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地震后慰问演出:作家何顿谈茅奖:有些获奖作品我简直读不下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9:24:48

 
    何顿的新作《湖南骡子》已成为长沙书市的抢手货。这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无序无记无跋,但近60万字的小说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读进去就不想出来。近日,记者采访了何顿,谈到了这部小说许多背后的故事。

    记者: 您写《湖南骡子》的创作契机是什么?

    何顿:二○○二年,我去衡阳烧书,焚我那年写的《抵抗者》,一部写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的长篇小说。那天是4月5日清明节,记得是一个非常平和的日子,没出太阳,也没下雨。我只身来到衡阳市岳屏公园,走近那座庄严的抗日英烈纪念碑,蹲下,把我刚出版不久的《抵抗者》一书,一页页撕开,放在碑下,按燃打火机,点燃了《抵抗者》,边烧,边默祷说:我来了,来祭祀你们,你们当年抗击日本侵略军很英勇,没给湖南人丢脸,我为你们写了这本拙作。我默祷完,书也烧完了,我正准备起身,忽然,一阵风刮来,将我烧书的黑纸灰刮得沸沸扬扬地飘上了天,四散开去。我当时很惊诧,这不是一个有风的日子啊,难道是因我烧的写他们的《抵抗者》一书,这些于一九四四年阵亡在岳屏山的先辈们显灵了?我当时全身都起了层兴奋的鸡皮疙瘩。

    不一会,上来一些游客,大约二三十人,说一口怪怪的普通话,显然不是外国人,我问一男导游,导游说,他们是来自台湾的游客,专程替自己的祖辈来衡阳,祭祀当年战死在这里的国军官兵。导游还说,这里还经常来一些日本游客,他们来祭祀战死在衡阳的他们的爷爷或伯爷爷、叔爷爷辈。我当时脑袋发胀,觉得我写得还不够,还得写一本书,书名就叫《战争与人》。这是我当时站在衡阳抗战纪念碑前许的愿、发的誓。这是我写这部《湖南骡子》长篇小说的契机。一个点,一个偶然的感觉,却燃起了我的创作冲动。《战争与人》,最终被定名为《湖南骡子》。

    记者:您理解的“湖南骡子”的内涵是什么?作品中是怎样体现的?

    何顿:内涵大家都热议过的,就是倔强,身上有一股固执的灵光,认死理,不屈服,就像谭嗣同,可以逃也不跑,宁愿死,也不弯腰。这种宁死也不屈的精神,在湖南人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宋教仁、黄兴、蔡锷都是这种人,身上闪着倔强的灵光,同样在毛泽东、彭德怀、粟裕和黄克诚等人身上,也闪着这种光,还需要我说什么呢?作品中,湖南骡子的内涵具体体现在抗战上。《湖南骡子》里这批军人,在抗击日军入侵长沙时,没一个不是勇敢和顽强的!不查看和追问历史的人不会知道,长沙第一次会战的意义有多么重大!要知道那是日军在侵华战场上,第一次在攻城掠地方面,没拿下的城市,先一年他们攻克了武汉,几个月前又拿下了广州和南昌,拿下南昌后,他们分兵两路进犯长沙,以为长沙唾手可得,而当时挂帅进攻长沙的日军主将是冈村宁茨,一个在中国战场上的杀人魔头,主力是在南京制造大屠杀的日军第六师团,和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等,他们在长沙可没法制造大屠杀,因为长沙军民没给他们提供大屠杀的机会,共同御敌,硬是把两路日军(近十万)打退了。这就是骡子精神,敢拼敢打,不逃跑不屈服,最终只能是日军逃跑。

    记者: 与您之前许多以市井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何顿:最大特点就是写历史,我虽然把故事浓缩在何姓这个家族里,甚至是放在青山街这条陋巷里,但我其实是在写一座城市的历史,写湖南人的历史,写中国一百年的历史。因为每一件发生在国内的事,都会牵涉到湖南,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一百多年里,涌现了许多很了不起的人,起着顶天立地的作用。

    记者:您在写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难过的坎,是如何解决的?

    何顿: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在写《湖南骡子》时,开始用了很多历史史料,我用在小说里的史料,加起来有十一万字,当时写完后,我看了看字数统计,上、下卷有七十万字。自己也得意,觉得自己写了本历史教科书,是读了史、查了资料的,并非空中楼阁地乱写。但我写完《黑道》一书,相隔一年后,再看,这些史料却很刺我的眼,十一万字的史料,它与我的小说叙述语言完全是两种风格,史料语言与我的写作用语不搭界,甚至有损阅读。于是开始删史料,把史料改为我的语言,用我的方式写在人物身上。比如我曾经用了大量蔡锷反袁称帝的史料,其实有些史料也不乏精彩,但放在小说里,阅读时,感觉就乱,而且史料抢了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或者说冲淡了小说的人物,最终我把好不容易收集到的史料删了,变成我自己的语言,“就是那个月,以唐继尧、蔡锷将军为首的一大批爱国将士起兵讨伐袁军”,一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的话,替代了当时用的一千多字的史料。

    还有时间和年月日,开始都写在小说里,表示自己很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表示自己做了许多案头工作。但写一百年的故事,年月日在小说里不断出现,其实很不好,有记流水账的感觉。我首先删掉一部分年月日,接着又删掉一部分,最终非常果断地删去绝大部分,只留了几个非常关键的年月日,模糊时间,使小说中的人物与时间浑然一体。

    记者:作品中写了许多人物,您觉得写得最成功的是哪一位?您最喜欢的人物是哪一位,为什么?

    何顿:确实,小说写了湖南一百年,写了众多人物,有读者说,他都记不清是写了多少人。我要回答他或她,你们没细看,没仔细阅读,细看了,这些人物是一定能记住的。小说里这些人物,我一个个都用心写了,都尽了力,只因笔力有限,只能写到这个份上。如果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那是奶奶杨桂花。这个人物是中国女性的代表,她代表中国广大的女性,她宽仁,心肠善良,对什么人都好(除了前期奶奶坚决地站在“我二妈”这边,而对“我妈”不好外)。她和她丈夫何湘汉抚养了四个儿子,接着又替在军中服役的长子抚养了何胜武、何家桃、何秀梅以及后来在常德阵亡的孙儿何正韬,和抚养了次子何金江丢在家里的另一个孙儿何大金,还养育了重孙儿何白玉。她接纳了河南女子张桂花,又接受了曾身为妓女的梨花,——在我岳父李雁城弃妻去革命后,奶奶替我岳父养育儿子等等。

    我认为,我写她是写得最成功的。她让很多读者都喜欢。今天开《湖南骡子》作品研讨会,发言的几个批评家都忽略了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有点小遗憾呵。

    记者:对茅盾文学奖怎么看?这部作品冲击下届的茅奖有没有信心?

    何顿:茅盾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学奖里的最高奖项,很多作家都想获得,说自己不想获得这个奖的作家,在我看来,不值得相信。像我喜欢的《白鹿原》、《尘埃落定》,都获得了此奖。当然,我不是对每一部获茅奖的小说都看好。有些获茅奖的作品,我简直读不下去,觉得该小说有点亵渎我心中的茅奖。但中国的事情,谁说得清?也许这只是我个人不喜欢,而其他评委、评论家与我的看法不一样,一句话,黄瓜白菜,各有所爱。

    至于冲击下届茅奖,那不是我可以信口开河的,别人说《湖南骡子》有希望冲击下届茅奖,那是别人的事。

    记者:老舍的《四世同堂》将在长沙演出,同样是写家族、家国命运的作品,你的作品与老舍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何顿:老舍是写北京,我是写湖南,地域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老舍是上个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四世同堂》是他写的一部最好的作品。《湖南骡子》刚刚出炉,是好是歹,要时间检验,不能自吹,读者是很反感作家自吹的。相同的是,都写了家。

    作家评论家眼里的《湖南骡子》

    何顿的新书《湖南骡子》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热议,摘要如下:

    这部小说让我很吃惊,何顿原来是写市井小说的,这次写出了对历史的把握。作品通过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描绘了典型的湖南人性格,执拗、倔强。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作家魏剑美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恢宏大气的作品。作品既是一部家族兴哀史,也是一部社会、政治史斗争史,许多社会政治大事、历史人物都在作品中出现。

    ——长沙学院文学评论员、教授许艳文

    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小说。小说从何氏家族的百年兴哀史折射出湖南百年近代史,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百年史。作品的宽度宏阔,作者对历史的把握超越了历史本身,达到了文学的高度。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跃文

    作品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长沙人,他们的身上有着湖南骡子一般坚韧、霸蛮、不屈的性格。小说有如史诗般讴歌了长沙精神,可以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