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原画:风明韵洋尾村——福建莆田李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7:50:41
       风明韵洋尾村
                                                                                          程德鲁
风光名胜古村落
东南沿海城市莆田市的北洋平原有一个福建省唯一的天然湖,这就是名闻遐迩的风光名胜白塘湖。白塘湖水域面积300多亩,宋时称为“注月池”,俗称白水塘,白塘沟,简称白塘。原先,这里只是海荡地,后开垦出一片片良田,就淤水成塘,以利灌溉。白塘“澄蓄千顷”,一年四季,水绿波平,沿岸垂柳依依,水竹挺拨,碧水倒映亭台,岸上曲桥相连,风光秀丽,美不胜收。
白塘湖的东半部,环湖沿岸在重重绿荫下露出一群村落,那是莆田市第一个被福建省命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洋尾村。唐代,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避居莆田,白塘水域就在那里形成村落。洋尾村宋代隶属莆田县崇业乡孝义里。明清两代,隶属莆田县二区孝义里,民国时期,先隶属莆田县第二区集镇乡联保、集码乡,后隶属涵江镇,为洋尾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莆田县第二、六区,为洋尾乡人民政府。1956年6月以后,先隶属梧塘区白塘乡,后隶属集奎乡。现在隶属莆田市涵江区白塘镇。
洋尾村环白塘湖排列有西墩、西林、东墩、李角、塘边、后头等6个自然村,有黄、李、陈、吴、林诸姓。现在全村有700户,人口3050人。全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耕地850亩。村中水域密布,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有自宋代以来架设的10多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桥梁,彩虹飞架,阡陌连绵,碧畴沃野,小桥流水人家,极富江南水乡情调。在波光粼粼的湖边,那栉比鳞次、白墙红瓦的村舍,掩映在古榕、荔枝、龙眼树荫之中;那弯弯的屋脊,翘翘的屋檐,若隐若现,门临塘水,小舟代步。村外有成片花圃,春兰秋菊,梅林争艳,这里是花的家园,花的世界,奇花异卉,使人认为自己也像秋翁一样遇到了花仙。临水的杨柳,在清风飘拂下轻摆腰枝向你招手;丛丛的水竹,挺拨向上,使人联想起那节节向上的小康生活和虚怀若谷的君子情怀。湖边的果林、累累的硕果低垂水上,红的荔枝,黄的龙眼,不同季节变换着不同的色彩,让人垂涎欲滴。这里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村中贯穿一条由石板铺就的古官道,穿过一座座牌坊,跨过一座座石桥。沿着古官道可以看到一座座高堂焕彩的明清民居,向你诉说往昔的风采;看到一条条深幽的小巷,散发着数百年前的书香;看到一片连一片的砖埕,想象着当年达官贵人车马喧嚣的情景。

人才辈出显赫族
洋尾村有多姓,莆田人总称“洋尾李”,把洋尾与李姓连在一起。那要追索到千年前的唐宋时期。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个儿子江王李元祥的后代,在武则天时期遭受迫害,流亡避祸,躲入福建。宋咸平二年(999)李氏一支迁居白塘洋尾,子孙繁衍,聚族而居,至今一千多年,传了40多代,成为望族。
南宋初年,洋尾李氏出了一位抗金英雄李富,是莆田历史名人。李富字子诚,号澹轩。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临安失陷,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李富捐家财,募义兵三千人,从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抗击金兵,给金兵以沉重的打击。后李富隶属蕲王韩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随部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简称制干),故世称李富为“李制干”。李富与李纲、岳飞是好朋友,对秦桧卖国、迫害抗金爱国将领岳飞等人极为不满,愤而辞官回乡。
李富回乡后,一心为桑梓造福,兴办公益事业。他带领乡亲修筑海堤,围垦造田,开发家乡。在水乡莆田县境内建造了大小桥梁34座。他还捐巨款修兴化郡学,并建书院多座,聚众讲学。当时名士王进之、龚遂良、林观、刘孔珍、黄刍等都出其门下。他也著书立说,著《春秋注解》和《澹轩集》问世。
绍兴三十三年(1162),李富卧病在床,还十分关心抗金的战事,当听到前方危急,悲愤交加,长叹而绝。李富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莆人称他是“乐善之士第一”,建“五贤祠”,把他列为莆田历史五贤之一以祀之。
清康熙年间,洋尾李氏修《白塘洋尾李氏族谱》。这本已发黄的谱乘是十分难得的,价值较高。它除了详细记述李氏自唐江王李元祥派下各支世系,还收入不少碑记、诰敕、制词、神像、图表、诗联等文献资料,有民族英雄岳飞为李氏族谱的题词“李氏渊源,子孙得之”,有抗元英雄文天祥题词“隆孝敦庸之书”,有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题词“陇西钜族,白塘世家”,有明代四川布政周瑛题词“天潢氵睿脉,忠孝传芳”。特别是有学者研究发现,《白塘洋尾李氏族谱》中有有关妈祖信仰的珍贵资料。族谱收入宋绍兴二十年(1150)特奏名进士廖鹏飞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详细记载保义郎(李富堂弟)随给事中路允迪于宣和壬寅年出使高丽,海上遇风浪,祈求妈祖保祐获救,后安全还朝,奏明朝廷,诏赐宁海圣墩妈祖行宫为“顺济”庙额。这是一篇有关妈祖信仰的最早的珍贵资料。《白塘洋尾李氏族谱》曾送台湾妈祖文物展为展品,燎拨了许多研究妈祖的专家纷纷前来查询,考察。
洋尾李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人才辈出。小小一个村,单李姓宋代有进士12人,职官49人;明代有进士10人,举人14人,职官39人;清代有进士7人,职官34人。其中著名的有:宋代李富,李振(出使高丽副使),李廷耀(广东惠州佥判);明代李元镇(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廷梧(大理寺左寺丞);清代李殿臣(海坛总兵),李光文(乾隆年间直隶州司马)等人。
白塘洋尾李氏后裔历代多有迁徙,子孙遍及广东、海南、江西、台湾等省及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现在每年都有一批批国内外宗亲来此会族合谱,凭吊先祖。

文物焕彩寻遗迹
洋尾村因李氏千年来是簪缨世家,文采风流,留下许多文物古迹。虽经千年沧桑,大部分已经湮没,但到村中游览一番,可以看到街巷纵横,阊闾次第,一座座气势恢宏,构筑典雅的祠堂,古朴而小巧的纪念牌坊,闲静而密匝的明清民居,别致而厚重的小桥,为这古老的村落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李制干祠是洋尾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东墩自然村。白塘湖支汊形成一段肖似鲤鱼的水面,就在那鱼头岸上,有一座明代三进三间建筑。一千多年前,大善人李富在这里诞生,长大,所以它是李富故居。后来李氏后裔为纪念富公,把它改建为祠堂,也称李富祠。祠坐北朝南,由门厅、砖埕、前厅、天井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3间,深4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明代改建后,清代和近代都有重修,保存明清建筑样式,部分构件明代。
李制干祠朴素大方,与莆田其他祠堂雕梁画栋大不相同,梁、柱、枋、檩、斗拱、雀替都没有雕花施彩。大门顶曾挂一匾“宋制干李公宗祠”,是明弘治年间,知县张琦为其所书的,可是今已无存。现在上悬白底黑字“宋制干李公祠”是近年制作的。大门前一对清代石墩,青石雕刻,线条简洁。大门一对楹联,上书:江王世泽长;制干家声大。这是白塘李氏常用的门联。大门两旁各有一室。进入门厅是一个颇大的砖埕,以方砖铺就,埕后便是前厅。前厅门额写“宋制干李富纪念馆”隶书匾,是近年所挂。当地政府把其辟为纪念馆,以教育后人学习李富的优良品德。三层石级上有一条前廊,前廊上立一通“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通过前厅是一方天井,以利主殿泻水与采光,天井两边有廊与主殿相连。
主殿是敞开式大殿,非常明亮,上方悬挂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常德知府王进之书写的“种德传心”匾。此匾虽已破旧,但字迹犹新。主殿中间有李富头戴黑纱帽,身着蟒袍的座像,显得儒雅却有几分威严。两边墙上悬挂四幅反映李富生平事迹的画图,出自仙游画家李清达之手,分别为:事母至孝图,爱国抗金图,捐资办学图,修桥筑堤图。墙上还挂有岳飞、张孝祥、李纲、文天祥、郑岳等人给李富的题词,还有李富一生所修34座桥梁的部分照片,把李富祠墙上排得满满当当。这些资料还真能使人对李富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
祠内还藏有一通《永思堂碑记》碑,圆首篆额,是明嘉靖五年(1526)立的,高2.2米,宽0.85米,碑文楷书,明刑部尚书林俊撰文,陈寿征书篆。《永思堂碑记》碑文革中曾被砸断后丢入门前水汊中,后在文物普查时从水中捞出,现在它断为两段是这段历史的印记,给庄严肃穆的祠堂更添一分神秘的遗韵。
大宗祠在李角自然村,也称制干祠,始建于明代,李富子孙为纪念李富而修建。清初“兵燹毁其半”,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式,部分明代构件,坐北朝南,由大埕、门厅和主殿组成,中间以天井相隔,天井边为拱棚式两廊。
大宗祠前一个约500平方米的长方形大砖埕,这里是李氏全族公祭活动的重要场所。大门两旁一对清初雕刻的抱鼓石镇着,宣示李氏家族的显贵与尊荣。正殿面阔3间,进深4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悬山顶。大宗祠用材高大,大梁雕花髹金,檩枋隔扇拼花精致,整座建筑显得稳重、大气。祠堂建筑面积350平方米,为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大宗祠是李氏宗亲会的活动场所,挂满了海内外宗亲送的金匾、镜框、题词、楹联。祠内墙上嵌两通石碑:一通是明代《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弘治二年(1489)立,刑部尚书彭韶撰文,周文通书丹,王进篆额,碑圆首,高1.85米,宽0.90米。另一通是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立,篆文书额,楷书碑文。本碑载有大宗祠因清代沿海截界而“遭兵燹,毁其半”的内容,颇具历史价值。
州牧祠离大宗祠不远,是清乾隆年间直隶州司马李光文的祠堂。祠坐北朝南,由砖埕、门厅、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3间,进深4柱,抬梁式,悬山顶,天井两边为两廊,占地面积338平方米。州牧词斗拱叠升,金柱高大,梁、桁、楣皆选材精良,雕花漆金,工艺精湛。祠内藏两块长60厘米,高40多厘米的红漆诰敕,油漆已经剥落,金色字迹已模糊不清,依稀可看到乾隆年间字样,内容更难看到,实在可惜。州牧祠长年被农家占用,年久失修,已是虫蛀,倾斜,近年李氏族人多次加固,但尚难恢复原样。政府和李氏宗亲正积极筹资,全面抢修。
还有纪念明代永州祁阳县令李龙的祁阳祠,解放后作为农业社仓库,被拆除改建,面目全非,已无法修复。
沿着白塘湖边古官道,坐落着座座牌坊。据地方志书所载,洋尾曾有过7座牌坊:进士坊、步云坊、制干余芳坊、佥判第坊、花封流庆坊、白塘科第坊、登瀛坊等,现在尚存有佥判第坊、白塘科第坊和柏府归荣坊。
佥判第坊坐落于白塘湖东北部岸上,南北走向,建于宋代,系李富次子、承直郎惠州佥判李廷耀所建,砖木仿楼阁式结构,穿斗歇山顶,两边墀头建有两阙(墙头厝)的假墀,古色古香,富有古意。它曾经倾斜十分严重,岌岌欲堕,近年在文物专家指导下,积极抢修,并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如今历时数百年,仍然屹立于白塘湖畔,被誉为白塘湖畔点缀的一颗明珠。
始建于明代的白塘科第坊是洋尾李氏明清两代科第鼎盛的历史见证。这座土木结构的牌坊如一座敞开式的宫庙,坐落在李角自然村白塘岸边,南北走向,南面面临白塘湖,坊前有一块石埕,石埕通向白塘有一个简易的石砌码头。坊面阔3间,进深4柱,抬梁式,悬山顶,中间立柱石制,上下有卷杀,梁上一块“白塘科第”木匾是明代原物,保存较好。
白塘科第的梁枋上刻写着密密的名字和官职,凡李氏子孙功名有成,授有官职者都要回洋尾拜祖,名登科第坊。想当年,李氏子孙纷纷乘官船到白塘科第靠岸,在枋前祝告祖宗,然后名登坊上,以示荣耀,那场景是何等荣华,何等豪迈。
现在,白塘科第北向枋上又写得密密麻麻,这是现在李氏子孙名人,功成名就,也登名上枋,白塘李氏真是名人辈出,源远流长啊!
柏府归荣坊也在李角自然村,建于明代,现存为原始建筑,横跨于古官道上,东西向,面阔1间,进深3柱,抬梁式,悬山顶。据李氏后裔说因前匾上书“柏府归荣”,宗亲们便称它为柏府归荣坊。这座枋是乾隆《莆田县志》所载的制干余芳坊,是明代成化进士、广东按察使司佥事李元镇所建。

小桥人家越沧桑
李富当年在莆田大修桥梁,当然也在自己家乡洋尾修桥。洋尾村水城密布,给交通带来诸多不便。李富在洋尾与邻村上梧之间修了塔桥,在洋尾邻村集奎修了龙桥(今称新桥)和万寿桥,以通古镇涵江,更使古驿道畅通无阻,在洋尾村中也修了半月池东桥和半月池西桥等。由于年代久远,沧海桑田,几经变迁,许多桥梁已改为水泥桥,有的填废。
塔桥位于洋尾村通往上梧村的官道上,东北——西南走向,跨于白塘湖汊道上,全部用条石砌就,长76米,宽3.2米,两岸桥头是长长的堤式引桥,中间两座台型墩,3孔,因靠近洋尾的桥头竖立一座石经幢,经幢如小塔,当地百姓就称这座桥为塔桥。经幢一整块花岗石雕刻,四方型,通高1.85米,边最宽处0.55米,每面都有浮雕佛造像一尊。塔桥历代有重修,近半个世纪更是多次修建,桥面已浇灌了水泥,上竖水泥栏杆。引桥,台墩尚都保持原样。塔桥系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塔桥跨在白塘上,犹如一条玉带锁住风光旖旎的白塘湖,使它更加婀娜妖娆,魅力无穷。
洋尾村密布着“三间厢”“五间厢”“七间厢”的古老民居,栉次鳞比,重重叠叠,极具莆田地方特色。它们红瓦翘脊,层层相叠一大片两面坡红屋顶,悬山顶,燕尾脊,燕尾脊呈鞍形,两端脊头高高起翘,尾部开为双叉或三叉,形似飞燕尾巴,顶脊向两边翘起,状若飞翼,有的作成中高边低的高低檐,前后坡的屋顶呈曲线飞垂,檐口微翘,状若“人”字,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显得飘逸、洒脱而富有韵律。多座“五间厢”和“七间厢”门前都有宽阔的砖埕,以利农家生产和生活的活动。门前形成一条横长的廊道,廊中间竖立两棵大檐柱,上面附设斗拱,用以支架挑梁,显得疑重大度。
洋尾村的多座明清民居大多比较朴素、简约、不事铺张,最典型的有清代的衣德堂和李光文宅。衣德堂在李角自然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是安平镇守备、海坛镇游击、勅封骁骑将军李殿臣宅第,坐北朝南,面阔7间,两进,内有天井3个,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宅前砖埕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内部结构比较精致,梁、枋略施雕刻,门、槛窗皆为格扇雕饰,具有豪宅特色。
李光文宅也在李角,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北朝南,面阔5间,两进深,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整座大宅前埕后院,具有清代莆田五间厢的民居特色。
洋尾的古民居由一条条窄窄的古宅巷串连着,那高高的照墙,宽宽的砖埕,重重的厅堂,深深的院落,斗方的天井,虚掩的扇门,格心的槛窗,仿佛在向人们娓娓述说着昔日家族的历历往事,令人顿生一种寻幽探古的好奇。

奇物民俗淳风情
洋尾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俗奇特,每年正月闹元宵,“跑廿六”,端午赛龙舟,中秋“游白塘”都是极具传统却又有自己特色的民间节日活动。
洋尾闹元宵时间特长,自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各姓陆续庆贺,以各自里社为活动地点,家家蒸“发糕”“意粿”,办斋菜,祭祀叩谢神灵。晚上燃起堆堆篝火,摆起棕轿。摆棕桥是莆仙地区一种特殊的舞蹈。棕轿用竹、木扎成一只小轿,轿顶用棕片盖顶,轿椅背上贴着红纸上写神灵名字,由青壮男子抬着棕轿,伴以锣鼓节奏,摆胯曲腰,围着篝火又转又跳,直到篝火烧成红红的木炭,再跳过火堆,以祈求来年生活红红火火。这摆棕轿显然与远古人类的火崇拜有着传承的关系。
当各姓在自己里社庆元宵结束后,洋尾全村还要举行一次总元宵,因时间定在每年正月廿六日,故称“跑廿六”。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焰火,敲锣打鼓,表演歌舞。村中的灵镇宫举行迎神赛会。全村男女总出动,举行“行傩”,抬着菩萨、香亭,进行绕村巡游。出游队伍浩浩荡荡,各种民间文艺队伍尽数参加,真是旌旗漫卷,鞭炮轰鸣,鼓乐喧天。孩子们装扮成历史人物,骑着高头大马,悠然地在游行队伍中,成百匹马前后望不到头,组成壮观的一字长蛇阵。最为奇特的是在神像前头有八位老翁,身着黄色袍,腰束红带,头戴高帽,足蹬高底靴,手执短木棍,护着銮轿缓缓而行。洋尾老人说这是“八佾”。“八佾”是古代一种舞蹈名称。洋尾村至今保留“八佾”形象也算一奇,可惜村中已无人知道“八佾”该如何舞之蹈之,空有八人装扮随驾。
廿六日晚上,“行傩”队伍回宫,举行“蹈火”活动。神灵要接受焰火“冲花”,青壮年抬着銮驾跳过篝火,蹈着火炭,全村沉浸在狂欢之中。
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国传统活动。洋尾处在水乡,白塘波平水深是赛龙舟的理想场所。数百年来,莆田北洋龙舟赛大多在白塘举行。洋尾的龙舟称为“李船”,又因龙头额上写有“王”字,故亦称“龙船王”。洋尾龙舟不负“龙船王”之名,常常是夺冠之舟。现在村民还藏有一边写“龙舟第一”,一边写“李”字样的龙舟桨。
1991年,莆田市举办“妈祖杯”海峡龙舟赛就在洋尾白塘举行,水不彩阁飘荡,璀灿夺目,塘中龙舟竞渡,热烈火爆,成为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一段佳话。白塘年年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成为洋尾村不可或缺的一项盛事。
“白塘秋月”是莆田廿四景之一。白塘之美,更有秋月。每逢中秋之夜,湖边洋尾、上梧等村点灯结彩,社戏笙歌,车鼓妆阁,十音八乐,热闹非凡。华灯初上时,远近游人蜂涌而来。岸上笑语声喧,鼓乐齐鸣,塘中泛舟赏月,对酒放歌,“社戏管弦通宵乐,画船箫鼓夜来央”。午夜以后,夜阑人静,浮云散尽,水波不兴,月魄高悬,皎洁溶溶,皓月的银辉尽泻在明镜般的水面,近山远岱,村舍寥廓,尽数倒映塘中,水月交辉,临流赏月,湖光山色,尽在水中,使人疑为置身蓬莱月窟,真是“一塘映月,景胜三潭”。
“白塘秋月”美景醉人,令古今游人无不赞叹不已,历代文人骚客多有华章美词赞咏之。清代礼部右侍郎郭尚先《题“白塘秋月”》诗写道:
清波皎洁挂蟾光,照彻深宵漾白塘。
玉境平铺秋浦阔,银河远浸夜珠凉。
杯邀皓月明千里,露湿蒹葭水一方。
有客吹箫移桂棹,潜蛟舞罢影茫茫。
被誉为“清御史第一人”的晚清御史江春霖《乙卯中秋夜游白塘》诗对“白塘秋月”赞叹有加:
宦海归乘几度秋,等闲初作白塘游。
流连诗酒三高士,放浪形骸一小舟。
月到天心光上下,水涵山色影沉浮。
隔船妓乐喧嚣甚,为问清欢似此不?
莆田民间的宗教信仰比较“杂”,许多人不分佛、道,有神即拜。洋尾村仅数千人口,却有佛、道庙宇数座。规模最大的是奉祀杨公太师与陈靖姑的灵镇宫,一座雄伟壮观的道教宫观,历史悠久,代有重修,且越修越大,成为全村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洋尾不同姓氏的村民各自有自己的里社,像黄氏的聚福书社,李氏的魁龙社等,奉祀社公社妈,各保一方平安。最古老的庙宇是奉祀元天上帝的佑圣堂。这是明代祁阳令李龙从祁阳迎回的神灵。村中有佛教尼姑寺玉清庵,还有莆田明代林龙江创立的儒、道、释“三教”教祠,在东墩称三教祠,在后头叫瑶琨书院。
莆田是妈祖故乡,洋尾李氏世代是虔诚的妈祖信徒。李家所建的“顺济”祖庙早已湮没,但当年李富从海道北上抗金,遇特大风浪,险遭覆舟之灭。他祈求故乡妈祖庇祐,果然风平浪静,顺风顺水,取得抗金战斗大捷。于是,李富在白塘湖心小岛浮屿建一座妈祖行宫,铭谢妈祖救命助战的恩惠。荡荡白塘湖上,小小浮屿岛绿荫掩映着女神小庙,水面的烟波与岛上香烟交溶一起,使人感到如仙岛福地,吸引游客上岛进香,瞻仰这小小行宫,触摸它那地灵水秀的丰泽。浮屿宫历史悠久,是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洋尾村地处莆田北洋平原,沃野平畴,村民世代以农耕为主,部分村民下白塘湖水上捕捞,部分泥木匠半耕半工。全村各姓代代重学求知,发扬莆田人民“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文化氛围极浓,学而优而仕者多。
村中老幼喜爱书法。每年近年关,洋尾村民纷纷到涵江街上书写春联,洋尾春联名闻城乡。莆田县书法家协会会长就是洋尾人。书家辈出,使洋尾村民引以自豪。
现在洋尾村有车鼓队6队,舞龙1队,十番2队,八乐2队,木偶班3班。民俗文化代代相传,并有所发展。这些民间文艺团体,不只是节日迎神活动,也是农民们自娱的健康文体活动,大大活跃村民的文体生活。
白塘是一片未开发的名胜。涵江区政府已投资开发白塘为旅游区,完成了总体规划设计。洋尾村被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洋尾李氏的海外宗亲在回乡拜祖时也看中祖居地美丽风光与文化积淀,纷纷要为祖居地建设尽力。
洋尾、白塘,自然的钟灵毓秀,亮丽的水乡风情,厚重的文脉,更将凸显出它的魅力。
李氏家学渊源流长
  在莆田洋尾村,有一本康熙年间修的《李氏族谱》,这是洋尾李氏留传下的一本价值较高的谱乘,其中还有有关妈祖信仰的珍贵资料,曾被省文物处选送到台湾参加妈祖文物展。 
据族谱记载,大约是唐代,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避居莆田,白塘域海荡地被开垦为良田,白塘周边形成村落。宋初,唐江王李元祥第十四世孙李伯玉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由福建南安迁入莆田。后子孙繁衍,在洋尾聚族而居,至今1000多年,传达40多代。而且,在这么多年来,这里的群众诗礼传家,家学渊源。小小一个村,宋代就有进士12人,职官49人,明代有进士10人,举人14人、职官39人,清代有进士7人,职官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