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台动画2008:年终盘点:2011诗眼看台湾 “点睛”九大热点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2:41:05


2011年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台湾发生的新闻事件,繁复纷呈。小编从中梳理出值得一提的九件事,这些热点事件浓缩在诗词之中,以“点睛”之句获得生动形象的诠释。
1、诗眼:“潮平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
——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开放
2008年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游首发团成行。继团体旅游之后,2011年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大陆居民的台湾之旅因此得以更加随性随意。
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给台湾带来的经济效益惠及面更广。而对于大陆游客来说,赴台个人游则满足了他们心中的台湾宝岛情意结。因此,可说是双赢多得。
“如今,大陆人又来了”,大陆知名作家许知远在文章中写道:“我到基隆时,台湾也刚刚对大陆开放自由行,大陆游客的新闻充斥在台湾的媒体的每一个角落。”从中可看出陆客赴台个人游的受关注与火爆。
陆客赴台个人游的启动开放,正应了明朝无名氏的诗:“潮平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近三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不断推进。两岸两会建立制度性协商,七次两会领导人商谈,签订了16项协议,涉及两岸交流的诸多实质方面;大陆省级高官一波波访台;两岸经济领域合作日益紧密……一改以往的低迷与动荡,两岸关系近几年态势良好。可以说,陆客赴台个人游之所以得以实现,正是基于这种“潮平两岸风帆稳”的台海大环境而使然。
也因与此,置身于此种大环境中,赴台个人游的大陆游客也才能“稳坐舟中且慢摇”。这种从容之态,一方面来自于对两岸关系的乐观与憧憬,一方面因于个人游比团体游可更随性自由,另一方面也因于陆客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始终抱有极大的情意,主观上愿意去慢慢“咀嚼”体味。
2011年11月30日,“海峡号”高速客滚船驶离福建平潭澳前高速客滚码头,福建平潭至台湾台中的海上快捷航线正式开通。两岸间的直航航班也不断增加。如果这种潮平两岸近的局面能够得以保持,今后,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将会更加便捷。人们期待的是,得益于台海稳定大环境,得益于往来条件更便利,将会有更多的大陆居民通过赴台个人游的方式,去台湾惬意游玩,尽兴而归。


2、诗眼:“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两岸富春山居图在台合璧展出
2011年6月1日,深受两岸瞩目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聚首。一卷曾经充满悲情的绘画 ,在此成就一段文化佳话。在本次合璧大典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与后段“无用师卷”实现360年来的首次合璧。
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在距今360多年前被烧成两卷,前段《剩山图》上世纪50年代后存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无用师卷》1948年底运到台湾后一直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从此分隔两岸60余年。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是大陆最早致力推动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的当事人。他曾说:“《富春山居图》(分割)的命运,也是两岸同胞骨肉分离历史的折射。”
上世纪90年代,杨建新在浙江省台办工作时曾想用《富春山居图》合展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由于陈水扁主政时期,两岸关系比较紧张,两画双向展出机会渺茫,两岸不少有志之士意图促成合璧,最终也未能成功。
2008年,两岸关系由对抗转向和解,杨建新觉得时机成熟了些。2010年3月,温家宝在全国“两会”上以《富春山居图》暗喻两岸分合,“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他提出希望这幅传世之作能够合璧,引发两岸的广泛关注。两岸有关方面经过2010年大半年的沟通,终于达成了在台合璧展出的共识。 《富春山居图》的合璧过程之曲折、结局之圆满,成为两岸关系发展演变历史的生动写照。鲁迅有著名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富春合璧”恰恰证明海峡两岸已跨越过去那种兄弟互斗的格局,跨入和平、交融的新阶段。
倘若,《富春山居图》能够到大陆合展,特别是在黄公望祖居地、《富川山居图》诞生地,举办一次合展,从而圆满完成《富春山居图》的双向互动合璧交流,那将续写中华文化史上的佳话美谈,也将对“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做出新的完美诠释。


3、诗眼:“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陈水扁二次金改弊案审判
2011年,陈水扁一家的日子仍然不好过,扁家最大的新闻就是二次金改(台湾岛内二次金融改革)案的逆转。早前,扁家四大弊案曝光后,台湾检方特侦组发现“二次金改”期间,陈水扁夫妇向金融公司老板索取6亿(新台币,下同)巨款。一些内幕浮上水面,他们的“机关算尽”也尽显无疑。其中被坊间热议的就是吴淑珍一个手势换来2亿。
当台湾前“第一家庭”弊案被逐一曝光后,台湾民众也开始见识陈水扁夫妇的各种“聪明”。纷繁复杂的海外户头让人眼花缭乱,香港、瑞士、荷兰、美国……,夫妇俩利用多个人头户收取企业汇款,再通过买房、设立公司等洗钱。
东窗事发后,一场充满权谋的扁家大戏拉开帷幕。早前,陈水扁将所有罪名都推在吴淑珍身上,心中盘算,即使吴被判刑,因为身体瘫痪,司法机关也奈何不了她。为逃避上庭,陈水扁两次绝食。台检方一直想追回扁家的“海角7亿”,后来,吴淑珍终于同意签字,想用赃款换取陈水扁自由。而陈水扁律师团也紧急递状,以扁家海外无资产、已无逃亡之虞等理由,希望法院调查后立即释放陈水扁。
2011年7月14日,台湾高等法院开庭审理二次金改案,检方称,公务员只要越权行使,滥用实质影响力收贿,就是违法。陈水扁却反驳,台湾地区领导人与一般公务员性质不同,领导人权限不能与公务员的权限做相同认定。他指,领导人职权不包括金融改革及金融并购。
不论陈水扁夫妻如何“机关算尽”,最后结果都是“反误了卿卿性命。”2011年10月13日,台湾高等法院就“二次金改”案及洗钱案,做出二审宣判:陈水扁从一审无罪被改以贪污罪判刑18年,其妻吴淑珍被判刑11年。
这样的戏剧性结果,其实还可以套用曹雪芹《聪明累》中的另几句词,仍然很贴切。那就是:“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4、诗眼:“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台独”人物“弱化”
9、10月间,李登辉在例行身体检查时,查出恶性大肠腺癌,随后于11月1日进行手术。住院17天的
李登辉走出医院时,气色略显苍白,走路还需他人搀扶。李的幕僚透露,李年岁大了,体力已大不如前,特别是腰颈椎疼痛,也有高血压、糖尿病与心脏病、白内障、肺结核等病史。
11月17日,79岁的“台独联盟”主席黄昭堂进行眼睛手术时,突然心脏停止,经急救宣告不治而亡。黄昭堂早年留学日本时曾鼓动宣扬“台独”,回台后同样不遗余力,和李登辉、陈水扁关系密切。台媒形容说,其突然去世,绿营内部相当震撼。
而在狱中的陈水扁尽管发文纪念黄昭堂,却自身难保,终究不能改变什么。今年以来,除了二次金改弊案改判有罪之外,如今关于他的新闻并没有引起外界太大的关注。
有媒体说,大老的怆然与凋零,映照出铁杆“台独”唏嘘的黄昏。台湾还活跃在台面上的几名“独派”大老,多数已经80多岁。几十年走过,他们的主张无法被台湾主流民意接纳。“台独”意识形态近年出现撞墙现象,除了受陈水扁“假独真贪”的影响,更与它在现实上窒碍难行相关。
铁杆“台独”凋零之后,继之而起的中生代“本土”人士,思维比“独派”大老趋于现实,从未听闻有人想为“台独”流血、抛家弃子之类的论调。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其作品《菩萨蛮》里感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的一种大势之叹,可谓再形象不过。一方面,可以说,铁杆“台独”大老的生命凋零是历史的必然。除了核心成员的老化衰微,“台独”论述的乏力与无力扩张也愈发明显。另一方面,反过来说,求两岸和平稳定,已是难以违逆的台湾主流民意与民心所向。近三年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即是佐证。
  5、诗眼:“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台湾名人逃兵役
台湾知名作家李敖之子李戡2010年选择到北京大学求学,但依照台湾地区“兵役法”,他一旦再回到台湾可能就得去服兵役。李戡语带无奈地说:“我来北大读书,下场就像个台湾通缉要犯。”
2011年5月,李敖召开记者会,呼吁尽速通过“兵役施行法”修正案。对于儿子希望回台却回不去,李敖表示,自己去对岸演讲时,李戡就跑到广东和福建来跟他见面,“真的是很凄惨的父子会,好可怜。”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倒是贴合了台湾一些民众对于兵役制度的无奈。
2011年6月,台湾立法机构三读修正通过“兵役法施行法”第48条条文,明定“役男”(需服兵役的男性青年)赴大陆就读当局教育部门认证的41所大学,可在法定年限内完成大学至博士学位,再回台湾服兵役。
不过条文也规定,就学最高年龄,大学以下学历者至24岁,研究所硕士班至27岁,博士班至30岁。如果台生赴大陆就读,无法在就学年限内自就读大学系所毕业,那么还是得先回台湾服兵役。 此外,台湾男明星逃避兵役也成为2011年延烧的话题。男艺人明道因大学念了11年,换5所学校,被质疑为逃避兵役,使得台湾相关部门订下“艺人条款”,台湾行政主管机构在2011年11月4日核定通过“免役延役缓征缓召实施办法”,将过去给予在校学生延役到33岁的年限,修改为将就读大专以下进修学校的年限界定为28岁,并清查演艺圈明年满28岁的男艺人。台媒称,台湾男明星中至少有明道、黄志玮、郑元畅、阮经天、贺军翔、唐禹哲等10人被质疑逃避兵役。
不知这些演艺事业正当红的小生,是否会羡慕起女艺人的“幸福”?而他们的父母是否会感慨起“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6、诗眼:“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根本。”  ——国民党老兵骨灰回大陆
徜徉在台湾夜市小吃街的大陆游客会留意到,那些熟悉的山东卤鸭头、上海生煎包、故乡卤肉饭、四川牛肉面,是那么具有家乡的味道。这是60多年前跟随蒋介石赴台的国民党老兵们带来的家乡味道,思乡之情让这些饕餮美食落户宝岛。
台湾诗人丘逢甲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根本。”思乡,是台湾眷村(国民党老兵及其眷属聚居村落)居民永恒的情愫。海峡对岸有他们的骨肉亲人,有他们年轻时血气方刚的印记,还有他们熟悉的家乡口音……。
自1987年台湾方面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以来,数以万计的老兵们纷纷踏上或正在踏上返乡的征程,“有家归不得,无处问死生”不再是他们的无奈,老兵们也用不着再发出昔日隔海望大陆、生死两茫茫的那种沉重感慨。
几十年来,两岸间演绎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团圆情景。随着近年来两岸间各方面交流的逐步深入拓展,两岸同胞往来更多,走得更近。
2011年,国民党老兵归乡大陆的故事在继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4月2日,台北飞来的航班降落南京,在其他乘客都下飞机后,阔别家乡62年的国民党老兵欧阳秋始终呆在机舱里不肯出来。在南京边检站检查员近半个小时的劝说下,老人这才坐上轮椅,下飞机与亲人相见。
生者如此,逝者也如是。12月10日,国民党老兵杜俊卿的儿子捧着亡父骨灰从台湾搭机回到江西南昌,这是时隔62年后这名老兵“重回”大陆故土。现场,杜俊卿的儿女等众多亲人举着用毛笔写的“迎接老爸魂归故里”几个大字。他们计划把父亲遗骨和母亲合葬在一起,让两位分别62年的老人家“团聚”。 坐轮椅也要回来,离世也要“回来”。其中显示的不正是“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根本”的信念。
  7、诗眼:“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台湾青年婚恋遇迷局
现如今,台湾岛内离婚率上升、“小三”话题热议、“剩女西游”等等,皆为一个“情”字所困。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唐代诗人卢仝《有所思》中的诗句,如果把“美人”延伸解读为“美好的婚恋对象”,其情境一定程度能够形象地诠释台湾岛内婚恋状况中的无奈与窘境。
相较于大陆年轻人的“裸婚”,有台湾年轻人直言“不敢轻易结婚”,坦言经济上、责任上难以承受“结婚”之重。而谈及大陆年轻人选择“裸婚”,多数台湾年轻人宁愿不结婚,或许不看好“裸婚”原因中,也隐去了自己对于婚姻的勇气,在经济压力之外也少了一份对于感情的执着。 面对台湾一般年轻人“婚不起”的窘境,台湾女星、名媛的婚恋观可谓是“另辟蹊径”,徐熙媛(大s)与汪小菲的闪电恋情引发两岸热议,名人效应之外的噱头却是台湾岛内婚姻观的新发展。对于大陆男性的优点,来自台湾岛内高知女性评价最多的是“脾气好,还很有钱。不会那么大男人主义”……台湾“剩女西游”看重了大陆男性的经济能力、性格等等,抛开感情,在大陆的发展潜力和生活、工作条件等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除了婚前的“婚不起”、“剩女西游”等种种窘境,台湾已婚族也面临着婚后的难题。“小三”题材电视剧《犀利人妻》的热播反映了岛内女性所面临的婚姻保卫战,“小三”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躲躲闪闪,而是高调“争夫”,2010年初有台湾岛内团体发布调查显示,仅台北一座城市,参与的受访者中承认本身曾有外遇的有3.3%,配偶曾有外遇的有5.8%,合计预估有100万人。如此之高的外遇比例,又或是岛内婚恋问题遭遇的另一类尴尬。
不过,纵观台湾社会的“围城”内外:“围城”之外,虽然面对种种无奈和窘境,但年轻人依然有着对婚姻的渴望,而“围城”之内,面对“小三”们挑战社会道德标准,相信多数人仍然还会坚守婚姻的承诺。
 8、诗眼:“天教命薄,青楼占得声名恶。”  ——台湾性专区引发争议
今年,台湾地区通过修正“社会秩序维护法”部分条文,授权“地方”行政部门规划性交易专区,专区内从事性交易者不罚,专区外从事性交易,娼嫖都处新台币3万元以下罚款。
因应修法,台湾内务部门曾做民调显示,主张全面开放性交易工作的有7.6%,主张全面禁止性交易的有14.5%,主张“有条件开放”的占76.5%。从数据来看,性专区“有条件”设立在台湾社会中尚有需求,同时,这也是为何性交易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所在。
然而法令一出,便引发诸多争议。恰如宋代词人晏几道说过:“天教命薄,青楼占得声名恶。”从台当局角度看,在修法中明令各地设性专区,然而各地互推责任,性交易专区难划,甚至干脆不设;从性工作者来说,新法上路后,性交易者多保持观望态度,顿时令生意锐减,生计成问题;从民众角度看,设立性专区冲击固有传统思想,感官有伤风化,对性专区多存抵触心理。 对此,台湾内务部门主管江宜桦曾表示,过去采取全面查缉与取缔,但性交易从未根绝,虽规定地方“得”设,但并非代表地方一定要设立专区,需依各地情况,基本上尊重地方自治权责,“要摸索在困境中找出一条路来”。
  9、诗眼:“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屣。”  ——美国连出“弃台论”声音
数十年来,美国与台湾地区之间的关系,让台湾地区如同坐过山车,也许台湾早已习惯了这种一沉一浮的状态。
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长期以来,美国为自身利益把台湾岛视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意图实现“以台制华”。而纵观历史,也有人说美国“出卖台湾”好几次。数年来的交往中,有着复杂多变的成分,有着利益多元的交织。
今年以来,美国国内传出了几番“弃台论”的声音。首先是在3月,美国《外交事务》期刊中,乔治?华盛顿大学格拉瑟教授发文呼吁美国应重估“协防台湾”的承诺,放弃台湾防务可能是让美国与大陆维持和平,避免恶性武力竞争的办法。
11月,美国主流媒体又出现“放弃台湾”的言论,学者保罗坎恩在《纽约时报》发表《拯救我们的经济,抛弃台湾》一文,呼吁奥巴马和中国展开协商,以美国停止对台军售与援助、提前终止“协防台湾”至2015年的公报,换取“一笔勾销”目前所持美国公债,如此一来,才能挽救美国经济,甚至确保奥巴马的连任之路。
有海外华媒形容,这个建议很传神地传达了美国国家利益至上的论调。此议与其说可以解决债务并向北京示好,不如说美国有人看到两岸未来不可逆的发展大势,得趁早对台湾提出要求,或在仍居优势的时刻更可予取予求。
“弃台论”一出,引发关注和争论。台湾岛内有一部分舆论表示了不满,似有“弃我翻然如脱屣”之感。而另一部分舆论则不以为意,认为美国国内“弃台”言论还不是主流,也不是美国官方的立场,美国真的会放弃台湾吗?有大陆学者认为,今年出现的所谓美国弃台言论,并不是美国的主流意见,但这个势力会会慢慢扩大。也有媒体分析说,《纽约时报》愿意刊出表达“弃台”言论的文章,即意味了美国媒体至少有一部分人愿意认真看待此事成真。以《纽约时报》在美国言论界的地位和影响,
“出卖台湾”的论述看来还会持续发酵。最终结果如何,只有留待时间去检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