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arashi:曹保印:不要让中国儿童成精神上的“东亚病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1:53:08

不要让中国儿童成精神上的“东亚病夫”

——从中国儿童电影与世界经典的距离说起

 

曹保印


(电影《绿野仙踪》剧照)

虎年新春,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苦战,我终于完成了新书《陪孩子看电影吧》的写作,交付东方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以爱家庭、爱朋友、爱生命、爱追梦、爱青春为主题,重点分析了《狮子王》、《夏洛的网》、《海底总动员》、《放牛班的春天》等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目的是让儿童及其父母,深刻领悟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如家庭、生命、友谊、理想、青春、诚信、合作、承诺、正义、善良、勇敢、公平、公正等。

当写下这本新书的最后一个句号时,照理说,我应该长出一口气,非常轻松愉悦。然而,我没有。相反,这最后一个句号,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胸口,使我不但无法轻松愉悦,而且十分沉重痛苦。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我所选择的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中,只有一部中国电影《宝莲灯》,选它的理由,也并非它真的具有世界经典的价值高度,而仅仅由于它是中国电影、我是中国人。出于民族情感,我不得不选,也不能不选,但却实在多选不出,只能是一部。

关于这一点,为本书著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也有同感——

“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与我们选择学生读物时出现的窘境一样,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作品始终太少。这本书虽然选择了国产动画片《宝莲灯》,而且是惟一一部入选的中国儿童电影。但是坦率地说,它离‘世界经典儿童电影’,还有不小的距离。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正是《阿凡达》在中国的影院全线飘红、一票难求的时刻。心中的情感非常复杂。我衷心希望我国的电影工作者能够不断努力,用心为孩子们拍一些富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与情感的好电影,也希望保印的书中有朝一日能够出现更多好的国产原创儿童经电影典作品。”

在中国国产动画片中,《宝莲灯》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也收获了不错的票房。但是,其缺陷却明显而且致命。常识而论,任何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作品的艺术本身,生动形象地呈现其隐含的价值观念的,惟其如此,才能确保作品的魅力与价值观念的传播效果,包括动画片在内的儿童电影尤其如此。可是,在呈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电影核心价值观念时,《宝莲灯》的做法是,将这八个字直白地“写”在小主人公沉香的手上,并由孙悟空直白地解释出来。这种电影表现手段,无疑生硬、拙劣,仅此一点,就使《宝莲灯》与世界经典儿童电影拉开了巨大距离,更不必说另一小主人公嘎妹的人物设计。

作为中国儿童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宝莲灯》与世界经典的距离,正是中国儿童电影与世界经典的距离。也正是这种巨大的落差,使我产生了切肤的痛感与沉重感。经典作品必然隐含经典价值观念——人类最美好的思想与情感,对儿童来说,经典价值观念是最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因为它完全左右着儿童成长的命运,是儿童的精神生命守护神。也因此,对任何一个追求繁荣昌盛的民族来说,如何通过艺术的手段,向儿童呈现和传播既富于本民族特色,又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经典价值观念,就是必须要做,而且必须要做到足够好的重大文化工程。

现在来看,在这一重大文化工程上,转型期的中国还需要下决心补很多课,以慢慢拉近与世界的距离,避免在21世纪成长起来的中国儿童,成为新的、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东亚病夫”。这不仅需要中国儿童电影人做卧薪尝胆式的艰辛努力,也需要中国儿童作家们能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超越“金钱制造”式的制造虚假、浅薄、拙劣的所谓“轻松百分百”,转而追求“价值创造”式的创造真实、深刻、永恒的“厚重百分百”。同时,当代中国的所有思想者与行动者,也都应联起手来,一起呐喊,一起发力,自觉创造与传播人类最美好的思想与情感,自觉抵制、反抗所有与此相背的意识形态操控,自觉对思想文化专制的粗暴、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说“不”,真正做到对假恶丑的“公民不服从”。

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很常识,那就是:中国儿童电影之所以离世界经典还有遥远的距离,核心原因并非制作的技术水准,也非制作的成本差异,而是通过电影呈现出的价值观念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既表现在价值观念自我设限的保守与落后上,也表现在基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彻底惟利是图的价值虚无上。

近年来,两部“红得发紫,紫得发黑”的儿童动画作品《虹猫蓝兔七侠传》、《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典型代表。尽管它们都并非儿童电影,但从它们身上,却可以清楚地看到:是野蛮、邪恶、暴力、仇恨、狭隘、对抗,而不是文明、正义、法治、爱、宽容、和解,成为作品呈现的核心价值观念。《喜羊羊与灰太狼》儿童动画作品系列的电影《牛气冲天》、《虎虎生威》,依然野蛮依旧,邪恶依旧,暴力依旧,但据说前者收获票房九千万,后来已经冲进亿元票房俱乐部。

然而,我要说,它们在中国儿童影视剧市场上的商业成功,不是中国儿童电影的荣誉,而是中国儿童电影的耻辱;不是中国儿童的幸运,而是中国儿童的悲哀;不是中国儿童走向幸福的跳台,而是中国儿童走进不幸的陷阱;不是因此和世界经典拉近了距离,而是距离世界经典越来越远。更重要的是,由于它们今天极为恶劣的示范效应,它们将成为明天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跳蚤”,结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恶之果,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地伤害中国儿童;而不是像世界经典那样,是净化儿童心灵、高贵儿童精神的“龙种”。

那么,真正的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呈现出的又是什么样的风景呢?

举目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和文学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无一不把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运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这种价值观念“润物细无声”地表达出来,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以《绿野仙踪》、《花木兰》、《天堂的孩子》、“小鬼当家”系列之《独自在家》为例,它们都将热爱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因为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和作家们深知,无论是对儿童,还是对成年人,家都代表着永恒的人性,意味着纯粹的爱与幸福。一个没有家的人,是痛苦的。失去了家,就失去了整个世界。所以,家的魅力在这4部儿童电影中,表现得温暖而又脉脉含情,激发着孩子对家的热爱与忠诚。事实上,几乎每一部世界经典电影,都会突出家的无穷魅力。

像《绿野仙踪》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如何通过反省自我,重新在内心深处,努力发现和体会家的价值,并最终回归家庭、回归亲情的温馨故事。这部电影于1939年由美国米高梅公司首次推出,当年即获得巨大成功,差一点儿击败风靡全球的《乱世佳人》,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得主,尽管它仅仅是一部童话歌舞片。而小主人公多萝西在北方好女巫的帮助下,在历经各种奇妙的遭遇后,两秒钟内就回到了堪萨斯农场的家,并不仅仅是利用了红鞋子的魔力,更因为她在内心深处说了三遍“没有任何地方能跟家一样”。它呈现的家的价值观念是:只要心中有家,就能永不失去家,即便一时迷路,也能瞬间回家。

相比之下,无论是《宝莲灯》,还是《虹猫蓝兔七侠传》、《喜羊羊与灰太狼》,我们又何曾看到家的温暖影子?《宝莲灯》中,沉香的父亲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沉香的母亲也自始至终没向儿子提起过父亲,这个家是不完整的;有着人伦之亲的舅舅杨戬,又是一个邪恶的象征,他甚至缺少最基本的人性,尽管他和外甥有着同样的命运。沉香只有用暴力彻底打败,甚至杀死道德观念保守的舅舅,才能救出母亲,他和曾养育了自己的舅舅之间,除了暴力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比如亲情的和解。这样的一部电影,留给儿童的是什么?是救母的勇敢,还是亲人间的仇杀?我想,看了《宝莲灯》的儿童,恐怕会对舅舅有“新”认识吧!可以说,《宝莲灯》是一部没有“家”的电影,沉香是只有母亲没有家的孩子。

《虹猫蓝兔七侠传》不必说了,因为“七侠”个个是以江湖为家的人,尽管家从来就不是江湖,江湖也从来就不是家;《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每一只羊好像都没有自己的“小家”,喜羊羊、沸羊羊、美羊羊、懒羊羊……谁都没有自己的爸爸、妈妈,所有的羊都只有一个“大家”,小羊羊们只有“村长”,而没有“家长”;灰太狼和红太狼倒是有自己的“小家”,而没有“大家”,但是,它们的“小家”却常常出现家庭暴力,灰太狼总是被暴力伤害,红太狼暴打灰太狼完全是随心所欲,尽管灰太狼始终对自己的“小家”兢兢业业,拼命工作——捕羊。

“大家”如此温暖,“小家”如此冷酷,这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呈现出的家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让我不寒而栗,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阴影。曾几何时,正是这种只有“大家”没有“小家”,只有“集体”没有“个体”,只有“村长”没有“父母”的社会,扭曲甚至泯灭了人性,出现了无数幕子女与父母划清所谓阶级界限的人间悲剧,也使整个民族和国家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如果不是悬崖止步,直到如今,中国人依然是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时至21世纪的今天,中国当红的儿童影视作品,依然制造和传播这种扭曲、泯灭人性的价值观念,真让人不知今夕何夕!可叹,无数中国儿童痴迷于这种垃圾影视作品。可叹,无数中国儿童的父母随波逐流,丧失基本价值判断能力。可叹,无数中国媒体从业者推波助澜,对其津津乐道,而不是大加挞伐。可叹,无数中国思想者不屑于深入解剖此等“小儿科”,而陶醉于所谓国之大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制造的中国儿童电影,与世界经典自然有着遥远的距离。

近百年前,鲁迅曾高呼“救救孩子”。现在,这警钟依然在响,而且更加震耳欲聋!要“救救孩子”,不要让中国儿童成为精神上的“东亚病夫”,就今日而言,救救中国儿童电影,救救中国儿童电影之土壤的中国儿童文学,救救中国儿童文学之土壤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全力拉近中国儿童电影和世界经典的距离,让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成为中国儿童的精神营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期待有那么一天,在修订《陪孩子看电影吧》这本书时,能有第二部、第三部……中国儿童电影入选,入选的理由并不是出于单纯的民族情感,而是出于真正的艺术水准,出于普世而又先进的价值观念。我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电影成为世界经典时,中国儿童的精神风貌、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一定会是健美的,而不是病态的。但愿,这不是梦。

 

2010年3月24日凌晨4时55分写

 

(作者系知名作家、《新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