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血拼大牌化妆品:马寅初的特殊家庭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7:09:31
文化时评

计划生育首倡者多妻又多子

文/邵明波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最早倡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是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先生,他在1957年7月5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新人口论》一文,是为我国在八十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先声。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海外留洋归来的这位大学者,竟然同时有两位妻子服侍左右,而且生育了五女两男七个孩子。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回顾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渐进史,可以发现,从分崩离析老大封建帝国,到蹉跎曲折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进程,肇始于1840年代,是由一批既浸淫传统文化甚深、又敏于接受西方新文化的知识分子推动的。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就是标志性事件。而真正推动五千年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实质性变迁的,是1900年代前20年的一批留美学者,他们对社会转型着力甚殷,贡献良多。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的复杂性,和文化接受的多层次性,又必然表现为很多人既是传统道德的守护者,又是时代新知的导引者。马寅初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马寅初(1882.6.24—1982.5.10)浙江绍兴嵊县浦口镇人,生于一个自耕兼酿酒的小康家庭。父亲的酿酒生意效益不错,很想让这个最小的儿子念念私塾,学学管账,子承父业过过小日子。这个时候城里已经办起了新式学堂,天生叛逆的马寅初坚决不干,经常饱受父亲的老拳,但改变不了马寅初拒绝呆在乡下的意志,他甚至不惜跳河以死抗议。当时绍兴已经有很多人在大上海的十里洋场闯荡,马家的老朋友张江声就是其中一位,他见马寅初小小年纪就向往新式教育,爱怜之意顿生,于是说服老马,在1898年把刚满17岁的马寅初带去上海,进美国教会办的育美学堂接受中学教育。

      这位乡下少年至此开始了和美国学校、西方文化的不解之缘:19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的北洋大学,并且在这所按照西方大学办学模式培养工程师的著名学府里如鱼得水,各科成绩优秀,1907年被当时的政府保送到美国耶鲁大学留学,主修经济学,但耶鲁大学开放多元的教育氛围无疑成就了马寅初一生坚持自由理念、用于抗争专制暴政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风范。马寅初在1910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考取另外一所著名的常青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期间他更为关注当时西方各种人文社会科学思潮,英国思想家马尔萨斯(1766—1834)的理论尤其是《人口原理》这部著作,也应该是在这一时期接触到的。当1916年马寅初走出哥伦比亚大学启程回国时,他获得的是经济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被蔡元培礼聘他为北京大学教授。1951年,出任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任北京大学校长,直至1960年,因《新人口论》受到“大理论家”陈伯达、康生等人的点名批判,被最高领导默许免去校长职务。

      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大潮涌动之下必然泥沙俱下,而新旧交替变革时代的人性、人生,也因此更为丰富多彩。坚守传统道德和张扬社会变革的双重交响,在马寅初身上体现的更为典型,于是才有了作为一个著名学者却有着两位妻子、七个儿女的故事。

      马寅初的父亲没能阻止小儿子进洋学堂,却成功给儿子安排了一位土生土长的媳妇,这就是乡邻乡亲的女儿张团妹,她一字不识。1901年,父亲催促在上海上洋学堂的儿子回家完婚,马寅初没有拒绝,一年后双喜临门,马寅初考取北洋大学,妻子也生了一个儿子。不料长子却在1903年夭折,此后妻子三次生育,均是女儿。

      马寅初接受西方教育17年,独自在美国读书整10年,最后也是最高学历是法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又在当时“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旗帜下最为西化的北京大学做教授,却无法摆脱中国人当时根深蒂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德观念。1917年,马寅初35岁,很想生个儿子继承马家最小一支的香火,但妻子已经不能生育。

      好在妻子张团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对丈夫贤惠体贴,夫妻之间琴瑟和谐,也很能理解丈夫的内心苦衷,她不但同意而且亲自挑选了一位名叫王仲贞的姑娘,给丈夫续娶为二房。王仲贞也是嵊县人,读过小学,这也许已经是当时女孩子所能获得的最高学历了。马寅初续娶的这位妻子生于1904年,当时只有13岁,小马寅初22岁,而且和马寅初的大女儿同龄。马寅初的文化背景不可能让王仲贞做妾,而是当做自己的正式夫人一样看待,不但带去北京一起生活,而且自己参加私人聚会等活动,他都是带着两位夫人一起出席,即使后来到南京,成为当时中华民国立法院经济、财政有个委员会的委员长,他也仍然给与两位夫人同等待遇,直到1951年出任北大校长,依然如此,从无变更。王夫人后来生育了两儿两女,马家成了一夫二妻七个儿女的大家庭。

      大家知道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受到马尔萨斯的影响,但也应该与他这种颇为特殊的家庭环境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吧?

      对于马寅初这种特殊年代特殊身份人的特殊家庭生活,同时代的人大多给与理解,但也有两个人颇有微词,一个是同样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归来的洋博士兼北大同事胡适,一位是同为浙江绍兴老乡兼北大同事的鲁迅。胡适在一则日记中记载:“寅初身体很强,每夜必洗一个冷水浴。每夜必近女色,故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言语中带着揶揄。而鲁迅对马寅初这种过着旧式家庭生活,以洋派作风讲授洋派理论的行为,也看不顺眼,曾公开著文讽刺:“有博士讲‘经济学精义’只用两句,云:‘铜板换角子,角子换大洋。’全世界敬服。”

      马寅初就是在这种新旧生活、矛盾感情中,首先在新中国倡导“计划生育”理念的,他为此受到前所未有的人生磨难。好在他长寿100岁,看到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隆重推行。

 

 

分享 浏览(1789) 评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