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张力2012百度云:学者称内地陷入区域恶性竞争 北京与天津交恶由来已久 时间:2011-11-28 8:58:00 点击:26   核心提示:杨连云,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尤其对京津冀区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5:09:25

学者称内地陷入区域恶性竞争 北京与天津交恶由来已久

时间:2011-11-28 8:58:00 点击:26

  核心提示:杨连云,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尤其对京津冀区域发展有深入研究。曾主编《京津冀——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第三极》,发表过《环京津贫困带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京津高端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各市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等文章。...

学者称内地陷入区域恶性竞争 北京与天津交恶由来已久

李博  云军

杨连云,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尤其对京津冀区域发展有深入研究。曾主编《京津冀——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第三极》,发表过《环京津贫困带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京津高端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各市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等文章。

环京津遭遇“灯下黑”

《21世纪》:京津冀的话题一直颇受关注,在河北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之前人们一直在谈首都经济圈,但是北京方面对此并不热心且推进比较慢,是不是河北省急于要发展环首都地区?

杨连云:这得从头开始说,京津冀研讨二十几年了,北京、河北的区域经济发展都经过了几次大的研讨。

上世纪80年代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的邢崇智提出“山海坝”,因为河北有太行山,有渤海,有坝上草原。当时经过很多次论证,最后认为这并没有充分反映河北的区域经济特点,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河北是有渤海、太行山和坝上,但还有大平原没提,而且这个地理概念到底应该怎么和区域经济结合起来,“山海坝”这三个字没有充分反映。

随后1990年代程维高担任河北省委书记,提出的一个概念比较合理,就是“两环开放带动战略”。“两环”就是环渤海、环京津,环渤海就是面向海洋开放,环京津就是对京津开放,到现在看来也不过时。

但是这个战略前十几年只是在理论上,实际上没有操作。因为环渤海不能光有海水,应该还有大码头、远洋航线,大进大出才能发展起来。如果只能发展养殖业、旅游业,开放就没有意义。当时河北没有大的对外码头,更没有远洋航线,唯一的大码头是秦皇岛港,但当时是交通部直属,还没有下放河北省管,且功能比较单一,就是运煤,除了带来污染外其它收益都没有。

所以环渤海对外开放没有拉动起来,直到1998年秦皇岛港下放归河北省管以后,当地改造建立杂货码头和集装箱码头,这才建立起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的远洋航线。之后曹妃甸港和黄骅港陆续建立起来,现在这两个港口已经有相当规模了,到今年年底河北省这三个港口的吞吐能力就能达到5亿吨,这在全国相当不错了。

环渤海这才真正有意义了,有了大进大出的码头就能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因为来料加工比较方便,吸引了很多投资,所以三个港口城市的临港工业就发展起来了。没有港口就没有临港工业,有了港口这三个城市现在临港工业发展势头非常好。国内外大批投资过来后,曹妃甸等开发区域就可以筛选了,不是什么项目都能进来,高科技的、无污染的才可以。

环京津也有一个发展过程。2004年以前,除了供应农副产品外河北与京津的合作很少。因为从区域经济学上来看,这两个城市是处在聚集阶段,吸收了河北的人才、资金、项目,河北人对此有点耿耿于怀,叫“大树底下不长草”、“灯下黑”,也就是虹吸效应。河北与北京、天津处在同一个区域,但是没法和京津竞争,所以人才、资金、项目都让京津吸跑了,河北的发展落后了。

有些专家说河北靠着京津发展怎么还这么落后,我认为正因为河北靠着京津才发展落后。比如一个跨国公司来投资,考察过后当然会首先投资北京、天津,不会投资河北。什么时候京津到了扩散辐射阶段,河北才能发展起来。

京津冀利益博弈困局

《21世纪》:北京提出CBD东扩和南城计划,是不是意味着已经开始向外辐射扩散?

杨连云:环京津到什么时候开始辐射?天津到现在还在增长,现在天津发展滨海新区,向东发展,有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滩涂,发展工业的潜力很大。北京受城区面积的限制,而且一半是山区,平原的土地越来越紧张,什么时候开始扩散的,就是奥运会之后。

环京津真正有效益是2004年以后,北京开始往外扩散辐射,这样河北跟北京合作才开始有积极性。以前都是空的,总是报纸刊物上、会议上讨论,真正项目上合作很少。后来国家提出2+7京津冀都市圈战略,北京、天津加上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和石家庄。

《21世纪》:这个方案后来怎么没再提?

杨连云:本来国家发改委要在“十一五”拿出都市圈发展规划,结果到“十一五”末也没能拿出来,到现在也就不提了。为什么呢?还是有阻力,阻力在功能和项目的分配上。北京、天津、河北各自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搞哪些项目,这牵涉到利益问题。所以一到项目就有分歧了,说深了这是国家财政体制和行政区划造成的问题。

我去欧洲考察过多次,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阻力大于欧盟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人家欧洲的总理不管企业,你爱办哪就办哪,中国就不行,北京市要是迁出一个厂得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办公会研究通过,市长签字后才能迁走,这就是中国特色。

为什么?就是因为财税体制改革后分灶吃饭,谁的税源多谁就留成多,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调动了地方官员抓项目、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从省里到市、县的领导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不仅是为了政绩抓GDP,也为了财政收入,因为没有财政收入工资、奖金发不了,什么事都办不成,国家不给保证,就只能拼命抓财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北京和天津的矛盾为什么这么大,就是因为这个。北京因为没有港口而耿耿于怀,进出口走天津港处处受制,人家经常卡它,现在和唐山曹妃甸搞了个京唐港,想走这个小港口,不再经过天津。

《21世纪》:天津怎么卡北京?

杨连云:你着急人家不着急,给你压货,另外摊上各种费用。而本市的货进来赶紧卸,出去赶紧装,你北京来的就候着吧,人家三天就走了,你半个月也走不了,货半个月走不了你能不着急?

这种财税体制还有一个要害的问题——省长、市长也参与竞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是政府经济。政府怎么能参与市场竞争呢?本地的项目拦着不让走,外地的项目拼命拉过来,市长去参与市场竞争,这叫市场经济吗?这不乱套了。

所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就在这里,不光京津冀是恶性竞争,北京市内各区也是恶性竞争。北京社科院一位专家跟我聊,感叹北京西站成了千古遗憾,本来往西可以挨着地铁,现在这位置离地铁两站地,不远不近,不能直接上地铁,只有公交车和小汽车,乘客上下车闹得西站堵成一片。

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局面?就是因为当时宣武区、丰台区、海淀区三家都争,最后北京市政府拿了个折中方案,把北京西站放在三家交界的地方,商业服务区三个区都能沾上。我从石家庄到北京开会,过来火车挺快两个小时就到,要去北五环从西站过去花了三个小时,不能坐地铁,只能搭公交,打车照样也堵。

市场的主体不是市长

《21世纪》:您刚提到的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其实很多专家也都这么认为,地方政府一旦成为利益主体,自然也就会为各种要素进行争夺。

杨连云:这就是政府经济,如果没有这样的财税体制,厂子爱办哪都行,税收和市长没关系。国外就是这样,公共财政取之于全民用之于全民,是全国性的,不能说上海财政收入多自己就花得多,是国家统一分配的。

拿公务员工资来说,北京市一个处长比河北省一个厅长挣得还多,就因为北京财政收入多,既然都是国家公务员,待遇就应该一样。我曾经问过一位德国专家,你们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公务员工资差多少,他觉得这问题很奇怪,公务员都是国家统一待遇,不然都为地方利益不就乱套了。

有一次在会上,一位专家慷慨激昂,说市委书记、市长保护假冒伪劣产品就应该开除公职。我反问道,他们保护假冒伪劣产品原因是什么,难道市委书记、市长都不知道这么做是错的,肯定知道,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卖假酒的厂子是一个市的税源,关了就没了税源,到时甭说奖金,连工资都发不上,这就是财税体制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从根上杜绝假冒伪劣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人们说“中央财政宽宽敞敞,省级财政紧紧张张,市级财政寅吃卯粮,县级财政哭爹喊娘。”现在全国地方债7万亿,中央债10万亿。像张家口搞“三年大变样”,城市建设比原来美多了,但是3年间花了1000亿,相当于张家口10年的财政收入,不发工资、不办公10年才能还完,这不就是“寅吃卯粮”?

中央财政拿了全国的一半,越往下越穷,这合理吗?这弊端太明显了,虽然调动了地方抓项目的积极性,但是带来了多少恶果。什么时候市长不担心财政,只是搞好医疗、卫生、教育就行了。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家,不是市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来源:

  • 上一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 下一篇:21世纪初期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思考与探索
  • 相关文章
    • ·湖北武汉市获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
    • ·宁夏平罗跻身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
    • ·广东云浮市获批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
    •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
    • ·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 ·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
    • ·广东省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 ·外来人口流入大省浙江提出农民工“十有”新目标
    • ·全国九成以上集体林地林改确权工作完成
    • ·河南探索进城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
    • ·河南6千农业龙头企业9家上市
    • ·2011年长三角经济直面转型之痛
    • ·12年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过半
    • ·在转变调整中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11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
    • ·我国实行城乡统筹的好处与重要性
    • ·华西村的转型发展之路
    • ·华西村半个世纪建成的中国“农民天堂”
    • ·陇海兰新地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 ·兰州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次变化分析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