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平衡的意义:武康路的故事,不止是巴金故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4:22:18

写下《家》等不朽之作的文学巨匠巴金,自己的“家”就在武康路113号,他在这座简朴的花园住宅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近日,这座掩映于绿树丛中的小楼经修缮后对外开放。

这给一贯静谧的武康路带来了热闹,但这条有历史有故事的路,总能保持一种独特的相对静默,沿线密布的30处名人故居、37处历史建筑,让这条并不很长的路“深深水、静静流”。

武康路,旧称福开森路

繁华都市的马路,却有着山间的幽静

在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中,王佳芝最后要去的地方是“愚园路”,电影改成了“福开森路”,就是今天的武康路,并且,李安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选在了武康路99号。这曾是英商正广和汽水公司大班的住宅,独门独院的别墅洋房,完全按照英国乡村别墅的式样建造。如今,这座洋房大门紧闭,但透过围墙,可以看见红瓦陡坡的屋顶上,有着红砖砌就的高高的哥特式壁炉烟囱和尖顶的老虎窗,外墙饰以暗红色的半露木构架,透出浓郁的英伦风味。

武康路始建于1907年。据《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记载:“该路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人福开森姓氏命名。1943年改现名武康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 清末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督办南洋公学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苦于找不到谙熟现代大学管理的人才时,巧遇福开森在上海逗留,遂聘其为“监院”(相当于现在的教务总长)。福开森上任后,为方便师生出行,用自己的薪水修建了这条马路,为答谢福开森,当地民众给这条马路冠名为福开森路。1943年,法国宣布放弃以福开森路为中心的法租界,福开森路遂更名为武康路,意喻虽在大都市,但幽静如武康莫干山。

武康路上的房子都极漂亮,几乎每隔两三幢,就有一幢房子的门口挂着“历史建筑”的牌子。路上行人稀少,可以让人毫无顾忌地四处张望,将一栋栋美宅尽收眼底,就连街边幽静的小花店里也总看不到主人的身影。

在这条长仅1183米、宽为12米到16米的马路上,北起华山路,可见李鸿章的丁香花园,南至淮海中路接天平路、余庆路,与宋庆龄故居相望,一路梧桐婆娑,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等各种风格的建筑散落其间:除武康路113号是巴金故居外,武康路390号曾是意大利总领事馆,武康路393号则是革命先驱黄兴的故居,而位于武康路与湖南路口的湖南别墅先为周佛海私宅,解放后陈毅、邓小平在这里暂住过,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曾就读于武康路上的世界学校。

         在喧闹的淮海西路与兴国路之间,武康路安静地存在着。

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摄于11月14日)。
  

巴金故居,呼吸绵亘书香

从1955年到2005年,巴金在武康路113号的寓所里生活、写作长达半个世纪,他的晚年力作《随想录》即在此完成。

这幢三层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前苏联商务代表处,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楼内所见,最多的是书。巴老爱书如命,每次出国,都要抱回大量的书籍,尽管曾捐赠数万册书籍,但家中依然“书满为患”。不仅客厅、书房、阁楼、阳台上放置着整面墙的书柜,甚至连浴室里也有一个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橱,“只要有块立脚的地方,就有书堆放着,已经到了没法收拾清爽的地步”,女儿李小林说。

卧室里,一切都保持着巴老生前起居时的状态:床头夹着朴素的红色台灯;床头柜上放着一台装在皮套里的老式收音机;为方便起身,床头特别安装了一个白色木头扶手支架……

寓所里曾出入过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见证了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文学的跌宕起伏,更留存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不同时期的记忆”:从夏衍、沈从文、曹禺、柯灵、王西彦、唐等文坛名人,到法国文豪萨特、波伏瓦,及众多日本友人……巴金的客厅,就是中外文学交流的一间“门厅”,里面走进走出的,都是支撑文学巨厦的人。

武康大楼,一艘刚停泊了的船

武康大楼,位于淮海路和武康路的交界处,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

武康大楼旧称诺曼底公寓,这个名称和二战中联军登陆的诺曼底半岛毫无关系,而是为了纪念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一艘著名战舰“诺曼底号”,该舰战功卓著,后被德国潜水艇击沉。这幢位于旧上海法租界的 “斜刺刺的长条,譬如一艘刚停泊了的船”的建筑就被命名为诺曼底公寓,以志纪念。

公寓设计者是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他是上世纪30年代开始活跃在上海的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设计师,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均出自他手。邬达克在上世纪30年代前的设计风格以复古为主,武康大楼即为法国文艺复兴式。它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楼高9层,坐北朝南。第一、二层处理成基座,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第三至七层为清水暗红砖,典雅古朴,第三层还特别有三角形的古典山花窗棂;第八层则处理成檐部,仍为水泥仿石外墙。在法国有很多类似风格的建筑,但即使把武康大楼搬到巴黎,它仍是件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

390号建筑,独树一帜的地中海式风格

武康路390号,红顶白壁,地中海风格的小房子,与武康路上众多老洋房格调很不一样,颇有一种海边度假别墅的感觉,透过敞廊的拱形窗洞就能欣赏到庭院里闲适的精致。

这座优秀历史建筑于1932年建造,平缘四坡红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墙角设扶壁柱,人站在敞廊下,唯一的感觉就是“别有洞天”。南立面中部三开间,半圆门廊前出,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盔为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平拱和圆拱的开窗和山墙上的老虎窗,雅致新颖,风格独特。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花园洋房式建筑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建筑风格上追求异彩纷呈,地中海风格即为其中一种,靓丽醒目,主要模仿希腊、意大利、法国南部等地区的洋房式样。但今日这种风格的历史建筑在上海已经濒临绝种,以致武康路390号尤显珍贵。

这里曾是意大利驻沪领事馆,现为上海汽车集团所在地,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辆桑塔纳轿车。

梧桐树后,掩映着更多的建筑传奇

武康路的梧桐树后,散落着多种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公寓和新式里弄建筑。

武康路2号,建于1922年,砖木结构的花园住宅,朝向花园的立面设塔司干柱式半圆形敞廊,墙面饰简化的古典式装饰。

武康路40弄1号,建于1932年,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1937至1938年,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曾居住于此。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建于1931年,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公寓住宅,采用了当时最时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武康路117弄1号,建于1943年,著名建筑师范能力设计,中西式混合风格花园住宅;2号为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

武康路240号开普敦公寓,英国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并为其在上海的办公地点,简练动感的造型、清秀流畅的线条,为昔日的上海建筑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武康路274号,建于上世纪20年代晚期,现代派建筑,局部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1950至1952年,抗日名将、原全国政协常委郑洞国曾居住于此。

武康路393号,早期部分建于1912年,新古典主义建筑样式;后续部分建于1933年,装饰艺术派风格。革命先驱黄兴故居。

武康路395号,建于1926年,巴洛克风格花园住宅。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和科学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北平研究院镭学所、药学所、世界社和世界中小学等都曾在此办公。在建筑的两翼,各有一条从花园直通二层客厅的台阶式柱廊。

……

梧桐掩映着的,是属于武康路的建筑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