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带制作步骤:戏说古今避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4:59:19
戏说古今避讳(2006-10-19 12:19:05)转载 分类: 趣闻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那时候,臣民要避君主之讳,后辈要避长辈之讳,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月里妲娥改为嫦娥;唐太宗叫李世民,柳宗元《封建论》国民的民字需以“人”字代之。《红楼梦》里林黛玉写到“敏”字时,总要故意少写一笔,因为她母亲名叫贾敏。广东陆丰有座玄山古寺,清初,为避康熙(玄烨)之讳,改称“元山寺”。同样原因,常与生地配伍的中药玄参,也改叫元参了。不知当时《四体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如何改法,若改成“天地元黄”,就不是千字文了。中唐诗人李贺,准备参加省试考进士,被身边的文人骂了个狗血淋头:为了个人功名,竟敢冒犯父讳——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字同音。同时代思想较为开放的韩愈先生曾为之大抱不平,在《讳辩》中愤然写道:若其父名“仁”,其子不得为人乎!   传说有个叫贾良臣的人,要求家人对自己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他的儿子很乖巧,一天读到《孟子》里“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就大声朗诵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气得他老头子干瞪眼。有个学生在私塾里读书,因他父亲名谷,每遇到“谷”字时,也都要改读为“爹”。如读到《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五谷”念成“五爹”。读到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百谷之仰膏雨”,“百谷”念成“百爹”。同窗听了,取笑他道:“你一会儿‘五爹’,一会儿‘百爹’,到底有多少个爹啊?”
  更为有趣的是,古代常州每年元宵要大放花灯,以示歌舞升平。有一任太守名田登,其名与“灯”字谐音,为避此讳,只得将元宵前夕的告示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天”。结果,老百姓讥之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文革期间,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句少剑波赞扬杨子荣的唱词:“擒栾平,逮胡标,活捉野狼嚎。”这里的胡标在《林海雪原》中原为胡彪;野狼嚎原为“一撮毛”。彪、毛二字在当时犯了大忌,故该剧为避讳作了改动。
中国古代的避讳(2006-11-09 10:49:01)转载 分类: 史料       中国古代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度,其中一个体现就是避讳,尤其是皇帝的避讳避讳起源何时,在下孤陋寡闻,不得其祥,但周代肯定有了.例如,宋武公名司徒?(我可能记错了,许是司空?)为了避讳,宋国官制里便没有这个职务,而以司城代之.到汉代,逐渐严格,例如战国时相国不叫相国,而是相邦,汉为避刘邦讳,故改之.另汉景帝名启,故改古人名,微子启为微子开.这种为了避讳而改古人名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所以有些古人便几次"改名"了,如刘知几(著名史评家),唐避李隆基讳,称刘子玄,到清朝又避康熙讳,取"玄元"一致,又改刘子元,真是一个名字惹得千年不安.不仅是改名,历史上还改姓,甚至因为音同也需改,如姬是中国古姓中大姓,又是唐明皇.因为姬基同音,取姬周之意,令天下姬姓者改周姓.可见现在许多周姓人本应为姬姓.另外,地名为了避讳,也常改,如三国时吴国都城建业,为了避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建康,不一而足.甚至,神仙也逃不过,如观音,原称观世音,又重了唐太宗的讳,结果,神仙斗不过人间的皇帝,只得乖乖改名了.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属狗的做了皇帝,狗也跟着身价倍增,用今天的话说成了“吉祥物”,换句话说皇上喜欢什么,那东西一定能身价百倍,就象成语“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一样。    宋徽宗出生那年,按生肖属狗。当了皇帝后,有一年,一个叫范致虚的人借此来拍马屁,说陛下的本命既然在戌年,京城就不应再有有以杀狗为业的行当。这宋徽宗还真的就为此下令禁止杀狗。这还不算什么,更离奇的就得说是明武宗朱厚照了。这朱厚照,因为自己个儿姓朱,又属猪,据说有一年竟然下令全国百姓禁止养猪。     说起来,这倒不是皇帝要怎样,因为古代官员百姓要对皇帝名字里有的字要有所避讳。
    秦汉以后,避讳非常严格,有的还写进了法律。吕后名雉,凡遇到“雉”字,就用“野鸡”二字代替;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便把“恒山”改成“常山”;汉武帝叫刘彻,当时有个名士叫蒯彻,就得改叫“蒯通”;汉光帝名叫刘秀,把“秀才”一词改叫“茂才”;汉明帝叫刘庄,甚至把《庄子》改为《严子》;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而牵及够,媾,购,遘等五十多个字。在清朝,康熙皇帝就把与他共字的所有文献全部改掉,雍正一上台便命令他的兄弟把他们同名的“胤”改掉,而乾隆上台却并没有要求他的兄弟改名。
    历史记载,十六国时的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龙,因此避讳“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字眼。手下人无意犯了讳,就要受到剁腿、破肚、拉肋、锯颈等种种酷刑。有一次他叫太医令程延配药时,问及所需人参的好恶与多少,程延回答:“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这“不具”可是犯了大讳,苻生勃然大怒,先将程延的双眼凿出,再将他杀死。
    说起避讳的规矩这么几种:    这一是对皇帝,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一个是对上级辈。下属要讳长官本人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有句成语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就是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这句成语。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还有唐代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终身失去进士考试的机会,因“进士”之“进”与:晋:同音,也犯家讳。
    传说有个叫贾良臣的人,要求家人对自己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他的儿子很乖巧,一天读到《孟子》里“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就大声朗诵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气得他老头子干瞪眼。有个学生在私塾里读书,因他父亲名谷,每遇到“谷”字时,也都要改读为“爹”。如读到《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五谷”念成“五爹”。读到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百谷之仰膏雨”,“百谷”念成“百爹”。
    下面说说有关避讳的技术性问题,按史料上说也有这么几种:   “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义字词来代替需要避讳的字。例如汉武帝名彻,知名辩士蒯彻便改名为通。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时也可以通过增减笔画来避讳。例如邱姓先人本姓丘,但是孔夫子名丘,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从宋代开始都要避丘字,写时往往要省去一笔,有的写作□或空格不写。   “改字音”: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读作平生。有的以某字代读,读到应避讳的字时改读某。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赢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 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    还有几种方法就是,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使用其他别字代替、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在该字上少写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