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地图:远教研究薄弱是世界性问题--教育部微博教育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30:42

    2006年5月24日下午,在广州召开的“2006远程教育国际论坛”闭幕。记者在现场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网络教育学院院长丁新教授,以“协调与创新——远程教育的实质性发展”为题所作的报告。继2005年“在粤试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研讨会”提出“中国远程教育要不失时机地从规范走向创新”之后,丁新教授在本次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远程教育的实质性发展”问题。他指出: “协调(Harmonize)与创新(Create)是推动远程教育实现实质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此观点一出,与会者都感觉十分符合目前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颇具指导意义。


    探讨如何实现实质性发展

    中国远程教育如何取得实质性发展?丁新教授在回顾了中国远程教育走过的道路后,以学者特有的敏锐目光,指出实质性发展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第一层,学科演进、专业发展和学术进步。第二层,包含四个含义: 远程教育质量、规模、效益的统一;事业、产业、专业的协调;远程教育自身优势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彰显;远程教育融入国家终身教育体系。

    丁新教授认为,实现远程教育实质性发展的途径是协调与创新。他说,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协调的内涵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协调,一方的发展不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前提;追求各方的可持续发展。协调的内容包括: 远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远程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的协调关系,远程教育内部需要协调的关系(规模、质量、效益、管理、服务、理论、实践)。而创新就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不断探索,是实现事物自身价值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创新的内容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环境创新。

    丁新教授认为,以往影响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更多的是外源性策动力,从发展的角度看,更应强调内源性的动力,即实质性发展的动力。他强调: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在于我们的队伍,将来影响我们发展的主要是我们自己,要自己战胜自己,自己克服困难。周边的环境会产生阻力,我们只要不断地协调,不断地创新,就能克服阻力。”

    远教研究薄弱是世界性问题

    在会议上记者了解到,远程教育已在一些国家与地区开花结果。

    在美国,50%以上的成年人通过远程教育形式进行学习,2005年全美网上学习者达到了200万。美国远程教育正向着多所大学结成联盟、以联合的方式开展远程教育的模式发展,同时远程教育的手段已经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步被采用。亚洲地区的远程教育模式更是多种多样,包括单一模式的开放大学、双重模式大学的远程教育中心、联盟和网络学习机构、企业办的私营营利机构,以及单一模式的虚拟大学等。而香港已经建立了一个贯通正规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并在资历和学历上互通和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远程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远程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没有在学术领域结出应有的果实,而理论的凌乱也使实践缺少了明确的方向引导。

    “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科学研究跟不上实践活动,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我们没有做到理论走到实践的前面,引导实践的方向。”南海电大副校长邱崇光教授直言不讳地批评这一现象,指出国内的论文里只有5%属于研究报告,与实践的规模和所带来的影响相比,远程教育科研活动显得非常苍白无力。他指出,搞研究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式,但是一定要有必备的六个环节,即选题准确,获得科学的事实,进行思维加工,验证,建立理论体系,评价与反思。

    邱崇光教授希望从国外同行处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但遗憾的是远程教育的研究落后于实践的情况在国外也存在着。来自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教育学教授,美国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人兼主任麦克·穆尔教授(MichaelG.Moore)表示,美国也只有5%的论文真正是研究论文。事实上,远程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就很混乱,这种情况不仅仅在中国,而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印度国立开放大学教师培训与远程教育研究所主任桑托什·潘达教授(Santosh Panda )也表示,在亚洲地区远程教育的政策研究和发展研究非常薄弱。潘达教授认为,每一个远程教育领域的教师都应该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而研究应该以理论为基础,研究方法最难得的是在于对数据资料的分析。有一些教师工作做得很好,但是论文写不好;有的论文写得很好,但研究方法非常薄弱。对于研究,他建议,研究应该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标准,对调查不可随意抽象,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可过分主观化。

    如何在远程教育实践中开展研究?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研究员张伟远教授认为: “做远程教育研究必须做一些实践的研究。第一步是对文献的研究,这是研究的基础;第二对实践有一定的了解,这是研究的起点。”穆尔教授则将理论形象地比喻为一张地图,进行文献研究就是让研究者知道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从而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所处的位置。

    而对于研究方法,专家们一致认为,研究方法是根据研究目的、内容、时间、能力、经费来确定的,没有优良中差之分,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用武之地。“好的方法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穆尔教授一语点睛。

    学术期刊期待推动高质量研究

    本次会议的专题讨论颇具特色,有东西方远程教育学者的直接对话,有CEO之间关于企业和教育整合的经验探讨,有远程教育专家和管理人员共同探讨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著名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社长、主编同作者、读者的面对面交流。

    伴随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与实践的蓬勃发展,我国教育技术类学术期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CSSCI来源期刊中,教育技术学相关刊物8种,占教育学类期刊34种的近1/4,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技术学的蓬勃发展。在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术期刊的功劳不可磨灭,它们不仅推动了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学术期刊就像远程教育事业的一面镜子,见证了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也反映出远程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

    5月24日上午,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四个学术期刊,《中国远程教育》、《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的领导尹伟中、张敬涛、杨改学、希建华齐聚华南师范大学,与参加“2006远程教育国际论坛”的读者、作者一同探讨了当前我国教育技术界的研究现状与期刊发展。在丁新教授的主持下,四位社长、主编依次阐述了自己刊物的定位、办刊理念以及办刊过程中的体会和酸甜苦辣,他们的所思所感深深地打动着与会代表,加深了读者、作者对各刊物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社长尹伟中表示,《中国远程教育》在学术版的基础上,创办资讯版的出发点就是要关注远程教育中鲜活的实践。此外,学术版也有一些变化,增加了“学术圆桌”栏目,并且也在更多地关注实践。“我们虽然是关注研究,但是我们的思路和方式也在变。”尹伟中社长说: “我们希望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如果各网院有好的策划和选题,我们可以携手合作,我们愿意把办刊重心进一步下移,更好地贴近远程教育实践。”

    《中国电化研究》杂志社社长张敬涛表示,学术期刊的关注点来源于理论和研究的实践,来源于远程教育领域教师的研究热点和这个行业领域的研究热点。

    四位社长、主编都谈到了学术规范问题。学术规范需要编者和作者的共同努力,是衡量一篇稿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符合著录规范的文章,是对他人学术工作的尊重,也为读者进一步追踪文献提供了线索。什么是好稿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学术价值+编写规范=好稿子”。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希建华在讲话中详述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指出《开放教育研究》的自然来稿量比高校扩招前增加了3倍,但好文章却乏善可陈,平均只有9%的文章符合刊登标准,5%为优秀文章。他指出,规范与质量是评价文章优劣的标准,并强调文章要注重引用文献,并应在文章后标注参考文献的出处。

    最后,他们都表达了对优秀的、高质量研究稿件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