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恋情韩国迅雷链接:借镜:成功者的信息整理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37:15
不必翻找,立即取用的高效空间收纳术!
整理不是把环境变成样品屋,而是要做到「一目了然、立即取用」。让人容易使用东西。把办公桌收拾干净,但是要找东西时却找不到、也想不起来放在哪里,无法称之为有效的收纳!
办公室里放眼望去,有人桌面杂乱、深不见底;有人则总能像刚报到的员工般,保持干净整洁。仔细想想,你的办公桌有以下的状况吗?
◆桌上书本堆积如山,不小心还会垮下来!
◆交换了一大堆名片,却不知道要怎么处理!
◆想用便条纸帮同事留言,便条纸就上演失踪记!
◆打开计算机要找某个厂商的e-mail和企画书,但却怎么找都找不到!
◆抽屉老是拉不开,拉开后里头的东西还会掉出来!
◆老板问你公文跑得如何,你却根本搞不清楚处理过了没!
如果是的话,那你的工作效率可能就有很大的问题了。曾有研究指出,多数上班族在办公室里每天平均要花45分钟的时间在找东西。这样下来,一年浪费的时间就将近180个小时!可见凌乱的办公环境,是工作效率的头号杀手。《大整理术》作者坂户健司认为,无论是桌面紊乱或日程管理不善,根本原因都是出在个人心理问题:思绪杂乱的人,自然无法妥善地规画、分类身边的事物、时间,甚至是接收到的信息。
养成收拾习惯,提升工作专注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打造有效率的办公桌开始做起。究竟,整理能力和职场表现有什么关联?学会整理又能为工作带来什么好处?日本著名「整理师」小松易直言,养成收拾习惯,能让人受惠一生;反之,则可能祸延十年。如果办公桌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文件资料井然有序、一目了然,不仅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处理工作,工作的专注度和愉悦感也会大大提升。
小松曾在日本杂志《The 21》中,详述整理力带来的5大好处:
1.避免失误:把重要、不重要的东西混杂在一起,容易让人忽略截止期限等标示,或搞错文件,增加失误机会。
2.提高效率:「办公桌是用来工作的地方,不是用来放东西的,」UNIQLO创意总监佐藤可士和指出,要求最高效率,桌上除了现在工作的所需物品外,必须一概净空,因为其他东西都是不必要的。
3.减少压力:杂乱的画面,连带也会使人心情紊乱。所以小松易认为,办公桌上视野所及的范围,愈清爽整洁,愈能保持心情愉快。
4.孕育灵感:从客户庞杂的要求中整理出一个清晰脉络,是佐藤可士和找寻灵感的必经过程。可以想见,拥有整理力,灵感自然更容易浮现。
5.留下好印象:在职场上,所有人都必须和他人协力合作。因此,考量到他人的视觉感受,保持桌面整洁,也可能间接提高你的个人评价。
要用的东西,想到马上就能拿到
那么,该怎么整理,才能达到有效收纳的最高境界呢?坂户健司认为,桌面整理「优劣」的取决标准,其实不在于桌面物品的「多寡」,而是桌上是否依照工作内容的不同,放置了需要的东西。因此,桌面应如同「大厨的砧板」,只留下与「料理中食物」相关的食材与物品,例如重要文件或频繁使用的文具。为求整洁而使桌面空无一物,或是堆栈过多无用物品等,都是过犹不及的做法。
在于分类上,则要做到「一目了然、立即取用」。他认为,把办公桌收拾干净,但是要找东西时却找不到、也想不起来放在哪里,并非有效的收纳。因此,必须同步设想到,若是日后需要某样东西时,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利落地取出」。只要会有时间上的浪费,就不是理想的整理方式。
「有效整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要用的东西,想用时马上就能拿到』,」日本收纳咨询顾问网站「Yutori工房」创办人饭田久惠,也在《Associé》杂志中指出,整理不是把环境变成样品屋,而是让人容易使用东西。为达到「最速取得」的效果,饭田提出了一个物品整理公式「收纳指数=步数+动作数+α」,指数愈小,就表示愈方便取用。
收纳指数指的是「东西取出与放入的容易程度」;步数是指「拿到物件」必须经过的步骤数;动作数是指「取出物件」必须经过的步骤数;α则是「其他压力要因」。以「从橱柜中拿出打扫用具」为例,如果打开橱柜即可拿到,则「步数」等于1,其余为0,所以收纳指数是1;若用具收纳在篮子内,打开橱柜后还必须拉出篮子,所以「动作数」等于1,整体收纳指数变成2;若用具是收在篮子深处,由于必须特别翻找,造成压力上升,所以还得加上「α」,总收纳指数提高为3。
由此可见,要提高收纳效率,愈常用到的东西,收纳指数就要愈低(例如,将最常用的文具摆桌上,使收纳指数等于0),生活也会更便利顺手。只要能够下点功夫整顿,你也能成为众人眼中的整理达人!凌乱的办公环境,是工作效率的头号杀手。
活用信息搜集与整理术,工作永远快别人一步!
漫无目的地搜寻资料,或是固定只使用某些资料来源,形同局限自己的视野;徒有大笔资料却未经整理吸收,可以说根本完全派不上用场。何不试着养成信息搜集与整理的好习惯,让自己变成最有效率的「工作达人」。
信息洪流,究竟有多惊人?去年,台湾就有6千多家立案的杂志社及2千多家报社,另有1万多家出版社,共出版了4万多本书。这,还不包括近十年才兴起的网际网络信息──在这个无远弗届的平台上,随意键入一个关键字,动辄就能搜出上百万笔结果。
《情报力─数位档案管理分析达人》引述《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2008年时,全球一周所产出的信息量,比18世纪一个人一生接触到的信息量还要多。国际数据信息中心(IDC)则指出,自2009~2020年间,信息量还要再爆增44倍。
但日本工作术女神胜间和代观察,其中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顶多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因此,在洪流中淘金,将百分之一真正的信息堆砌成宝山,也成为工作者的必备能力。
在这个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可能要被改写成「信息就是金钱」,甚至是「信息带来金钱」──胜间和代在《新?知识生产术》中解释,「高明地取得信息、自己加工、产出,再连结到赚钱之上」就是「提升知识生产力」的过程。这种「利用信息赚钱、再把钱拿去购买信息」的正向循环,将使信息拥有者和信息缺乏者之间的距离,愈拉愈大。
举例来说,为提出新企画案,你费心搜集、整理许多信息,得到组织的认同,赢得奖金和进修机会。接着,你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人脉,累积更多独家信息,进而能够提出更创新的构想。这就是「信息→知识→金钱→信息」的正向循环。
依据知识架构,有效率地搜集、整理
然而,淘金技术的熟练与否,将直接影响搜集与整理信息的效率。
《新?知识生产术》中提到,有效率地搜集、整理信息的关键,就是能解构信息,创造出新的「知识架构」,这是搜集信息的骨架。比如说,如果一个业务员将工作所需的信息汇整成「3C架构」,就可以将把信息分成「公司产品信息」(corporate)「顾客信息」(customer)「竞争者信息」(competitor)来管理。
曾在日本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工作的胜间和代强调,依据「知识架构」来搜集资料,正是世界一流的管理顾问和普通人的差别。这种「定向化」的信息搜集方式,不只工作方式能大幅增加信息搜集能力,无论是看书、阅报、读杂志或用网络搜寻引擎,甚至连参加活动、拓展人脉,也能够更有效益。
养成搜整习惯,变身工作达人
在本刊中,我们以多数工作者在工作上最常碰到、也最常使用的信息媒介──网络、纸本为切入点。报章杂志书籍,固然仍是许多专业资料的重要来源;但随着网际网络的兴起,多数人对「搜集信息」的第一个联想,已经从「去图书馆影印旧报纸」,转向「在搜寻引擎上键入关键字」。而随着行动手持装置愈来愈普遍,与云端技术的兴起,信息更可以到达「无时不搜、无处不存」的境界。
无论你是「纸本类比派」或「网络数位派」,两者间的信息搜集整理方式,仍有许多共同的原则。我们整理了数十本书籍,并采访了十多位优秀的工作达人,畅谈他们如何交互利用数位与类比工具,来使工作与生活更有效率。其实,没有哪一种做法是最完美的,一切都要视你的习惯而定。
但本书搜罗的方法当中,一定有一种适合你!最后,我们相信对经理人而言,除了被动地接收信息,更可以主动创造、接近信息来源──因为,最独家、最珍贵的信息,往往不在网络或书本里,而是在「人」的身上。因此,我们也介绍了专业人脉的创造与维系秘诀,藉由「标竿学习」来提升信息搜集能力。从今天起,养成信息搜集与整理的好习惯,你将不只是最灵通的「情报达人」,也将会是最有效率的「工作达人」!
工作术女神教你抱持「问题意识」,锁定最有用的信息
胜间和代  有日本「工作术女神」之称,曾是日本最年轻的会计师,身为经济评论家、畅销作家,著作总销量近200万册,2005年被《华尔街日报》选为全球最受瞩目的50位女性之一。
如何锁定最有用的信息?
看到「信息搜集整理」这6个字,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人淹没在大量信息中、不得不使用Google来搜集资料,再依靠各种功能强大的科技产品协助整理」的影像。不过日本知名顾问胜间和代却认为,这个影像恰好是「信息」「搜集」「整理」的三大迷思。
所谓「信息」的迷思,胜间表示,其实大部分人所接触到的信息量,都没有到「洪水」的地步。我们透过五感所获取的信息,例如一分钟能读几个字、每天能和几个人见面谈话等,都相当有限,因此,必须尽可能增加获取信息的机会。而最方便的技巧就是时常抱持「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等于在脑中制作收纳箱,」胜间说明,就像把文件整理到档案夹里,必须在大脑里开启各种收纳箱,才会将获取的信息按照标签放进去,一旦脑中的箱子愈充实,信息之间彼此结合,或者箱子里的信息多到要满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察觉「应该是有什么新事情发生了」。胜间建议每个人可以设定5个主题,一旦有略感在意的事情发生,就可以用Google搜寻,例如她就是以「提升生产力」「工作生活平衡」「有效活用信息科技」「改正生活习惯」「有效运作组织的方式」为本身的问题意识,不断地获得信息、成为专家。
第二,有关「搜集」的迷思则是,虽然我们最常用Google在网络上找资料,然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常常是网络上找不到的。胜间和代非常善用科技产品、甚至提倡将个人「Google化」的工作方式(例如她用Google Map导航,骑自行车移动到客户处,用Google Calendar管理行程、所有信件用Gmail备份、在计算机以Google Desktop搜寻等),但她清楚知道,数字化的好处是便于集中管理、易于搜寻与复制备份。然而真正值得搜集的核心信息,通常属于「类比式」。
例如经过亲身体验、整理与思考而得的信息,或者与直接与专业人士面对面请教、学习,甚至读书获得的知识,无论可信度或质量,都比网络上的免费信息更高。因此,应增加类比式的信息搜集,降低数位信息的比例,例如与学有专精的同事安排午餐约会交换信息;购物时观察哪些卖场生意比较好以掌握趋势等;甚至参加付费研讨会,都比浏览免费的网络资料更有时间效率。
最后,有关「整理」的迷思则是,我们常常陷入搜集、整理信息的漩涡,结果「不自觉地忘了要产出」。胜间非常建议每个人在工作之余写部落格,将自己问题意识的观察、从各方搜集来的信息,「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
「把自己理解的东西,整理为语言的形式传达给别人,往往会觉得很困难,但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学习的基础』,」胜间说道。首先设定部落格读者的理解程度,养成有逻辑地分解、说明的习惯,持续地将自己产出的信息分享出去,周边就会聚集起一群希望运用你提供的信息的人,也主动提供你所需要的信息。而当你成为网络上的「信息热点」,随之而来的量好质精的信息甚至人脉,所带来的报酬将远超过你所付出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