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gdp生产总值:银锭铭文、器形、重量与种类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38:25
          银锭俗称“银元宝”,是古代基础货币之一。宋代以前银锭的官方名称叫“银铤”,民间俗称“银饼子”,至1271年元朝灭宋,丞相伯颜亲定银锭图样为“弧首束腰、面凹底凸”的样式,为的是层层码放而不致散落,由于当时南宋覆亡未久,边远地区多种银锭通行,伯颜又命工匠在银锭底部铸刻“元宝”二字,意为“元朝之宝”,以示本朝货币与前朝之区别。随着元朝政权不断巩固,“银饼子”的粗俗叫法逐渐被“银元宝”代替,直至现在收藏圈依然以“银元宝”称呼银锭。
  明清两代是银锭流通的鼎盛时期,五十两、十两、五两等规格是目前银锭收藏的主体。事实上,在银锭收藏中白银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而且根据鉴定,大部分银锭并不是千足银,能达到925银已经算纯度很高了。收藏圈看中的是银锭附带的历史价值——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体制以及赋税、票号、货币流通等古代金融相关知识。        银锭是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一般称银锭,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一般称银饼。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所以习惯上将银铤、银饼和银锭统称为银锭。 
        银锭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人们物质生活中不可少的东西,赏赐、赋税、买卖等都缺不了它。        银锭上的铭文主要是为了说明铸造原因、用途和重量。比如常见的明代“漕银”元宝铭文:“漕银”是明代内河收缴的费用,由于明代的漕运属于国家经营,通过官船运输需要缴纳费用,民间船只进入运河行驶也要按照航段收取通行费,这两项是“漕银”的主要来源。每年秋季,设在运河沿途德州、淮安、扬州等城的漕运机构便把收到的散碎银子铸造成五十两重的银锭,通过漕船押运进京,银锭正面的“漕银”旁边便会出现“德州伍拾两”、“扬州伍拾两”等铭文。除此之外,“漕银”元宝的侧面还会镌铸年号年份以及融铸的银炉名称。只有具备了来源产地、年份和炉名这铭文“四大要素”的银锭,才可称为上品银锭,这也是收藏者解读银锭“密码”的最大乐趣所在。一般情况下,银锭身上铭文越多,承载的内涵越丰富,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就越高,收藏市场的成交价当然也越高。而铭文甚少的银锭值得解读的意义很小,收藏价格偏低,没有铭文的银锭几乎可以断定为假货。          银锭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錾刻或铸造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錾刻铭文是当时为了保证银锭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正因为这样,却成了我们今天鉴别真假银锭的重要依据。一是历代铭文有其特点,各个历史时代银锭上的铭文都与当时的货币经济紧密相联,与当时政(蟹)府用银为货币的历史相一致,如汉代银锭铭文字少;唐代的银锭字开始多起来了;宋金银锭铭文较以前有了显着变化,用途也较广泛,很多银锭开始注明用途、地点、成色、匠人等铭文;元代用途进一步扩大,有了税课银徭役折银税等铭文。明代的铭文多涉及税银内容一般包括地点、时间、用途、重量、工匠、监铸押运官员等         从明朝开始,银锭开始出现官铸和私铸之分。私铸银锭最初没有货币的职能,只是私营票号或商家储存和运输白银的一种方式,后来逐渐具有支付功能,但也只限局部地区流通。在收藏市场上,同年代、同重量、同产地的银锭,官铸银锭的价格要高于私铸银锭几倍甚至十几倍,一是因为官银成分足,二是因为官银附带的史料价值正统可靠,可以据此还原历史本来面貌。除了通过外形规整、底部蜂窝区别官锭私锭外,铭文也是一项主要特征——官锭一般把重量铭文铸在侧面,而且每锭都有银局名,如“厘金局”、“官钱局”等,清代中后期各省铸造的官锭还要镌上省名,如“湖南厘金局”、“四川官钱局”等。私锭铭文基本是私银钱号名称,如“兴盛昌震远钱局”、“裕记汇号纹银”等等。        清代和民国时期银锭铭文变化最大,铭文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当时官银有委托银楼、银炉铸造的情况)都是官锭。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属商银类;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铸的银锭为私银类。         我国历代对银锭的铸造及发行都没有统一的严格规定,允许自由铸造。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间习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银锭造形无规定,特别是从清代开始,银锭的器形更加多样,各省各地各有千秋,异曲同工。 
          我国银锭的种类繁多,器型各异,是我国货币文化、货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都是十分典型的,汉代银锭的器形为饼状,唐代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船形锭我在银锭研究区发的大型唐代船锭),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器形与宋差不多;元代银锭的器形与宋出入不大,无铭文锭的区分是周缘翘起,中间内凹,多数元锭没有铭文;明代银锭的器形长度较元代变短,而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见我在研究区发的明锭);清代到民国22年银锭退出货币领域始,银锭器形之杂,难以统计。但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型、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         异型银锭指的是与元宝“弧首束腰、面凹底凸”的最初形状明显不同的银锭。事实上,历代政府对银锭的铸造、发行都没有统一标准,明朝允许民间铸造银锭,清朝中期又准许各省自铸银锭,于是在主流形制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异型银锭,常见的有方锭、镜面锭、圆碗锭等。目前收藏市场最受追捧的是“双梁锭”和“莲碗锭”,价格比其他形制要高数十倍。
        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规定,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42克,宋为39克、元为36。6克,明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间,除大家常见的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伍拾俩的重量外,还有三十两、四十两的银锭,就是这些银锭中,还有多少钱,多少铢的铭文等。         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就有了基本统一的规定,通常的是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银锭,五两以下为碎银,主要限于市场流通,补零等使用。         各种银锭因铸造工艺的不同,成型后的情况也不同,现在制假银锭,往往工艺与过去不一致,因此,成型后的情况也不同如果不是真银制假那更不相同。如一是五十两的双翅银锭,成型后双翅层次分明,宝气光亮;锭面中心常常有一个小凹,但将型模倾斜固定于一边的中心无凹状,这类器型底部和侧部一般有蜂窝状,又如锭面凸出无丝纹的银锭器形。主要有两广、云南槽银、牌坊银,河南腰锭、山西晋泰锭等,这类银锭的特点是锭面平滑、呈溢满状凸出,四边是圆弧状角,侧面有重纹,槽银底部蜂窝状有的不明显,甚至没有,但牌坊锭底部有蜂窝状。三是锭面凹陷无丝纹,中心有奶头状的银锭器形,主要是以四川为代表十两圆锭型,底部蜂窝状明显。四是锭面微凹并有丝纹的器形,这类一般是碎银,银的成色达9成色以上就会有丝纹形,9成色以下者银的层色越低,说越无丝纹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