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原瑞穗作品百度云:98抗洪广场“变身”旅游购物中心(中国青年报 2008-7-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8:19
领导换了 思路换了

’98抗洪广场“变身”旅游购物中心

本报记者 李菁莹 实习生 曹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11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失望而归

    6月2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浙江、江苏两个旅游团先后抵达江西九江’98抗洪广场。

    江苏团的陈先生曾是一名军人,对九江’98抗洪广场早就仰慕在心,打听到“庐山一日游”中有下午参观’98抗洪广场的路线,他携妻儿欣然报名参加了九江某旅行社的旅游团。

    怀着崇敬的心情,陈先生一家人和其他游客乘坐大巴车,来到’98抗洪广场。

    然而大巴车并未停靠在抗洪纪念碑所在的抗洪广场,而是径直驶往形如驳船的建筑物后面的“鄱阳湖珍珠馆”入口处。

    游客们被导游带入珍珠馆,先进入一间可容纳60余人的房间,开始听讲解员介绍珍珠的形成、用途和推销馆内的珍珠产品;随后,游客们被引入珍珠馆选购。紧挨着珍珠馆的是景德镇瓷器展销大厅、九江土特产选购中心,在“大超市”里,九江的土特产品琳琅满目。逛完超市后,游客们便可自由活动了。

    自始至终,陈先生没有听到导游介绍抗洪广场以及1998年那段抗洪历史。好不容易他才在广场左侧发现,一扇玻璃门上贴有“1998抗洪纪念图片展示厅”指示标。

    展厅中央空空荡荡,左右两侧墙壁上悬挂着55幅图片,每幅图片都配有简要说明。由于图片高悬,必须仰视,一圈下来,陈先生脖子僵硬而酸疼。而展厅内更引人注目的是展厅旁侧的一排卖冷饮的摊点,其他抗洪纪念物再也难找了。

    陈先生很失望,他不明白,一直在心中神圣的’98抗洪广场,怎么就“变身”成了购物中心。

    很多游客和陈先生一样失望。

    “就是一超市,一个大型购物中心。”一位浙江团游客说。

    “商业气息太浓,一点也不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位带孩子来参观的游客这样说道。

    “展厅规模太小,而且不是封闭的独立场所。图片太少了,又没有实物,起不到感动人、教育人的作用。”来自江苏常州的游客韩先生如此评价。

    一位大学生在听说了有关’98抗洪的感人故事后,萌生了到当年大堤决口处去看看的想法。可到了以后却发现,和想象中的相差太大,失望之余,只绕了一圈便离开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军人、当年亲历’98洪水的人们,慕名前来参观后,失望的感觉比一般人更加强烈。

    江苏省洪泽县信息中心的王进龙曾是一名军人,早想到九江抗洪广场去看一看。看完之后他说:“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怕流血流汗,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如今如此这般冷落抗洪纪念馆,着实让人感到心寒!”

    河南省开封市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参观后,含着泪说:“抗洪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犹如一座丰碑,永远在教育和激励着人们。但像如今这样,是大家都没想到的!绝不能让抗洪纪念馆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同虚设!”

    计划中的抗洪纪念馆变成旅游商品展销中心

    1998年8月7日13时50分,汹涌的长江洪水在九江城区以西4至5号闸口冲破江堤,很快撕开一个60米长的豁口,直冲向九江城。九江城岌岌可危!京九大动脉告急!

    当日17时许,一艘长80米、载有1500吨煤的大型货船堵在决口中央,肆虐的洪水终于有所遏制。8月9日上午11时30分,5000余名英雄好汉经过46个小时的连续拼搏,一道长243米的决口外围围堰终于合龙,创造了中国抗洪史上的奇迹,也成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最形象的阐释。

    为纪念’98抗洪的胜利,弘扬伟大的’’98抗洪精神,2004年,九江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长江大堤4至5号闸口决口处修建’98抗洪广场,把“1998抗洪纪念碑广场”建成九江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让全国人民记住1998年发生在九江的抗洪斗争。

    记者查阅了一些关于’98抗洪纪念馆的资料,据资料刊载,九江’98抗洪广场占地1.9万平方米,广场内设置抗洪纪念馆、抗洪纪念碑、抗洪纪念群雕等建筑物。抗洪纪念馆的外形被设计成当年立下汗马功劳、被凿沉堵口的甲21025号驳船的形状,墙壁上的一幅幅浮雕,再现当年惊心动魄的堵口情景。

    而目前展现在众多游客和记者面前的,有一座矗立在广场中央高约20米、镂刻着“1998”的纪念碑,纪念碑身后是形如一艘大船的建筑物,该建筑物左右两边是醒目的红色“九江市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字样。没有“抗洪纪念馆”,也没有看到资料中所说的抗洪纪念群雕。

    很多想法尚未形成意见上报,上级的意图就变了

    九江市水利局办公室的李主任告诉记者:2004年年底,由九江市建设局组织实施建设的抗洪广场刚刚完工后,水利局接手并负责后期建设及管理。当初水利局接手时的驳船形建筑物是一座毛坯房,当初的设想是在此建筑物内建成一个抗洪纪念馆。但是刚刚收集了部分资料,准备进行整体设计、规划时,市政府于2005年年底提出要整合九江市旅游资源,决定把抗洪广场作为九江市一个新的景点,并在主体建筑里建一个大型的九江旅游商品购物中心。

    李主任说,如果由水利局来管理,他们会单独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水利局接手抗洪广场不到1年时间,很多想法还未形成正式意见上报,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就改变了。

    2005年6月,新任的九江市市委书记,提出了“以大开放为纲,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3+1’发展战略”。

    九江市旅游局副局长任克全告诉记者,将抗洪广场建成“九江市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就是响应当时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大”(即大物流、大旅游、大工业和大城建)战略时付诸实施的。

    “九江市旅游商品展销中心”是当时旅游局招商引资进来的一个大项目。任局长介绍,旅游购物一直是九江市旅游的“短腿”,没有大规模且规范的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旅游局还常常接到游客反映土特产难购买的投诉。为此,当时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旅游商品展销中心。“赵书记多次过问,能不能建一个大型旅游商品广场”,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委托市旅游局进行招商引资。

    之所以选择在’98抗洪广场建购物中心,任克全说,是因为当时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地方。

    一位南昌的陈姓商人被市旅游局“请”进’98抗洪广场,开起了“九江市旅游商品展销中心”,据称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旅游商品购物场所。作为市旅游局的招商引资项目,这个项目免费使用抗洪广场的一切场地与设施,同时也对’98抗洪广场进行管理。

    ’98抗洪广场的主体建筑——驳船形建筑物的前面是一片水面,本来是用来接待游客时再现当时沉船堵口的壮观场面,如今已被展销中心用来养蚌育珠。

    九江市旅游局对“’98抗洪广场暨旅游商品展销中心”的管理要求是;不能卖假货,不能强买强卖,不能欺诈游客。

    对于“九江市旅游商品展销中心”,任克全说,包括省领导、外地游客在内的许多人对此褒贬不一。当时九江市的主要领导就认为,抗洪广场暨旅游商品展销中心,既是景点又可购物,何乐而不为?

    旅游局下通知,将抗洪广场纳入来浔旅游团行程

    成为一个大型特产超市的’98抗洪广场,对许多游客来说,已经失去了参观的意义。然而,只要来九江旅游,旅行社都要求导游把游客带到抗洪广场暨旅游商品展销中心。

    在九江市旅游局散客接待中心和庐山物价局共同制定的《九江市散客旅游行程报价指南》上,’98抗洪广场是“庐山一日游”必去的景点,收费标准是每人255元。

    记者以游客的身份,给散客接待中心打电话,问:如果参加庐山一日游,能否不去抗洪广场?如果不去能否少收费?对方回答:很多游客都知道抗洪广场就是超市,卖东西的地方,不愿去,但没办法,旅游局要求把游客都拉到’98抗洪广场转一圈。如果游客实在不愿意去,收费也不会降。

    游客们对抗洪广场的投诉越来越多,导游们也是牢骚满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导游告诉记者:进了土特产超市(展销中心),强制性要求从头走到尾,头都转晕了。超市的摆放让客人感觉一旦进去了就别想出来,还口口声声说是正规的,是政府工程。特产也卖得实在太贵了,在庐山或者九江的超市里,石鱼才卖10元左右,而在’98抗洪广场要28元。客人常常认为我们导游为了钱把他们带到一个超级宰客的地方来了,其实我们也很冤。

    对于游客和当地百姓反映的“庐山一日游,强制去抗洪广场”的说法,任克全回答:九江市旅游局没有要求旅行社必须把抗洪广场列入旅游路线的必到景点,以前的确下发过一份《关于将抗洪广场纳入来浔团队行程的通知》,但不是强制要求。

    在任局长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这份通知。

    2006年3月17日,九江市旅游局向全市各旅行社下发了一份《关于将抗洪广场纳入来浔团队行程的通知》(浔,九江市别称——记者注)。通知中称:“根据市委、市政府做大旅游产业的要求,市旅游局和相关部门在位于长江大堤5号闸口处共同打造出一个市区新景点——抗洪广场暨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将于2006年3月20日开始试营业。为了弘扬’98抗洪精神,加大对九江的宣传力度,同时,方便来浔游客购买具有九江地方特色的名优旅游商品,带动全民创业,增加旅游收入,经研究,自2006年4月1日起,请各旅行社将九江市抗洪广场暨旅游商品展销中心纳入来浔旅游团队行程。”

    上图:驳船形建筑物,是按照当年堵口立下汗马功劳的甲21025号驳船1∶1比例建造的。该建筑物内是九江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前面的水面如今已被展销中心用来养蚌育珠。本报记者 李菁莹摄

    下图:抗洪图片展示厅内,引人注目的是一排冰柜和冰箱。本报记者 李菁莹摄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7/11/content_2260341.htm   

刚修好的路被开膛破肚

只因新领导新规划本报记者 李菁莹 实习生 曹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11       对江西省九江市原西一路小区的居民来说,这两年,他们眼前就没有消停过。

    小区的房子建于1993年,原是为了安置九江滨江大道的拆迁户而建的。当初搬过来的居民还记得,房子前面是大片的农田和菜园,没有路,是城市的一个死角。到2005年,居民们盼望已久的马路终于修到了门前。

    “宽宽的水泥马路,好得很!”,小区的居民仍然记得当时路开通后喜悦的心情。修好的水泥马路名为“西一路”,又称“长城路”,21路车的终点站就设在小区门口。

    2006年5月,令小区居民惊讶的是,好好的水泥马路,还没验收呢,大型的挖土机就开进来了,刚修好的水泥马路顿时被“开膛破肚”。居民们听说,这是新一任市委领导的新规划,要把路挖掉,建一条明渠。

    这条明渠,就是当时政府工程“九江市龙开河故道疏浚和联系水道工程”的一个重要改造项目。

    龙开河原是九江的一条内河,穿城而过。农业文明时代的龙开河,四方行商云集九江,东西商船汇聚河口。龙开河码头千帆林立,浮桥上熙熙攘攘。河两岸杨柳低垂,莺歌燕舞,酒肆林立,热闹场面不亚于南京的秦淮河。

    曾几何时,老龙开河水逐渐污浊干涸,成了一条臭水沟。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的九江市委市政府下令把部分河段填平,将其开发成九龙街。

    到2005年6月,新任的九江市委书记提出了“新阶段、新发展、新九江”的“三新”理论。重新审视城市定位,成为九江市各界热烈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2005年10月,龙开河故道的疏浚和改造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5年10月30日,九江斥2.5亿元巨资进行的“九江市龙开河故道疏浚和联系水道工程”正式对外招标。

    招标项目书上是这样介绍的:九江市龙开河故道疏浚和联系水道工程总投资约2.7亿元。龙开河故道位于九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是上个世纪60年代龙开河水系整治时废弃的一段弯曲河道,全长1.18公里。疏浚后的故道将重现“小桥流水”美景,两岸将修建起航园、现代都市园等园林。

    整个工程分为龙开河故道、明渠、暗河三部分。明渠作为整个工程中联系水道的起始段,长约530米,宽为12米至15米。而这一段正是刚刚修好尚待验收的九江市西一路。

    2007年1月17日,历时近一年多的九江龙开河故道疏浚和联系水道工程正式开闸放水。

    门前的马路挖成了一条明渠,虽然变化太快太大,但毕竟是政府工程。明渠两侧的房子陆续被拆除了5栋,听说是用来建公共绿化用地,打造成九江休闲文化广场的,没有拆迁走的居民们很高兴,甚至有居民说“举双手赞成”。

    然而,居民空喜一场。就在明渠开闸通水的同时,明渠两侧总计53.16亩土地被市政府挂牌出让,江西省南山实业有限公司等4家房地产商分别以每亩180万元左右不等的价格拍得。

    从房地产商的规划图上可以看出,将在拆迁原址上新建11层或28层的高楼。

    明渠南侧现存的6栋7层居民楼,全部坐南朝北,而且前后两栋居民楼都是背靠背的“亲吻楼”,楼间距不足1米。

    “如果开发商再在居民楼前面(北侧)建起10多层,甚至28层的楼房,那我们300多户居民就终日见不到阳光,要过一辈子的黑暗生活了!”

    当开发商的建筑施工队开进工地后,遭到了小区居民的坚决拦堵。

    对于2007年年底到任的市委市政府领导而言,处理这样的遗留问题很头痛。

    把现有的居民楼拆迁安置需要经费,钱从哪儿来?从民生的角度出发,他们与开发商沟通协调,希望暂时停工,共同商量研究出三方面都认可的处置方案。

    南山实业有限公司“龙河名居”项目负责人万明告诉记者:公司买地建房的手续全部合法,却从去年9月一直停工到现在,这期间的损失谁来弥补?市政府也不敢给我们下达正式的停工通知书,否则,我们也要状告市政府了。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7/11/content_2260331.htm  

换思路要以人为本

原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11      ’98抗洪广场和大型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合二为一了。这种“组合”伤了很多游客的心,尽管旅游景点变成旅游商品销售点,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政府花巨资在九江决口处修建98抗洪广场,我想,应该不是单纯地修建一个旅游景点,实则承担着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的重要职责,正如文中的那位老人所说:抗洪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犹如一座丰碑,永远在教育和激励着人们。但像如今这样,是大家都没想到的!抗洪广场和商业行为挂钩,而且挂得那么彻底:完全交给“超市”老板管理了。这也许是很多人无法从感情上接受的原因吧!

    无独有偶,记者采写的另外一篇稿件,写的也是九江,把还没有验收的一条马路开挖成渠,然后渠两边进行房地产开发,而引发了百姓、房地产商、政府三者之间的矛盾。

    两篇稿件,不同的现象,但现象背后,在多拷问几个为什么之后,我们发现,它们何其相似。

    它们都是市委市政府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下的政府工程;是很能凸显政绩的工程;是彰显九江形象的工程;也是一把手亲自关心过问下的工程。

    深究下去,我们还发现,它们都是颠覆性的“破旧立新”工程:抗洪纪念广场初具雏形,新任领导提出了大旅游的战略,于是旅游局招商引资,却不是让’98抗洪广场工程得以延续完善,而是进行了’98抗洪广场的大变身;九江的长城路,宽宽的水泥马路,修到了居民的家门口,居民还没乐够,马路还没验收,却被开挖,因为政府又要把它变成水渠。

    每一任政府,都想在在任期间,做出些业绩,让别人记得,也彰显自己的才能,这原本无可厚非。出思路、定战略,新官上任都会有这“两把刷子”。是按照前任的思路继续努力呢,还是破旧立新制定新的思路和战略呢?按惯常思维,按照前任的思路继续努力很难证明自己的才能和凸显在任时的政绩,干好是别人的能耐,干不好就是自己错了。所以就有了“一任领导一个思路,一个市长一套规划”的惯常现象:不论过去发展的路子对错,是不是对老百姓有好处,都会搁置一旁,重新开张。前任修路,后任就开渠;上届修纪念馆,下届就搞展销中心,折腾来折腾去,财力消耗了,矛盾也出现了,老百姓没有怨言才怪呢!

    为官一任,造福于民。是一任接着一任干,还是一任领导一个思路?实际上是在考验执政者的政绩观。什么才是正确的政绩观,《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评论称:创新不是标新立异,继承也不是墨守成规。干什么,怎么干,关键是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不符合的项目和工程,就要坚决地改;发展的路子对头,老百姓能得到好处,就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

    我想,以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当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的业绩,才真正是执政者应该追求的政绩:只要是对本地区、本部门事业发展有利,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情,不管任期内能不能收获果实,都毫无怨言地干;不管是谁提出的思路,只要是符合实际、正确的,都一张蓝图绘到底。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7/11/content_2260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