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奇 烤面包:西安市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机制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3:58:36
        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政治任务。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为此,我们从剖析我市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入手,反思总结过去工作中的体会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机制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我市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目前,西安市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7个民主党派市级组织,34个区县工委组织,422个总支、支部,成员7538人。多年来,在中共西安市委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良性机制初步形成。      (一)中共西安市委注重抓好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机制建设              1、明确目标,规划先行。市委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方面目标明确,多次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召开全市统战工作会议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会议,进行安排部署。1994年经市委同意,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人事局联合下发了《西安市选配党外人士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五年规划》,对我市党外人士实职安排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03年,按照市委的要求,市委组织部、统战部联合制定了《西安市2003-2008年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市人事局还对各区县、各部门贯彻规划情况进行了检查,促进了规划的贯彻落实。目前正在起草制定新的五年规划,以保证党外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的连续性。        2、部门协作,建立联动机制。2004年,市委组织部和市委统战部联合制定了《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联系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联系范围、工作程序、协调方式,提出了八个共同联动,从而使工作更加明确、规范、有序。联动机制的形成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        3、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实施动态管理机制。2003年,市委统战部从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入手,在市级机关、区县和市属企事业单位广泛物色人选;由二十多个驻西安地区统战工作任务较重的省、部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推荐;从民主党派中青年骨干成员中选拔,建立了一支700多人的层次较高、门类较全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党派后备干部队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实施动态管理,保持队伍的活力。        4、以需定培,建立多层次的培养机制。一是战略性培养。2003年在全市范围选拔了24名青年干部赴美国培训,其中有3名党外干部。2008年,选派了3名民主党派机关干部参加中央统战部统战理论研究班培训。二是基础性培养,坚持每年举办1至2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研讨班,举办1至2期市级民主党派机关干部和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班。三是锻炼性培养。组织党外干部参加各种座谈会,短期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策理论水平,同时也为党外干部提供更多“亮相”机会,提高其知名度。四是重点性培养。对于35岁左右、基本素质好、有发展前途的党外中青年干部,积极推荐其到基层挂职锻炼,安排40岁左右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的党外干部和党外知识分子担任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级机关有关部门“特约员”,为他们提供了解市情、开阔眼界、实践锻炼的机会。         5、放手使用,强化党派干部的培养使用良性互动机制。一是抓区县换届。市委在区县换届中对党外干部的使用都提出明确要求。由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共同物色考察人选。2007年全市各区县换届时, 13个区县全部配上了党外副区县长,人大、政协党外人士安排较往届也有所增加。二是抓公开选拔。在2000年全市公开选拔30名副局级领导干部中,市委在考察组中吸收统战部干部参加,还吸收了1名市级民主党派副主委参加公选工作,经过公开选拔有4名党外干部担任了局级领导干部。三是抓组织选调。2003年市委领导走访民主党派机关时,决定为每个党派交流一名领导干部,通过各党派的推荐,组织部、统战部共同考察,有6名民主党派驻会副主委、秘书长被交流安排到市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市委放手使用党派干部,在民主党派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同时也为全方位培养党派后备干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6、跟踪服务,实施扶上马送一程的爱护机制。我市各级党委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一方面委以重任,充分信任并支持他们大胆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跟踪服务,针对党外干部知识层次高、管理经验相对不足的特点,组织部、统战部每年对党外干部不定期进行跟踪考察、走访,召开党外干部座谈会了解情况,交流经验,使这些同志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较快适应工作,充分发挥作用。扶上马,送一程的做法,受到了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好评。       (二)各民主党派积极推进后备干部队伍机制建设         1、建立健全制度。市级各民主党派都十分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民盟市委会制定了《后备干部培养和使用制度》。民建市委会建立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及管理的工作机制,在选拔后备干部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组织程序,扩大民主推荐,防止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发生。民进市委会制定了《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民革市委会、农工党市委会、致公党市委会、九三学社市委会都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制度,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2、建立后备干部队伍。目前,各民主党派按照体现党派特色,分层次梯次配备的原则,通过民主推荐、民意测评、组织考察等步骤,建立了本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全市七个民主党派共储备了1058名后备干部。这些后备干部普遍具有政治素质较好,学历、职称较高,界别分布广泛,代表性强,充分体现了本党派的特色。         3、开展多层次培训。市级各民主党派坚持把培训与实现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的目标相结合,不断提高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按照有计划,分步骤,全方位,多层次的原则,结合各自的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好的方法和形式。一是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培训班,以会代训等进行封闭式培训。二是参加中央、省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学习班、培训班、进修班等,进行开放式培训。三是针对西安市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让后备干部参加工作实践,进行参与式培训。四是鼓励支持后备干部参加市里、行业、本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支持后备干部到国外、国内的高校进修学习,开展进修式培训。五是在会务及社会活动中有意识压担子,开展锻炼式培训。          4、实行规范管理。市级各民主党派都努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管理,力争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民革市委会坚持“五个结合”,即考察与发展相结合,考察与培训相结合,考察与使用相结合,日常考察与换届考察相结合,自主考察与党委考察相结合。民盟、民建、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市委会坚持定期调整,对后备干部队伍实行动态管理,采取下基层走访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后备干部各方面的情况,并结合实际,定期进行调整,保证后备干部队伍的质量。民进市委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研讨会,研究新情况,探讨新方法,促进后备干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5、积极推荐使用。市级各民主党派积极加强对后备干部的推荐使用,一是在党派组织内部的安排,担任专委会或基层组织负责人;二是向各级人大、政协推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是向中共市委推荐,担任政府、司法部门的领导职务;四是特邀人员等其他安排。近年来,经过各民主党派的举荐,市级民主党派成员中有各级政协委员681名,各级人大代表89名,其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名,副市长1名,市政协副主席5名。在政府部门担任实职的副局长13名,在各区县担任副区县长7名。各级特邀人员90名。通过对党派干部的安排使用,较好地发挥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          二、在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实践中的体会          1、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搞好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关系到民主党派事业兴衰,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各级党委以及各民主党派都要高度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并切实落实到各级组织的具体工作中,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生命力”工程来抓。          2、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必须贯穿于党派工作全过程。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是与组织发展工作、基层组织工作和党派履行职能紧密结合的。从源头抓起,选准、选好苗子,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具有较高的起点。通过基层工作的锻炼,参政议政、调查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实践,在工作中继续考察、培养和筛选后备干部。实施动态管理,保持队伍活力。创造实践机会,提供后备干部展示才能的平台,全面提高后备干部队伍的思想和综合能力,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始终贯穿于党派工作的全过程。           3、后备队伍建设必须把领导班子后备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特别是主委、驻会副主委、秘书长人选的选拔配备十分关键。实践证明,在换届工作中,领导班子后备队伍建设较好的党派,换届工作比较顺利,各项工作能够平稳交接。而在换届工作中出现一些困难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班子后备队伍建设不够健全,班子建设没有形成合理的梯次配备,换届时才在党派成员中进行海选,党派成员不了解人选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因此在代表性、威望上就很难达到要求。           4、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把搞好政治交接作为重要任务。后备干部队伍中的主体是九十年代以后加入民主党派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普遍学历层次高、思维活跃、眼界开阔、竞争意识强,大部分是各单位各行业的骨干精英,社会压力大。同时,他们没有与中共风雨同舟的经历,工作繁忙对参加民主党派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难以保证,有的还存在组织观念淡漠和缺乏奉献精神等问题。这些新问题迫使我们在工作中要逐步探索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结合目前正在各民主党派中开展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后备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合作共事意识,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           5、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必须重视民主党派机关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是实行公务员管理的机关工作者,民主党派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党派机关的不可替代性,目前,机关干部交流难,晋升难,一进机关定终身,不利于民主党派工作水平的提高。要把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纳入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注重从机关工作者中选拔优秀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完善班子结构,选拔和推荐优秀的机关工作者进行政治安排和实职交流安排,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水平。           三、目前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党委和民主党派的工作衔接还显不足。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参与,才能达成最佳的效果。民主党派与各级中共党委、统战部门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各个环节间的职责不够明晰,衔接不够紧密,信息不够通畅,在资源上没有形成共享,需求与储备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备干部选拔推荐工作。          2、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党委、民主党派都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各党派重视程度不同、制度建设不规范的情况。有的党派主要还是凭借工作经验开展工作,制度还显不足。有的党派各项制度比较健全,但落实力度不够。有的党派后备干部的补充调整不够及时,制度化刚性尚显不够。          3、后备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党派干部年龄老化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后备干部的人才储备。随着新时期党政干部年轻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党派干部年龄老化造成了后备干部储备的不足。二是作为参政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代表性人才。而目前后备干部队伍中综合类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特别缺乏社科、经济、金融、经济管理和能够担任政府机关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不能满足干部队伍建设未来发展的需求。三是公务员法的实施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一些问题。由于民主党派机关人员是公务员,使非院校、行政机关的优秀人才由于缺乏适当的台阶,很难进入选拔的视野,为从民主党派成员中选拔机关领导带来了一些困难。           4、后备干部选拔的标准不够规范。民主党派干部兼职多,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单位。在后备干部队伍选拔中,由于各方角度和标准不尽相同,协调难度大。党派成员中在院校、行政机关工作,担任一定职务的成员较容易选拔进入后备干部队伍名单,而在非行政机关工作的成员由于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选拔标准,加之党派成员相互不太了解,很难进行推选。后备干部选拔标准很难固定,经常是搞一次后备干部选拔,就要从党派成员中进行一次海选,不能很好的利用已有的后备干部人才库,使人才库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            5、培养的渠道有限、培养面不广。目前,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主要以党委、党派培训为主,受培训的人数有限。在学习培训中,有时还出现中央、省、市的学习培训主要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而有的后备干部则在列入名单后很少接受培训。换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这种只重视常规性培训,缺乏实践锻炼的培养方法,使后备干部缺乏培养的台阶和发展的空间,顺其自然缓慢成熟的多,主动培养锻炼加速成长的少。由于党派每年发展新成员,特别重视发展有一定层次的新成员,因此在使用干部时,有时会出现有的一发展就得到了使用,有的培养多年却始终没有选拔使用的情况。            6、推荐力度不够。备与用脱节,还不能做到培养一批,储备一批,使用一批。由于当前中共各级组织部门对党外中层干部的安排没有硬性规定,造成向上输送后备干部的人选十分有限。通过统战部门、民主党派推荐干部这个渠道到政府部门担任实职的较少,而多在党派内安排一定的工作和职务,在人大、政协作一定的政治安排。            四、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的应对之策           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多环节有机联系的系统工程,需要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来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机制建设,要以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战略要求出发,着眼于民主党派的新老交替和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代表性强、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在实践中经受住考验,具有实现政治交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新世纪自身建设需要和履行参政党职能需要,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一是中共各级党委和组织、统战部门要加强对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切实将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推荐制度,实行统一管理,为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二是党派各级领导班子要在思想上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工作中把后备队伍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加强党派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交流,推广好的做法,取长补短。             2、明确后备干部建设的各项规范。一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建设规划,提出具体的奋斗目标和明确的工作措施。二要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标准和条件。三要建立刚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那种模糊的评价标准。四要明确规定各级组织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支持。             3、建立健全联系协调机制。民主党派培养、举荐后备干部与党管干部的选拔使用要实现“对接”,在目标上有机衔接,在工作上协调推进。双方就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互相交换意见,形成一致方案,这样既有利于中共党委统战部门加强指导,掌握全局,也有利于民主党派能够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民主党派各级组织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统战部、组织部及各单位党委就后备干部名单进行沟通征求意见。中共各级组织也应向各党派推荐优秀人才。             4、建立健全发现、推荐人才的机制。选拔后备干部的标准要把握三条:一要严把政治关,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二要强调代表性,要在党派内和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地位;三要保持党派特色,重点界别的后备干部要保证一定的数量。除个别旗帜性领导外,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选拔。要通过多种途径,放宽视野,广开才路,尽可能多地发现人才。要把组织发展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紧发展一批代表性强的高素质人才。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参政议政工作、基层工作、机关工作成绩突出的成员中发现人才,通过调研、走访、座谈、办培训班等形式发现人才。在人选推荐上要扩大视野,防止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立多维推荐渠道,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在推荐过程中,坚持民主、公开、平等、择优原则。建立民主推荐、民意测评、组织考察、公示监督、单位上报、组织部门审定等一系列程序。尽快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接轨,用竞争机制来应对未来后备干部队伍进口严、出口多的形势变化。          5、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制度。对实行党派内安排、政治安排、实职安排等不同培养方向的后备干部进行分类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档案,对后备干部要进行定期的考察考核,建立定期思想工作汇报制度、跟踪考察制度等。制定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制度,对个别情况发生变化不宜再做后备干部的,对新涌现的优秀人才,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程序适时进行调整。逐步改善后备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性别比例和年龄梯次结构,以适应参政议政等工作对各类人才越来越多的需求。          6、建立健全培养机制。要加大培训工作的力度,把培训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列入后备人选的党外干部要加大培养和锻炼的力度,按照近期、中期、远期培养目标,对后备干部进行分类培养。选派后备干部到各级社会主义学院进修,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等。统战部门要积极为后备干部的发展创造条件,建立推荐、考察制度,定期向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推荐后备干部,力争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推荐到不同岗位交流、推荐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既要注重行政职务任职台阶,同时注意党派内部台阶。广泛开展参政议政人才培养工程、党务人才培养工程,注意发挥党派各级组织、各专门委员会的培养作用,发挥民主党派机关的培养作用,打破后备干部来源狭窄的局面。组织后备干部参加调查研究、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平台。对已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在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实职的后备干部,也要注意加强培养,以便进入更高一级的后备干部梯队。            7、建立健全选拔使用机制。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后备干部,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习惯模式,对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大胆使用。在使用时要坚持标准,但不能仅以干部的行政级别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应制定全面的标准体系,从多方面识别优秀人才,并首先在党派组织内部进行安排使用,为其成长和发展搭建台阶。变机遇选人为机制选人。对后备干部的推荐,一般应经过民主推荐程序。在党外干部安排中,要首先保证使用后备干部队伍名单内的人员。要充分适应当前正在进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趋势,通过公开竞争选拔、公推公选机制,选拔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