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imhome日剧:老师批评学生,学生采取极端行为该怎么办?(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09:41
老师批评学生,学生采取极端行为该怎么办?(中)批评中:注意学生过激预兆,及时调整策略,防止事态不可控制
在班主任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仔细观察,如果发现学生出现“过激预兆”,要及时调整策略,避免事态向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具体做法上,有经验的班主任各有千秋,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其处理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老班”们的各种高招:
网开一面 主动“留白”
处理学生首先要询问,但询问切不可带着情绪或带有某种意向,把询问演变成师生“大战”。对于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即使证据确凿,他们也多半不愿意承认,毕竟他们还有自尊。教师就留一层窗户纸,也是给学生的“留白”,不仅显出教师的大度,还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切莫穷追猛打,把学生逼到墙角,无处容身。(江苏省铜山县郑集实验小学刘慧 221143)
急中生智  随机应变
学生正在“火头”上,情绪很不稳定,就如同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后果难以预料。此时教师不要硬碰硬,更不要火上浇油,而应该尽量减其“薪材”,断其“火源”。比如上课时,老师正讲到尽兴处,突然发现一个学生正悄悄地做其他作业,老师非常生气,走过去要收学生的作业本,学生反应敏捷,紧紧抓住自己的本子和老师撕扯了起来。老师训斥学生,学生不服,当场与老师顶嘴,甚至还与老师动起手来。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随机应变。学生上课时做其他作业,按常理教师可以去收他的作业本,但如果发现学生的情绪突然很激动,我们还要执意去收,则很可能引起剧烈冲突,此时我们可以暂时终止行动,说:“你先把作业本收起来,我们先上课,课后到办公室谈。”或者干脆用幽默的口吻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课后分解。”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中,剑拔弩张的局势可以一下子缓和下来。暴躁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容易放松下来,危机就这样消弥于教师的教育智慧之中。(福建南安市诗山七社中心小学陈艺明、吴巧真,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薛茂红 225723)
果断行动 迅速降温
一位班主任正在苦口婆心地教育他的学生,谁知学生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在自己的腿上划了一刀,顿时鲜血直流……
班主任虽然很吃惊,但是他迅速地稳定住这位学生,先拿开学生手中的刀子,立即用纸巾捂住了他的伤口,说:“什么话以后再说,我们先却医疗室去包扎!”然后他就急忙扶着学生去医疗室,待校医紧急处理后去医院治疗,然后班主任拨通了学生家长的电话……
当我们在批评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情绪有变,甚至有冲动的行为发生的前兆时要迅速采取行动中止其行为的继续。(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中学贺华 236000)
放下面子 求助他人
学生不接受批评,出现了极端行为,这时,你无论再采取什么行为方式,可能他都无法接受,因为他已经听不进你的话了。求助别人,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老师和学生闹僵了,必要时麻烦一下学校领导,可以较快的化解矛盾,因为在学生眼中,学校领导既能管学生,又能管老师。在学校领导面前,学生可以和老师平等对话;也可以考虑求助于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要好的同学,如果老师和学生出现大的矛盾,请求学生评评理,有时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求助的对象。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战胜自己的弱点,放下架子,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山东省东营区第三中学石彩虹 257000)

【案例一】当头棒喝  断其邪念
高二学生刘某有一个“杀手锏”,每次严重违纪后,只要老师批评严厉了点,他就以自杀相威胁,老师被吓得胆战心惊,再也不敢轻易说他半个“不”字,对他的各种违纪行为,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刘某自以为抓住了老师的软肋,更加有恃无恐。
我接手这个班后,了解了刘某的情况。原来,刘某在读初二时,偷拿了家里一百元钱,被父母发现后,狠狠教训了一顿,刘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刘某的父母苦苦寻找了五天,终于在一个小网吧把他揪了回来。从此,父母在刘某面前小心翼翼,时刻担心他遇到不如意又跑了。刘某经常在学校惹是生非,家长恨起来就动手打他,一打刘某就会离家出走,家长又会心急如焚地寻找,找回来的刘某就变本加厉,根本不把学校纪律放在眼里。如此恶性循环,只要老师一批评刘某,他就扬言要自杀。
针对刘某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我一直在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有效地教育他。
一次,刘某又参与打架了。我对他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刘某却责怪我袒护其他同学,故意整他,并故伎重演,要用生命证明自己的无辜。我观察到刘某的眼神里满含愤怒和狡黠,但也透露出几分心虚和胆怯,于是当机立断,一把紧紧地抓住刘某的手拼命地往外拉:“你不是想自杀吗?走,我和你一起跳楼去!”此时我们身处四楼办公室。开始刘某还无所谓,并露出一脸的不屑,好像在向我挑衅:“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快到走廊时,刘某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了,企图挣脱我的手,我的心里更有底了,一把死死地抱住他,就要和他一起往走廊栏杆外挤(当然我用一只手暗暗地用力攥住他,绝对保证安全),这时,刘某浑身战栗,眼睛里满是恐惧,渐渐地,他坚持不住了,眼泪流了出来,哆嗦着说:“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你饶了我吧!”
我口气强硬地说:“你还要自杀吗?”刘某说:“不会了!”
我步步紧逼:“你还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吗?”“再也不会了!”……
刘某的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我及时地安抚他,和他一起分析平时所犯的错误,指导他怎样做人,并给他指出努力的方向。渐渐地,刘某所犯的错误越来越少,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也都能接受了。(安徽省安庆慧德高级中学曹新民 246500)
【案例评析】
学生在家里的掌上明珠,被家长宠着,经不起风吹雨打,不能适应学校的纪律约束,很容易就表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极端”举动。现在社会上对学生权益过分强化,闭口不提孩子们必须遵守的“义务和纪律”,这给了孩子一个十分危险的“错误”暗示——学生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自由权,老师不可以对我们怎么,否则就是“违法”。
孩子不是没有判断,他们知道自己有的做法不妥,也知道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是善意的。但他们为什么要表现出“极端”举动呢?有时孩子们的想法很单纯,仅仅是为了逃避某些责任而吓唬家长和老师。
当孩子“极端”突然来临时,既不宜当作笑柄,嬉戏待之;也不能充耳不闻,漠然置之;更不可顾虑重重,不了了之,不妨“当头棒喝”断其邪念于萌芽,这样反倒不会有进一步的恶果产生。在美国的幼儿园里,老师常常用一种叫做“计时隔离”的方法来惩罚胡闹不守规矩的孩子——老师把他送进空房子里,让他脱离集体独自呆上一段时间,使孩子认识到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
“当头棒喝”是促成孩子改正错误的一种外在动因,是让他们的心理获得一定的承受力,变得更加坚强起来的手段和措施。对明显犯了错误还以“极端”相威胁的孩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当头棒喝”可以让学生产生对错误的趋避意识,进而让他知道“极端”吓不了老师或家长,选择“极端”规避责任是行不通的。
批评的方式多种多样,当然也包括了一定的有限度的“当头棒喝”权。由于“惩罚带来的痛苦远大于奖励带来的快乐”(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伊曼语),在情急之下使用“当头棒喝”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要谨记不能给孩子造成伤害。
“当头棒喝”不是为了打击只是为了唤醒,是为了让学生明确道德标准,知道职责所在。为了使教育效果最优化,在强力“当头棒喝”之后,教育者要及时与  孩子沟通,令其“心悦诚服”。 (江苏海安大公教育中心邓文圣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