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智博 结婚了没:世界四大收藏品之烟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10:03

  烟标, 即卷烟商标。 现在许多人已经知道, 可是在十多年以前, 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 80年代初期, 人们还管它叫烟盒子、烟壳子, 或叠成三角形叫“撇撇”、叠成锁状叫“分子”等等, 历来没有一个规范的名称。

  烟标与邮票、酒标、火花并称为世界四大收藏品。 烟草经济的不断发展, 让烟草厂商们为产品外观寻求精美设计。 近年来, 烟标更是受到市场的热捧, 其中尤以早期烟标、纪念性烟标和套标三大板块升值幅度最大。 部分交易价格甚至超过了香烟本身。

  全世界都有烟标收集者。 对于他们来说, 烟标的设计、印刷、制作水平和风格才是主要的, 一个珍奇烟标的价值在他们心目中的价值远远高过香烟本身。 他们的爱好决不是难以索解的怪癖, 因为所有的烟草厂商都在为自己的产品外观不遗余力地寻求最佳设计, 为香烟热销铺平道路。

  上海是中国卷烟的发源地之一, 因此上海的烟标收藏有很大的基础。 从上世纪初至40年代, 上海民族烟厂生产出大约上千种牌名的卷烟。 南洋烟厂的“黄金龙”、“白金龙”、“银行”和华成烟厂的“美丽”、“金鼠”、“二旗”曾盛极一时。 另外, 当时较有名的华菲、福昌、三兴等烟厂也推出“大百万金”、“双猫”、“英雄”、“北极”、“金虎”、“香宾”、“高而富”、“幸福”、“飞童”、“华船”、“仕女”、“嫦娥”、“狮球”、“强国”等香烟牌名。

  烟标收藏看似容易, 好像把别人丢弃的空烟盒随手捡起来略加整理就行了, 但实际上真正支撑烟标发展的却是其中丰富内涵的文化。

  大多数烟标都是一个品牌一种图案, 但一些老牌烟厂出品的各个时期烟标, 却有着不同的图案或底色。 如上海卷烟厂出品的“上海”牌卷烟,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即出现墨绿色烟标, 80年代则改变成红底色和绿底色的“上海”牌烟标, 90年代末则升级换代成金色的“上海”牌烟标(硬壳), 而且后者还存在着5支、12支装的小规格包装烟标。 成套烟标的收集难度不小, 绝大多数设计精美、题材上乘, 不少成套烟标的发行数量也不大, 存世量更加少, 所以这些被称为套标的烟标已是不少收藏者主要追求目标, 收藏价值也更为突出。

  1985年元旦, 全国第一个烟标收藏协会在六朝古都——南京市成立, 著名烟标收藏家余晋麟先生(已故)深情地谈到, 烟盒子在我国大地上出现了近百年, 它的爱好者也收集了70年左右, 一直沿用的是通俗的叫法。 现在收集它的人越来越多, 通俗叫法也越来越不适应形式发展的要求, 该给烟盒子正名了, 以利于收藏和交流活动的规范化。 他认为, 烟盒子等通俗叫法只能说明卷烟的包装形式, 而忽视了其商标标识的作用, 应该称为“烟标”, 这样就能准确地反映出包装形式和商标标识的同意属性, 也为其以后登上收藏大雅之堂作好准备。 余晋麟先生的提法得到了全国烟标界收藏爱好者一致的同意, 并从此影响带动起一批又一批的收藏爱好者。

  烟标这一名词的出现, 是这一收藏品升温发展下的必然。 它的意义不仅是将烟盒子、撇撇、分子等通俗叫法规范化, 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烟标的收集、欣赏、宣传、研究和更规范的开展藏品交流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 收藏专题的不断发掘整理, 也使得烟标收藏更上档次。 上世纪90年代前, 烟标最高卖价在1000元左右, 1995年后升到3000元, 2000年则有5000元的身价, 到2005年烟标有了近万元的高价。 大众交易的价格也从1元、10元到50元、100元, 并且仍有走高趋势。 以“文革”标为例,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 每隔一两年就能涨20%。 另外, 烟标市场还有炒作“题材”倾向。 比如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航天专题就成为了热门, “火箭”标和“宇宙飞船”都从几百元升到了1000至2000元。

  烟标的设计、印刷及其各种变化,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 这些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进步。 如今的烟标以精心的设计、精美的印刷、精致的纸质, 成为当今包装文化的一种实用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商越来越注重品牌的价值, 讲究烟标图案的设计精巧、选题上乘, 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 烟标以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鲜艳夺目的艺术风采, 被广大烟标爱好者竞相收藏、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