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韩国跟团游没有了:辣眼2011——“纠结”的冷与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8:03:32

  2011的网络生态被微博改变,从拦车救狗的全程微博直播到郭美美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人士争议,还有小悦悦遭碾事件得到的350万条微博声援,这些事件都是经过网友的传播让公众越来越接近事实真相,然而相对于绝对热心的公众,社会的冷漠面却一再被推到风口浪尖。有信任,才有温暖。社会的不信任造就了人们的冷漠,即使有恻隐之心,助弱扶贫,救死扶伤可能会使自己惹上一身麻烦,人们开始在纠结于道德和人性的选择。面对这一次次对社会公德的拷问,人情冷暖尽在一念之间。

  


  



  狗:救还是不救

  4月15日,北京京哈高速路段,一辆装着500只狗的货车被北京数百名动物保护志愿者拦截,他们声称欲解救这批狗只。虽然警方和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认定运狗车证照手续齐全,不存在违法现象,但现场近300多名志愿者拒绝放行。后经长达15个小时的谈判,货主最终同意以11.5万元的价格转让整车狗。
  这样的救狗志愿行动,虽然合情、合理,但志愿者的过激行为同时被指有违法嫌疑,甚至被指是滥用私刑。关于猫狗之类非野生动物的管理则并无法律规定,这也就是为什么每逢虐猫吃狗之类事件发生,关于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的争议一再牵扯人们神经的原因所在。
  “救狗事件”轰动一时,争议之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键词:志愿者 救狗

  救:

  支持救狗行为,执法部门不作为,民众是自发地维护公序良俗。既然没有有效证据证明那些狗是合法财产,我们就有权利寻求事实的真相,救狗是对黑色产业链的对抗,只有通过这样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人们的反思,以人为本不是以人的权利为优先,世界上的每一条生灵都有自己的权利,我们的爱不能太自私。


  不救:

  华声网友天空上校:“救狗者”们在满怀一腔热心的同时,能不能把行动考虑得更周全点,不要那么凭意气用事呢?有时并非人们真的不知那些铁笼里待宰的小狗可怜,而是即便撇开所谓的法律、权利边界不谈,一些救狗者的做法本身就颇为鲁莽、冲动、欠考虑。就说成都彭州这事儿吧,爱狗、救狗都无可厚非,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爱狗人士充其量只算志愿者,那你想救狗就该去跟狗贩讲理,争取以理服人,再不行就向相关部门举报。可是这几位爱狗人士却得理不饶人,似乎觉得自己爱狗跟狗贩比就有了“超公民优越感”,气势汹汹地要狗贩出示证件,无果之后,还冒充警察强行把10多条狗给放出来了。
  这是一种理性的“救狗”方式么?也许那位“救狗义士”在释放10多条狗的过程中找到了武侠片里英雄劫法场的感觉吧?“狗命”要紧,你敢贩,我就敢放——宛如梁山好汉,替天行“狗”道的劲儿一上来,“我是警察”的号令自然脱口而出。快意是有了,可有没有考虑过周围居民的安危呢,有没有考虑“开笼放狗”的后果呢?其实,这种盲目、鲁莽的行为更像一种“正义感冲动裹挟下的软暴力”。

  详细:
  《“拦路救狗”:正义感冲动裹挟下的软暴力》

  结语:

  “拦车救狗”的争论虽没有定论,但争论激发着人性之善的因子。只要有善和爱的存在,有法律意识的存在,争论再激烈都是好事。争论越激烈,类似“救狗”的爱心将更理性更持久,类似“拦车”的过激举动也将越来越少。拦车救狗事件有可能会被我们很快的忘掉,到时候,那些所谓的反思、建议、骂声也会烟消云散了。
  令人纠结的是,这世道,救狗比救人更划算?

  -------------------------------------------------

  




  人:扶还是不扶

  2011年10月13日,一名两岁零四个月的女童王悦在广佛国际机电五金城一街道先后被一辆面包车和汽车两次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见死不救,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小悦悦在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离世。

  一个年仅2岁的女孩,两辆穿行小巷的汽车,19个做出不同反应的路人,原本毫不相干的人与物,在一段7分钟的视频里,引发了中国社会一场关于人性冷暖的全民大讨论。一个2岁孩子的遭遇,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如此规模的舆论场,是因为18名路人那让人心寒的“集体失明”最终点爆了中国社会积怨已久的对于人心冷漠、道德沦丧的激愤和谴责。


  键词:社会道德 冷漠


  扶:

  18∶1,多么让人遍体生寒的数字!尽管有人曾因见义勇为被冤,尽管救人常不免带来某些“麻烦”,但是,见死不救甚至用冷漠来助纣为虐,是在撕裂社会的良知底线,人性不可以冷漠到这种地步,就算不去扶一下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怕惹麻烦,那就请你掏出手机,拨一下120总没有问题吧。难道连这个你们也懒得做吗?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发生这种惨剧,总会有人停下脚步去帮助她,或者打电话报警、叫救护车。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爱惜,是每一个善良人们的最基本心态。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

  不扶:

  最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的“碰瓷”现象频繁发生,很多好人在助人为乐后,受助者不是知恩图报,而是忘恩负义,反讹救助者、污蔑成肇事者,甚至把救助者告上法庭。从南京“彭宇案”开始,道德被收买,冷漠在扩散和蔓延,这种现象让很多热心人士感到心寒和无助,甚至不知道助人为乐到底是对还是错?人们对做好事心存畏惧,望而却步。因为通过别人的教训学到了不能冒失地伸出援手,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因此,不出手相救应该可以理解。见义勇为毕竟不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至于路人,他们的确没有行善,至少也没作恶,为何要对他们进行“道德专政”?人们求自保的心态无可指责。

  结语:

  我们愤怒、批判,这说明,社会的良知还在。但在批判之后,更重要的是,假如遇到类似事件,我们会不会把对冷漠的这种愤怒化成救人的行动呢?不知道。那十八名路人,假如愿意接受采访,我想他们会有诸多的理由和借口,也肯定会在自责,可这种自责能重新唤起良知吗?也不知道。

  被撞的是屁民,开车撞人的也是屁民,冷漠路过的还是屁民,是谁,让屁民与屁民之间变得如此无情?

  --------------------------------------------------
  



  款:捐还是不捐

  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因为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而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博主“郭美美Baby”年仅20岁,新浪微博的认证名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微博上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2011年6月20日被网友发现,被指炫富。“红十字会”的“经理”身家居然如此富有,不由得让众多网友起了猜疑,“我们捐给红十字会的钱到哪去了?”


  键词:炫富 红十字会

  捐:

  大家应理性看待慈善机构,因为事情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出现些小问题很正常。关键看它如何应对与处理。慈善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强,无论处于什么阶段,都应该坚持。郭美美事件恰恰是一个契机,暴露出红十字会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个事件,红十字会已经开始逐步完善公开透明的监督体系。大家应从宏观角度看问题,不能因为局部一点纰漏,就否定全局。


  不捐:

  华声网友jhsy2011:“公开、透明”——慈善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被一再忽略,那结果自然也简单:你不告诉我,我就不给你钱。公众选择了最朴素的对抗方式。“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门事件”、“宋庆龄基金会事件”、“中非希望工程事件”等系列负面新闻,已经让公众的心碎了一地,怀疑、谩骂、抵制社会组织似乎已经成为本能。
  那么,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该怎么办?红十字会一直声称,要让公众重拾对慈善机构的信心,但是,让受伤的人们学会忘却,绝非易事。而且,如果红十字会没有表现出洗心革面、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决心和行动,只是一味地要求公众既往不咎、重新来过,是不是又一次低估了人们的智商呢?

  详细:
  《多地红十字会强收学生会费 公众本能抵制捐款》

  结语:

  慈善组织做事情要像一个玻璃口袋,让社会看得清清楚楚。同时,呼吁《慈善法》尽早出台,建立一套透明的法规制度,保障其健康发展。慈善捐款,我不会动摇。但愿有关部门也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以不辱使命。

  郭美美是个大义灭亲的好妹纸啊,帮了为捐款而纠结的老百姓,却害了她干爹和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