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购物攻略2017:与柏林墙齐名的中英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9:25:50
中英街 与柏林墙齐名的人为屏障



何煌友拍摄的1985年的中英街。
这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街,长不过429米,最宽的地方6.3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5米;街道两侧店铺林立,但购物的人并不多,甚至显得有点空旷冷清。
但这又是一条身份特殊的小街,中国任何一条街道都无法与之比肩。它曾经和柏林墙、朝鲜“三八线”并称世界三大“人为屏障”。
它就是中英街。
立于街上的界碑刻着“光绪二十四中英地界”的字样,它见证了中华民族骨肉离散的伤。珍贵的历史照片再现了一个世纪前中英勘界的场景——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虎视鹰临、蚕食鲸吞,英国人趁火打劫,强租新界。沙头角小镇被一分为二,原本毫不起眼的“露树径”(有人误作“鸬鹚径”)也摇身一变成为中英街,被推上了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尽管鸡犬之声相闻,居民也可以相互往来,但自此两边的际遇,有了完全不同的走向。
中英街最大的特色就是“一街两志”,历史照片保留了各个时期华界和英界守卫或对话或对峙的宝贵镜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边防禁区。上世纪60年代,这里甚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军事摩擦——沙头角事件,以至于英国人惊呼“中国老虎真吃人”。
军事冲突的胜利可以激发爱国热情,但并不能填饱饥肠辘辘的肚皮。“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相信中英街居民对这句话的理解比谁都更有切肤之感。20世纪70年代末,沙头角居民人均年收入仅有100元人民币,而街另一侧的香港居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7万港元。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侧的人想方设法往另一侧跑,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而当地政府、民兵和部队的中心工作就是制止外逃,“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批斗拘留都阻挡不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80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中英街和其所在的沙头角则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当时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的居民到深圳关内,要办边防通行证;而到沙头角,还要办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重重关卡并没有限制人们到中英街的热情,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免税商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成了国人心目中的“购物天堂”,以至于有“不去中英街,枉到深圳”的说法。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飘零,1997年,被强行掠走的“东方之珠”终于回归母亲怀抱。午夜时分的中英街上,香港警察忙碌地换着徽章,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中英街作为“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至今仍被时常提起,但其商业地位已大不如前。而当人们重新把目光投向中英街时,少了以往惊羡的语气,更多的是一种追忆缅怀,甚至是为其前景的忧心。而中英街对这些一无所知,它如同一个人一样,必然地,自绚丽归于平淡。唯有那棵古榕,仍然根扎在这头,树荫覆盖着那头。(金强)

1899年3月,在沙头角勘界的中英官员和围观群众。

1899年,沙头角华界守卫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英街,日军在4号界碑处设岗

1946年,中英边防巡警在中英街巡查

1972年,中英街曾是边防禁区。

2008年,中英街上的武警官兵们。 丁玎 摄

2010年,两个香港学生在中英街满街的国旗下走过。丁玎 摄
( 南方日报2011-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