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最爱的相机:高考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板板精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9:44

专题六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板  块  精  练

板块1 考点分类训练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一、理解文中概念术语型词语的含义

生态文明

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等。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人类无法有效消除这些危机和困境。因此,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标志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而从广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主张要平等对待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的世界,这也意味着奉行社会公正。生态文明所理解的社会公正,涉及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实行公正的政治,包括公正、公平、公开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二是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抑制司法腐败;三是建立公正的经济运行机制,实施公平竞争原则;四是形成公正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体制外的监督力量;五是追求环境正义,尊重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权利和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与后代之间维持一种公正的代际关系。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首先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现代性要求规范、标准,倾向于整齐划一,试图让人们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使用同样的资源和技术。但生态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多样性。尊重多样性将带来多样的社会形式。其次是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不仅意味着尊重自然环境,而且意味着公平地分配经济的与社会的报酬和机会,这样,所有人都能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的未来。还有,生态问题不是局限于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国家之内,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从整体上、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选自《中国环境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的一项是    (  )

A.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B.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必然阶段就是生态文明。

C.生态文明表现为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成果。

D.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还要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析】选项中四种说法在文意上都是正确的,但是解题时必须要注意题干要求。本题要求是对内涵的理解,而B项不属于内涵

【答案】B

                                                                         

二、理解文中指代型词语的含义

建筑美学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受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

2.第二段中的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指的是  (  )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的序列组合、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装饰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解析】第一段倒数第二句就是对某些特定的内容的具体阐释,而D项正是对这句话的概括。

【答案】D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美即完善

朱光潜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者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图的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所特有的一种功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了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叫做。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帖,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做这种安排的当然是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就是丑。这一说法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的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能力叫做内在感官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从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他就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      (节选自《西方美学史》,有删改)

3.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的对象是符合所属事物类别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能够达到自己的内在目的的事物。

B.美学的对象是符合它按本质规定的内在目的,具有内容意义而比单纯形式主义进步的事物。

C.美学的对象是那些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帖而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的事物。

D.美学的对象是通过感官就可以直接认识到的符合同类事物常态因而显现出那种完善的事物。








【解析】
第二段内容可知这是鲍姆嘉通的观点,他认为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由此可判断为正确;A项,从第一段内容可知,这是新柏拉图派的观点,不是鲍姆嘉通的观点,两者相差甚远,由此可判断为错误;B项,由第三段内容可知,该项表述的观点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但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的,对照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可判断为错误;C项,由第二段内容可知,这是莱布尼兹的观点,不能准确说明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因为鲍姆嘉通的观点由此而来但又已经做了发挥,由此可判断为错误。

【答案】D

                                                    

考点3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正在消失的橡树林

美国一项独特的研究分析表明:当今的橡树正在逐渐减少,而且由于橡树的消失,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也消失了,这一切均归咎于当地为禁止火灾所做的努力。几千年来,这里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现在这种生态系统的标志性植物正在消失。该研究的发起人之一、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说。

尽管其他研究已经认识到东部和中西部的橡树正在减少,但是这项新研究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在森林树木旁边或下面生长的植物)的影响。进行这样的研究难度很大,因为科学家不具备必要的资料,无法将目前的林下植物跟以往的进行对比。

然而在1949年和1950年,生态学家约翰·柯蒂斯及同事详细考察了威斯康星州南部的橡树林。柯蒂斯的著作是一本带有图解的记录。该研究的发起人、威斯康星大学的大卫·罗杰斯说。罗杰斯及同事怀疑,在越来越零碎的橡树林地里消失的不仅仅是树木。于是他们再次考察了柯蒂斯考察过的150个林场。结果显示: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红橡树的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白橡树减少了不下31%。更惊人的是林下植物品种的变化。该研究小组在最近一期《生态学》杂志上报道说:在柯蒂斯所记录的200种本土植物中,目前有15%已经消失,同时非本土植物品种正在迁入。1950年,外来植物只存在于13个橡树林场;而今,76个林场出现了外来植物。研究小组称: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他诸州,橡树林的林下植被可能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那些地方的橡树也在减少。罗杰斯说,本土植物为野火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所以它们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

具有抗火能力的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被日光照射投射下来的阴影促使枫树的幼苗生长,却遮挡了小橡树需要的阳光。火灾可以除掉枫树幼苗,开辟出空地,便于橡子发芽,有助于橡树的生长。科学家认为,火灾还可以杀死橡树的病原体。

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这种行为能够提供橡子——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是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放火行为,错误地认为放火烧林有损于橡树。鲁尼说:橡树林受到干扰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放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之一。

此外,鹿不断吃掉幼芽和橡子,橡树也深受其害。许多狼和其他肉食动物却被猎捕殆尽——没有它们的存在,这些地区的鹿群数量急剧增加。

形势是严酷的,美国农业部森林事务办的生态学家格雷戈里·诺瓦基指出,要想缓和这种严酷形势,需要积极的管理,例如按照规定放火烧林和减少白尾鹿的数量。            (摘自2010年4月6日《光明日报》)

4.下列关于橡树减少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森林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现在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消失了。

B.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被日光照射投射下来的阴影间接导致了小橡树缺乏生长所需的阳光。

C.火灾对橡树生长有利,而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的行为。

D.许多狼和其他肉食动物被猎捕殆尽,白尾鹿的数量急剧增加,鹿不断吃掉橡树幼芽和橡子,使橡树深受其害。

 

 

 

  

 

【解析】筛选文中信息时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看清楚要求我们筛选哪一方面信息。本题要求筛选橡树减少的原因,统读原文,发现BCD都符合题干要求,而A项则不属于原因,而是橡树消失后导致的结果。

【答案】A

                                                                       

考点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纹 饰

傅修延

①“通常被当做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但还是有区别的:也,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形,趋于装饰一义,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

②“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源于——鸟兽之纹启发了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的文字。尽管中有,青铜器上的都无法截然分开,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从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属于青铜纹饰的代表,其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不仅如此,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这是美的体现(字也能对折),之所以能,依靠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

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加入了的队伍,这就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字繁荣于商末夏初。其中,表现动物的可谓中有,如羽纹、鳞纹、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它们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固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辅助性的功能——效用与花纹同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体的机会。

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汉字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的角色有相当关系。如果没有在青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普通美术字的窠臼,无法获得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体现在饕餮纹饰中的赫赫威仪与勃勃生机,为金文书法所继承并传之后世。  (选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有删改)

5.下列对文意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纹饰是青铜器上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动物纹又向来是纹饰的主体。

B.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构图方法,这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都可以得到印证。

C.兽面纹将最具本质传神意味的眼睛放在整个纹饰中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是与后来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相吻合的。

D.兽面纹的形成过程显示出强烈的向心性,就连其中的字,也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对称与平衡的关键理念。

【解析】A项错在动物纹又向来是纹饰的主体。由选文第段可知,早期的青铜器是如此,但后来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动物纹淡出后,几何纹逐步占主体,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B项错在都采用以……的构图方法,原文是说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D项错在将字列为兽面纹的图案。

【答案】C

                                                                  

考点5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通俗艺术的审美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即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还是错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当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期望更多的欲望来说,唯一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一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因此,它们的魅力和快乐表现为根本性的幻象。与之相反,高级艺术能够保持它的令人满足的力量。

但是,这种论证仍然存有严重的缺陷。首先,现在得出结论说这个世纪的通俗艺术经典将不会作为审美享受的对象存活下去还为时过早。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其次,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教育和选择的有效性,在决定我们愉快的对象中起了巨大的但经常被遗忘的作用。在较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享受我们被训练和受条件限制去享受的东西。因此经典长期被系统性地传播,而且对它们的欣赏是通过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严格地反复灌输的,然而,却从来没有这种有组织的或有影响的体制去传播和保存通俗艺术作品,所以前者作为令人关注的对象因而成为审美享受对象而更好地存活下去,这就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选自[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有删改)

6.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是虚假的。

B.通俗艺术可以使人在这一刻暂时满足,而在另一时刻又会让人贪婪渴望。

C.真正的艺术审美愉快在令人满足的同时激起人们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

D.通俗艺术经典作为审美对象,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解析】C项,见第二段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A项,不是作者的观点,见第一段开头;B项,不是作者的观点,见第一段引文;D项,原文是说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作者只是说宁可相信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也不相信人们会愿意为愉快而阅读荷马,并没有说通俗艺术经典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答案】C

                                                                         

板块2 综合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容之大

剑 武

回顾近30年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真有隔世之感。从那个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色调单一的年代到如今这个艺术家们四体畅达、神采飞扬、几近为所欲为的年代,其间的距离有如天壤。

人们说,当代中国是一个没有艺术大师的时代,虽然大师的桂冠四处飞扬。面对河南安阳的殷墟刻辞甲骨,面对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面对甘肃敦煌的石窟壁画……甚至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木刻与漫画,还有齐白石的红花墨叶、黄宾虹的郁勃山川、徐悲鸿的行空天马与傅抱石的散锋皴法等,当代造型艺术家难免汗颜。但是,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又是空前的,这就是其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材料、程序诸方面的多元进发态势。虽然有过反复和挫折,当代造型艺术家还是真正地拥有了表现一切的权利,也有了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可能,主流与非主流艺术不仅和平共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造型艺术各门类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目标,也各有各的造化与成就。传统的与现代的、激进的与沉稳的、写实的与写意的、磅礴的与精微的、狂放的与收敛的,或者是兼工带写的、中西融合的、标新立异的……中国造型艺术的深刻性虽然差强人意,其丰富性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样的自由欢快,这样的摇曳多姿,这样的色彩纷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造型艺术创作存在着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而大题小作、无病呻吟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在读书的时候进一步提高境界,如何在写生的时候进一步开掘生活,如何在创作的时候进一步推敲斟酌,如何在艺术之内多花一点功夫、在艺术之外少用一点力气,是值得当代造型艺术家重视的。

在任何一个民族中,艺术家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者说他们都是一群难以管束的孩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艺术家特立独行的故事,也不乏统治者铲除异端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十几年的历史教训就是在思想领域、也包括艺术领域的天地越来越小,道路越走越窄。文革十年,更是取消了大家思想的权利,取消了艺术家创作的权利,给中华民族造成了灭顶之灾。正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艺术创作自身的需要,近30年来,经过拨乱反正,冲破了阶级斗争工具论为政治服务论主题先行论等艺术思想领域的诸多樊篱。经过解构重组,当代艺术界重新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重新获得了创作的自由与展示的自由,重新获得了出售作品的自由与自享其成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的获得并非政治运动所致或行政命令的强制所为,而是在艺术领域通过讨论获得的。这些年,关于艺术形式与形式主义、85新潮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引进、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等涉及艺术思想、艺术创作、艺术管理与艺术家修养方面的纷争有的已经平息,有的还在进行,有的还会有反复,但是,没有一个艺术家因言获罪,没有一个理论家因噎废食,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界因此获益匪浅。当然,我们在珍惜蓝天辽阔、清风徐来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面对难以理出头绪的艺术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特别是面对众多艺术学子的饥渴茫然的眼神,人们看到了批评的失语与批评家的缺席。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尚书·君陈》有言:有容,德乃大。先哲林则徐曾书一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容之大,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应该容得下那些个日夜不宁于创造的艺术灵魂。正如这30年的艺术成就是千舟竞发、波澜不息所成,未来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也应当是思想激荡、多元不一、各尽天才的态势。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不属于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空前发展的一项是 (  )

A.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B.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家幸运地拥有能够表现一切的权利,主流与非主流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共享互生、相携而进成为可能。

C.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蕴涵的自由欢快、摇曳多姿、色彩纷呈的丰富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D.当代中国艺术家在开掘生活和推敲斟酌等方面令老一代艺术家汗颜。

 

  

 

【解析】当代艺术家在开掘生活和推敲斟酌等方面还做得不够。

【答案】D

2.下列选项,没有体现社会对当代造型艺术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不是所谓的难以管束的孩子

B.中国当代造型艺术家冲破了阶级斗争工具论”“为政治服务论等艺术思想领域的诸多樊篱。

C.造型艺术创作自由的获得并非政治运动所致或行政命令的强制所为,而是在艺术领域通过讨论获得的。

D.近30年来,没有一个艺术家因言获罪,没有一个理论家因噎废食,因而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界获益匪浅。

 

  

 

 

【解析】根据文意,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是难以管束的孩子

【答案】A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人人自危、噤若寒蝉的文革十年到新时期艺术家们心情畅达、创作自由,其差别有如天壤,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批评的失语与批评家的缺席。

B.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艺术家特立独行的故事,也不乏统治者铲除异端的故事,这些与艺术家创作中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有很大关系。

C.令人遗憾的是,面对难以理出头绪的艺术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面对众多艺术学子的饥渴茫然的眼神,当代艺术批评却没有与其相呼应。

D.有容之大,就是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应该容得下那些个日夜不宁于创造的艺术灵魂。因此,对待艺术要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解析】A项,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批评的失语与批评家的缺席不当;B项,这些……有很大关系不当,应为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难以管束的孩子;D项,对待艺术要放开手脚,任其发展于文无据。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神秘独特的滇文化

滇国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而且因崇山峻岭与中原隔绝,因此孕育了独特的滇文化。

滇国人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这在青铜文化中就反映出来了。

滇国的青铜器,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管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还是装饰品,滇国人样样都用青铜制作,而在中原地区,青铜器多只限于兵器、礼器和乐器。滇国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很少有艺术的夸张和神秘色彩,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都刻画得十分逼真生动。滇国特有的青铜器——贮贝器,里面往往盛放贝壳。这种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器内贮藏的贝壳,属环纹货贝,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使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就是滇人象征拥有财富的特有习俗。

与中原的国之重器——鼎相对应,滇国也有自己的国之重器——铜鼓。滇国铜鼓制作精美,纹饰繁缛;鼓面有太阳纹、晕圈;鼓身分为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

铜鼓原本是权力的象征,是原始部落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他们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因此,他们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鼓。此外,铜鼓还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传信集众、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同时,铜鼓又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

滇国人在制造青铜时,已经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而且知道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配合比例,并知道用分范合铸的办法塑造人物、动物及壮观的场面,制范工艺及浇铸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图腾崇拜在滇文化中表现得非常强烈。图腾通常被视为吉祥物、灵物和氏族标志,是灵物崇拜的一种;而图腾神则被视为保护神,他们既是氏族、部族甚至民族的始祖,又是某种地位很高的自然神。它是多神崇拜中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混合产物。各个部族、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以保佑安康、兴旺、发展和威慑邪恶。

中原人崇拜龙,契丹人崇拜狼,滇人则崇拜蛇,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认为自己是蛇的子孙,并因此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从蛇图腾的超人的神力(如祭祀仪式所表现的)到震慑力(如青铜兵器反映的蛇头纹钺、蛇形剑鞘),一直普及到生产、生活中的蛇头纹叉和名目繁多的扣饰,以及蛇文身。他们视蛇为保护神,相信蛇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能驱赶邪恶和疾病。

璀璨的滇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创造。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沉睡了两千多年。今天,抹去尘埃的它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芒,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摘自《百科知识》)

4.本文认为滇文化是独特的,以下各项不能体现其独特的一项是 (  )

A.滇国青铜的构思、内容、形式等都与众不同。

B.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这象征着拥有财富。

C.滇人在制造青铜器时,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

D.滇人崇拜蛇,并因此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

 

  

 

【解析】这项体现的是滇人制造技术的高超。

【答案】C

5.下列各项对铜鼓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铜鼓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

B.铜鼓鼓身分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分别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

C.人们普遍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和神灵交流。

D.滇国人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铜鼓,铜鼓也是他们的重要乐器。

 

 

  

【解析】B项,原文是说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C项,文中说的是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他们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D项,原文说的是铜鼓又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而不是全部的滇国人。

【答案】A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原传统礼教对滇人不起束缚作用,这在青铜文化中就有所反映。

B.贮贝器为滇国所独有,其中的贝壳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

C.图腾神被滇人视为保护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

D.滇人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视蛇为保护神,蛇文化在滇人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解析】A项,原文是说滇国人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B项, 不是为滇国所独有,原文说的是这种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C项,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是滇人把蛇视为保护神时的期盼。

【答案】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日前,看了新华网理论频道转发的一篇名为圆明园为何屡屡成为媒体焦点的文章,笔者深有同感。圆明园为啥一再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民众对她的感情实在太深,害怕有人践踏她、蹂躏她、毁坏她,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圆明园对于中华民族的情感影响,远远超出了一座园林本身。站在这块废墟上,望着那断壁残垣,我们现在依然能够强烈感受到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所带给我们的屈辱和伤痛,自然就会想起中国那段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历史,想起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火烧圆明园的情形,想起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情景。今天,当中华民族再次走向复兴之路之时,圆明园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苦难历史的一种象征,是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重要动力。

然而,一直以来,一些人却想方设法破坏她。他们打着文化复兴和文物保护的幌子,一再拿圆明园说事,把圆明园当成摇钱树,在开发圆明园的商业价值上大做文章,倡导所谓整修复建重建,导演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闹剧,还美其名曰重铸辉煌还我锦绣河山。不久前,因为要搞什么网上虚拟圆明园、在废墟上修建电影院,便有所谓的有识之士公然声称:我们不能守着废墟过一辈子。按此观点,圆明园废墟遗址将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也意味着一个绝无仅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此不复存在,这是所有有远见的国人所绝不愿意见到的。

对待历史遗迹,意大利人认为,在遗迹之上制作任何一种复制品,都将破坏遗迹的历史真实性。建于公元前80年左右的椭圆形古罗马大角斗场,到现在依然残破不堪;被无数现代建筑大师尊奉为最高建筑典范的希腊帕提农神庙,1687年在战争中被摧毁,只剩下30多根石柱和一片废墟,但至今面貌未改,仍屹立在雅典卫城的山巅上。像这样残破的古建筑,在欧洲数不胜数,是这些国家的文保意识不到位,还是没有财力去修复它?显然都不是。因为恢复原貌的建筑必然失去震撼人心的历史文化底蕴。正是因为荒残,帕提农神庙、古罗马角斗场等古建筑才显得非常悲壮、厚重、气势磅礴。圆明园也一样,因为苍凉,才令人悲怆;因为荒残,才让人震撼。正是鉴于某些重要的历史遗存或废墟的这种不可替代的价值,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

然而,对此有人却置若罔闻,还公然鼓噪不能守着废墟过一辈子,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圆明园:苍凉的遗址,警世的洪钟;荒残的废墟,无价的文物。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公众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说,圆明园遗址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心头肉,只要有人对她的觊觎一天不停止,公众和媒体对她的关注就一天不会放松。最后,笔者强烈呼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刻骨铭心,不忘国耻,请留住圆明园的荒残美、苍凉美、悲壮美!

7.下列有关圆明园的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圆明园本身只是一座园林,但是中华民族对她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

B.一百多年前被英法联军烧毁了的圆明园成了我们民族苦难历史的象征。

C.破败的圆明园给人们的那种荒残美、苍凉美、悲壮美也是一种特殊的财富。

D.圆明园与古罗马的大角斗场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相同的。

 

 

 

 

【解析】该项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相同的的说法于文无据。

【答案】D

8.下列对圆明园一再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的原因的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类似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言行无休无止,不断伤害人们对圆明园所特有的深厚情感。

B.我们置身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之中,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百多年前的屈辱和伤痛。

C.当我们再次走向复兴之路时,圆明园是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重要动力。

D.人们不愿意见到圆明园这一绝无仅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解析】圆明园一再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存在复原不复原的矛盾,因此,找出矛盾的内容才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答案】A

9.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那些倡导整修”“复建”“重建圆明园的人大都只是想开发圆明园的商业价值。

B.鉴于圆明园的历史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不得在原址重建。

C.恢复原貌的遗迹不仅破坏了遗迹的历史真实性,而且必然会失去震撼人心的历史文化底蕴。

D.我们可以借鉴意大利人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保护好圆明园这一警世的洪钟”“无价的文物

 

 

 

 

【解析】圆明园的确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但是它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做出这样规定的原因,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也不只是针对圆明园而言的,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