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尔旅游游记:管窥中国艺术市场投机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17:23

资料图片

        眼下中国艺术市场这次高潮始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殆尽之后的2009年末,尽管没有具备所谓“经济缓冲带”理论所描述的特性,但这次危机之后的高潮还是在客观上拯救了不少四处乱串且恐慌不已的资金流,于是2010年伊始,中国艺术市场以“亿元时代”的高调姿态,正式开始了资本化进程的脚步,在整个经济形势通货膨胀压力,被大肆鼓吹的“全民投资时代”的风潮,更是将无数“现金恐慌者”拱手送入到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热潮中来。这就是有市场人士认为的“2011年艺术品市场中投资者与收藏者比例已然达到9:1 这样极端比例”的原因。

  “高潮”水落 “投机”石出

  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体系发展过快,无论是艺术家、艺术经纪人、批评家、藏家、及大众媒体;还是拍卖行、画廊、文交所、艺术基金、艺术品期货、艺术托拉斯、美术馆、博物馆,都形成了一条条崭新的“食物链”结构,早已不再是“收藏”二字就可以概括的市场模式了,甚至就当下艺术市场内的客观态势而言,随着资本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艺术市场甚至有了“去收藏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就是投资者的大肆涌入。

  投资,指投资者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收益。从收益这一点而言,中国艺术市场在2009年底至2011年中,确实让为数不少的投资者,特别是跻身中国书画板块的投资者普遍获得了30%左右“恐怖”收益,尤其以何家英、范曾、田黎明、范扬等几位当代书画艺术家为代表,最高增幅竟然达到了5倍甚至8倍,而艺术品的某些市场特性也使得其看似有着“只升不降”的良好资质,这样所谓的投资风险似乎就仅存在于真伪环节了,而当代书画因为艺术家可以本人鉴定就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风险顽疾,所以对于那些牛刀小试就大尝甜头的投资者而言,中国艺术市场,特别是中国书画市场俨然成为了一条“一但投入就必然高产出”的投资康庄大道,这种“只看真伪不看市场规律”的投资做法,在高回报面前就被普遍默认为正确、高明。

  然而被这场市场狂飙风暴冲昏头脑的投资者们忽略的是,从金融学的角度而言,投资相对于投机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的时间段更长,更趋向为了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获得某种比较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收益。也就是说,投资行为的最终评判标准,是基于时间尺度基础上的。更重要的是,无论基于何种经济学理论,只起不伏的运动轨迹都是客观经济规律不允许存在的。

  那么中国艺术品市场在长时间内能经得起只涨不跌的考验吗?

  时间来到2011年底,在欧美经济持续走低,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同时连带着诸多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域的经济环境开始出现了资金流看紧的状况,加之下半年伊始国内银行普遍放贷紧缩、利率上调,使得整体投资环境开始严峻起来。于是在艺术市场行业内,从2011年下半年伊始,观望情绪开始蔓延,藏家留手、炒家收手、买家谨慎、商家出货,直到进入秋拍季,一些中小拍卖行开始高开低走,甚至也不乏惨淡收槌者,诸多市场人士将希望寄予嘉德、保利的秋季大拍能够稳步收关进而稳定市场情绪上,这更是客观上助长了本就浓郁的观望情绪。至此,原本活跃在艺术市场内以各类资金为主的大笔资金流,因为紧张开始纷纷调整操作策略,在保值与收益,甚至是保底与投机之间纠结起来,进而就造成了顶尖市场“大名头不出精品,非精品大名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所以,一旦2011年秋拍缩水幅度超过了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市场从业者的心理预期,那么纷纷抛货的市场环境就不再是一个让无数投资者趋之若鹜的大好局面了,那么就多数跟风入行的投资者,从2009年底开始踊跃跻身中国艺术市场的行为,是投资还是投机,就是个问题了。

  投的是什么机

  投机(specul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的“speculari”,意指张望、侦查,还有对即将到来的结果评估、计算与想象。投机与保值恰好相反,投机不是避免风险,而是接受或利用风险。投机不是要尽量减少损失,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类似于股票、外汇这样的投资产品,一旦投资者坚信所投产品自身的升值潜力,并且其价格被认为低估,那它就是最佳的投机产品,并且不断变动的价格恰好为追求它的利润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艺术品恰好就有这样一个可以令人遐想无限的空间,纵观当代国际三大投资市场,股市、楼市都没有像艺术市场这样,所交易对象的价格有着如此高的不确定性,本着“无风险不投机”的准则,艺术品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的确很是符合投机行为的口味。

  所以判断投资还是投机的因素就包括:是最大程度规避风险还是最大限度追求利润;是最长时间内长久收益还是最短时间内谋取暴利;是投资心态还是投机心态。

  无论中国艺术市场再如何另类独行,也必然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那么余下的核心问题就是当下中国艺术市场的风险程度了。

  不可否认艺术市场最致命的风险来自真伪问题,但是如若避开这个要害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我们以当下艺术市场绝对主体——中国书画市场为例论证。

  中国书画板块可拆分为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3大板块,古代书画板块因为存世量、鉴定、价格等因素起点颇高。而藏家本身的收藏特性使得古代书画在流通环节上相对迟缓,高难度的鉴定很大程度上又阻碍了绝大多数的资金的投资欲望,加上高端的价位使得市场中占多数的独立投资者望而却步,所以鲜有古代书画收藏圈子外的人士染指,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高难度不代表高收入的中国古代书画板块都不会是90%以上在这次市场高潮中新近涌入的投资者的选择。

  近现代书画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书画市场内的重中之重,有着“世界看好中国、中国看好艺术市场、艺术市场看好中国书画、中国书画看好近现代”的戏言,一向是投资者和投机客们的关注焦点。客观而言,近现代书画确实是市场内投资保值的最佳板块,尽管它在真伪鉴定上达不到当代书画那般由艺术家本人鉴定的“稳妥”,但是丰富的出版物参照,家属与大批鉴定专家的把关,加上一定的存世量保证市场流通量,广泛的大众审美与艺术家知名度基础等条件都是投资的利好因素,长远看来也是长期收益的保障,但是问题多数都出现在投资者心态和专业程度上。

  第一就是资金扎堆儿引发的关注度失衡。所谓的近现代13家几乎集中了全部近现代书画市场内80%以上资金流,专业知识和认知程度上的匮乏使得多数投资者只能跟风近现代名家作品,须知艺术品不是被批量与标准化生产出来的,所以就必然有着上下优劣之分,而盲目“认人不认画”的结果就是很多投资者客观上违背了“精品原则”,尽管从保值的角度而言似乎在近期没有亏损的征兆,但是就投资谋求回报一点上就无塑性可言了。

  第二是由于专业知识严重欠缺而引发的市场价格失衡。近现代时期是中国艺术市场史上是迄今为止最为发达与专业的市场时期,仅海派一地就有“海上名家三千”之说,可见市场成熟程度,而单就艺术造诣而言,很多在中国美术史上逾越不了的近现代名家,却在今天因为大众知名度问题而被关注较少,如冯超然、陆恢、李育等人,其价位甚至接近市场底层,拍卖价位几万元甚至几千元一平尺的价格都有成交,竟远不及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而就艺术造诣而言,我们这些当代画家们距离前辈可谓是差之千里,当代性又决定了作品暂无历史价值而言,在如此火爆的“投资时代”里,以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为主要评定艺术品价格标准的市场中,出现这样一批被埋没的艺术家,其原因只能归结为广大市场参与者的专业性缺失。而就收藏者而言,据调查显示,有九成以上的投资者不具备独立鉴定能力,七成以上的投资者不甚了解自己的投资对象,五成以上投资者甚至对艺术品没有爱好,也就是说当下市场内的投资者们,几近抱着“纯粹”投资的目的。而再看近现代时期涌现的吴湖帆、庞元济、张伯驹等的收藏大家,无一不是专业领域内的泰斗权威,庞元济甚至仅凭自己“虚斋”里的小半壁收藏,就撑起了今天上海博物馆书画馆的几乎全部家当,而当下我们不在少数的收藏者引以为豪的满壁收藏,严格鉴定下来充其量也只能撑起潘家园某地摊的几乎全部家当······惹得今天很多人感叹“当今没有收藏家”,归根结底就是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的“无收藏品质”的市场失衡。

  第三则是投资心态失衡。进入市场的盲目性决定了很多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在市场态势大好时最先宁愿以“跟风”“追高”等极不理智的投资模式获取收益,但是一旦市场内有些风吹草动,也会由于专业经验欠缺而最先心理崩溃,2011年中开始弥漫的观望情绪,让很多投资者甚至打起了“保本”的抛货念头,而艺术品的收藏属性,尤其是近现代作品的高保值性在这一刻完全丧失,远期投资收益更是无从谈起。

  当代书画市场是中国艺术市场内最具投机意味的板块,原因很简单,站在中国美术史的角度而言,除去某些值得推敲的艺术家之外,有不再少数的当代艺术家作品的真正价值和其目前市场表现严重脱节,很难想像这些加在一起都难以在中国美术史上昙花一现的画家们,其“身价”竟然可以是一批在美术史上早有定论的艺术家们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不可谓不是当今中国画坛与艺术市场内最大之怪现象。归其原因,大批涌入市场内的投机者的大肆炒作首当其冲,这种无视艺术本质、忽视历史价值,只为谋求既得利润的市场行为,可以算得上是彻头彻尾的投机之举。

  由此可见,在中国艺术市场这次高潮中,疯狂的投机情绪要远高涨于理智的投资意愿。

  所谓投机客的“职业水准”

  定义艺术品投机客的标准之一是动机。尽管判断艺术市场是不是投机市场,并不能简单的以个别投机的行为来下结论,但从当下整个艺术市场的现状以及趋来看,在高举投资旗号的庞大阵营中,投机心态怂恿下的还是不在少数。

  然而在各色的投机客中,并非所有投机都有高回报,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在市场泡沫中规避,特别是并不是所有的投机客都在这场市场高潮中满载而归,这种刀尖上的舞蹈,究竟如何才算跳得完美呢?

  一位职业的投机客,必须是善用“短线游资套利”的行家。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做多做空”。以“打包”的价格买断艺术家大批作品,刚成名也好、新毕业也罢,而后需在短期内再斥资进行运作,继而将这些作品适时“做空”,往往需要买断尚成名艺术家一定时期的全部作品,以便控制其画价在市场上的升降。

  一位职业的投机客,在囤积了某位艺术家的大批作品后,一定要通过画廊和拍卖行将艺术品进行短期循环式的“爆炒”,即把画家作品分批进行连环出售和上拍,卖出再买回,在周期内以梯阶式调价来制造不断涨价的“现象”,待到整个市场跟上步伐翻番后,开始以低于“爆炒”后的市场价格,分批分别地出清存画。很多投机客再一次清仓之后就会悄然放弃该画家作品,任其画价在市面上自生自灭,但是个别大鳄级别的投机客会斥巨资咬住某位艺术家,大玩“双手互博”的庄家游戏,这种被投机盯住的艺术家,在一年之内有甚者身价可翻5到10倍。

  一位职业的投机客,首先要具备资金与人脉的优势,其次还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演员一般的交谊演技、城墙一般坚固的面皮,少数顶尖投机客更是要具备相当水准的艺术鉴赏造诣和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艺术家分门别类,甚至分地域分题材分时段地操作价格游戏,人为地规避或者转嫁风险,谋取最大程度地资金回报。

  一位职业的投机客,要时刻深知地是,最大的利润回报,同样来自于其他投机客。因为在疯狂炒作之后的价格往往是让职业藏家望而却步的,所以只有在“博傻”理论的基础上,等待和吃掉抱着投机心态追高与跟风的新涌入市场的投机客们,如同庄家与散户一般博弈心理游戏。

  客观地说,没有投机客的市场不是活跃的市场,但是如若投机客喧嚣满营,这个市场就和艺术本身没什么瓜葛了,如果某天艺术品和倒买倒卖的商品,转来转去的货币符号没有了区别,那么我们将面对怎样一种精神丧失的局面?如果某些人嗤鼻此种说法的危言耸听,那么我们现实地说,在这个中国艺术市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当口,一场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高潮谢幕曲已然正在上演,一旦在不久的将来市场重演2008年式的滑退,作为投机客金字塔最末端的接盘者,“博傻”理论食物链的底层,在投机不成、傻等无人、价位缩水,最终纷纷忍痛抽离的局面来临之时,哪一个更骇人听闻些呢?

  毕竟,目前活跃在中国艺术市场内的相当一部分投机客们最不愿面对的是,市场内没有其他投机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