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平衡的概念:海这码头啥人都有啥话都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3:48:20

    旧同事小米要外派去欧洲了。临行前,一群死党搞了个轰趴(HomeParty)为他践行,不过这聚会地点并非哪个人的家,而是选在了十六铺。当我穿过隔栏林立的工地、走进挂着“十六铺轮渡码头”招牌的铁门、隐约望见不远处空荡荡的候船室的时候,还是颇为将信将疑的:哪个派对会开在这种地方?直到拐个弯沿着嘎吱作响的铁皮楼梯走上二楼,才顿时豁然开朗了起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开阔的观景平台,视野正对着黄浦江。平台上用铁杆架起了两个烧烤炉,四周围着几个塑料座椅,先到的朋友正在热火朝天地烤鸡翅膀、肉串、土豆、玉米,香气四溢。平台一隅是一间小屋,打开门,里弄房子的感觉扑面而来:踩着红漆斑驳的木头地板,头顶上古色古香的吊灯幽幽地散发着暖黄色的光,大家三五成群窝在柔软舒适的黄皮沙发里聊天、打牌、做游戏,一份温馨可人的居家感觉、一点恰到好处的私密,轰趴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

    在屋子里聊了会儿天,我端着酒杯走到屋外平台上,倚着栏杆远眺暮色下华灯初上的黄浦江。江风习习、汽笛呜咽,如此的安逸和宁静,以至于我差点忘了脚下的土地是十六铺,是一个昔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码头。旧时的十六铺是上海的象征,东临黄浦江,西濒丹凤路,南达老太平弄,北至龙潭路,依水傍城,堪称上海的水上门户。从明清开始,各地商贾就在此开店设庄,从事农副产品贸易业务。南来北往的中外商人从这里装货卸货、交易买卖,开始了“跑江湖”讨生活的日子。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满载着粮食水产、药材参茸从我脚下的十六铺码头登陆上海滩,然后继续出发登上新的征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他们中的很多人渐渐安定下来,由过客成为居民,从小憩变为常住,构建起了上海这座充满着多样化和流动性的城市。所以追根溯源起来,如今的上海人里三代之前就是土生土长上海本地人的已然屈指可数。就拿我们这群轰趴成员来说,也没有几个真正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小安从外地考到上海的大学,毕业后留下来成了“新上海人”;台湾籍的Steven从小在美国长大,读完MBA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上海当起了小白领;小米算是从上海弄堂一路走来,可无论在校求学还是身处跨国公司,每年在外国外地交流出差的时间多过在家,如今还要远派欧洲;就连我,10岁前的记忆还停留在风景秀丽的南湖,爸妈上山下乡的第二故乡…想来真是一幅很有意思的画面:今日五湖四海各路人才汇聚申城的场景,不正是当年各地商贾乡绅、仁人志士闯荡十六铺的翻版么?而上海仍然是上海,始终敞开她博大宽广的胸怀,数百年如一日地迎来送往,在流动中形成和丰富着自己独特的海派文化。

    回到房间里,吧台上的香薰炉里摇曳着烛光,空气中氤氲着薰衣草的味道,酒精混合着五颜六色的果汁让人饮到微醺。小米勾着我的肩膀轻轻地说,不管去到多远,我始终都会回到这里。我微笑着点头,因为我知道,这里是我们的家,承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