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车库女主胸:以卖场思维搞定卖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01:31
以卖场思维搞定卖场 零售商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操作模式:如果发现客流不足,立刻找供应商压它上DM;如果下午3点钟发现营业额指标未达40%,马上找临时调价促销品,把冲销售的商品摆到门口,根本不理睬厂商种种眼花缭乱的消费者营销和路演。
消费者营销让位于购买者营销
中国营销渠道管理的30年,基本上都是以厂商为主导的销售推动式管理。由于零售渠道弱小且分散,很多厂商干脆把零售卖场、终端渠道这一层看成是透明的,所以在厂商市场部制定促销政策的时候,销售人员的任务就是执行力,把市场部针对消费者营销的方案在零售商卖场执行下去。
虽然厂商的高管和市场部心里还不愿承认,但现代连锁零售商事实上已经从“透明的、听话执行的”一方,变成了立在厂家品牌营销与消费者之间的一座大山,挡住了消费者的视线,也挡住了厂家的视线。
更麻烦的是,它们不再是“被动的、听话的”一方,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以POS数据分析、以购买行为为核心的购买者营销。零售商一个个揭竿而起,“我的地盘我做主”,驱赶厂商的消费者营销活动,强力要求厂商做他们的购买者营销活动。
从本质上来说,厂商的市场营销所诉求的是“顾客心理”,想吃、想用的时候首先想到该厂家的品牌,至于到哪里去买并不是很重要,所以针对的是消费者;
而零售商作为一个独立的渠道成员,零售营销所诉求的是“顾客行为”,想买的时候首先想到我的店里,具体买哪个品牌并不太重要,所以针对的是购买者。
在现代零售渠道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厂商主导的“心智促销模式”正在快速让位于零售商主导的“行为促销模式”;厂商“消费者导向的促销”,正在遭遇零售商“购买者导向的促销”的侵蚀而不得不让位。
具体的表现就是:市场部作为促销的策源地和决策层,不甘心或不愿意放下身份去适应从“消费者营销”到“购买者营销”的历史变革,虽然国内外的研究数据表明至少2∕3的顾客的购买决定是在卖场做出的。
作为一线的业务人员,KA经理于是成了“两面夹击的老鼠”:
一方面,零售商正在加速收回零售渠道促销主导权,“我的地盘我做主”,而市场部和高管则受历史经验束缚,还是更愿意把零售渠道看成是透明的、被动的,于是高层严令KA经理必须迅速地、无条件地、高效地执行市场部的渠道促销方案,否则就是执行力有问题;
另一方面,零售商的采购∕课长们,在零售商“购买者营销模式”的压力下,根本不愿意理睬厂商种种眼花缭乱的消费者营销和路演,天天伸手向我们的KA经理要惊爆、要特价、要费用、要这要那……
显然,如果我们想要在现代零售渠道有所作为,首先必须了解零售商的“购买者营销”到底是什么东西,然后再来考虑如何应对。
零售营销解读:“×”与“+”
大家都知道,卖场营业额的增长来源于其公式分解:营业额=来客数×客单价,但是在促销的具体操作中,零售从业人员考虑更多的是“+”:营业额=目的性购买+冲动性购买。
其中,目的性购买是指进入卖场前就已经想好要买的商品或品牌,约占1∕3;冲动性购买则指进入卖场以后才想起来或决定要买的商品或品牌,约占顾客总消费额的2∕3左右。
但是,零售业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中低层从业人员的素质基本偏低,如何让更多的执行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购买者营销呢?
零售商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操作模式,将购买者营销模式固化在电脑系统中,这样经过简单重复的“问题——业绩”促销反馈训练,直到基层员工形成条件反射:如果发现客流不足,立刻找供应商压它上DM;如果下午3点钟发现营业额指标未达40%,马上找临时调价促销品,把冲销售的商品摆到门口……
于是,零售业的购买者营销,固化成了采购∕课长的典型作业方式:
一是解决来客数的促销。这靠目的性购买,手段:店外DM;
二是解决客单价的促销。这靠冲动性购买,手段:TG∕堆头∕排促∕卖场活性;
三是解决毛利率的促销。这也靠冲动性购买,手段:关联、交叉促销。
用卖场思维“翻译”市场部的促销方案
市场部是把消费者视为一个最终使用者来设计方案的;而销售部人员在设计KA渠道客户化促销时,则需把消费者看成是实际购买者,引导购买者从货架上取下我们的产品并买回家。
那么,具体由谁来做呢?一个是通过设立渠道客户营销部来系统地完成,另一个方法是由KA经理自己来完成。
例如,厂商市场部有很多关于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方面的资料和数据,市场部做的消费者营销活动也大多基于此数据进行分析,但是零售商根本听不懂、也不关心所谓的“市场渗透率”、“花费量指数”、“忠诚度”的指标。
所以,销售人员需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翻译成零售商的采购∕课长们当前最关心的问题点——“来客数”、“客单价”、“来店频率”、“目的性购买”、“冲动性购买”等,从而打动他们的需求点,为顺利完成促销设计和卖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