怪上海的地铁人越来越挤,打的也越来越难。

    有一则笑话,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上海人、北京人和广州人不同的理财观:如果有一元钱,北京人会全部存到银行里;上海人会把五角钱存到银行里,拿五角钱去投资;而广州人则会再借一元钱,拿两元钱去投资。广州人喜欢冒险,追求高回报;北京人图安全和保值,最好把钱全部换成黄金,捂在手里;而上海人总在横算竖算,试图寻找一种既安全可靠又能快速增长的理财模式,也因此,有一部分上海人最热衷于购买国库券或各类基金等相对风险因素较小的金融品种。

    “横算竖算”,反映出上海人对自己财富高度负责的严肃态度:理财是一种投资行为,含糊不得,马虎不得,粗糙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