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杀机怎么才能观看:脊椎病因治疗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3:58:30
脊椎病因治疗学
1.概述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椎,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指颈,胸,腰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的对神经根,椎动(静)脉,脊椎或/和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而引起临床多种综合症。且常由此发展而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所知配的脏器出现病症。它不包括脊椎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类风湿或嗜伊红细胞肉芽肿等疾病。
脊椎病因学的提出,是作者等1959年以来,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治的基础上,逐步发现胸,腰椎综合症。为此进行了尸体解剖学研究,动物试验研究,正常人体100例颈椎X线照片研究并于颈椎病人的X线照片对比分析。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的脊椎损伤作普查,以及临床三千余例病人的诊治验证。通过以上实践,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从生理,病理学上进行分析,提出脊椎病因的基本理论。
脊椎病因学的提出也与学习和运用中国医学中多种外治法收到启发有关,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巡行与脊背部位。历代医学家认为督脉为阳脉之纲,足太阳膀胱经中均有五脏六腑的腧穴注于背部,因此许多治疗内脏疾病的民间疗法,都常规性的在背部治疗。例如梅花针疗法,刮痧疗法,挑治疗法,竹管疗法,尤其是推拿疗法中的捏脊疗法,能治疗多种内脏疾病。作者等在临床治疗颈、胸、腰椎疾病中,约三分之一的病人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相应的内脏疾病,当颈椎病治疗好转后,这些相应内脏疾病亦好转或痊愈。从而启发我们进行了此项专题研究,并从解剖学和动物试验中获得了明确的概念,为目前临床不少疑难病症如过去诊断为某脏器官能症,或原因不明的植物神经紊乱症等,开启了一条新的诊治途径。
1983年美国Parker手治疗法研究会在广州作学术交流时,亦曾报告类似观点,该会所散发的脊椎错位引起的症状表中,亦说明脊椎错位后引起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椎损害出现相应内脏症状。Ruth Jackson在颈椎综合徵一书中亦有颈椎病可引起头部、眼、耳喉、胸部及心脏等器官症状的报道。苏联谢尔巴克氏及其学派对节段反射理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颈交感神经区域电疗调节大脑及器官营养过程的功能。现代医学生理解剖学为脊椎病因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根据有关治疗证明,目前世界医学界在通过治疗脊椎而达到治内脏器官的病症已达到七十余种。中国今年来亦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此类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通过治疗颈,胸椎错位治疗颈性高血压、类冠心病等,但尚未见到此理论的专著和较系统地阐述此理论的详细论文,为此,我们编著此书。为了能促进本理论更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在神经电生理学上加深探讨,将预期得到更完整的理论。
我们在三十余年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发现许多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偏头痛,风湿痛或良性关节痛,原因不明的胸闷、心悸、失眠、多梦、颈性眩晕,以及顽固呃逆均与颈椎综合徵有关。胸椎综合徵的范畴更为广泛。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在胸椎侧角,其节前纤维通过椎间孔,故胸椎综合徵随损伤的节段不同,对相应交感神经损伤而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具有不同的性质,引起内脏病症完全符合交感神经所支配的脏器。例如T2~5错位,可引起频发性早搏(室性,房性及多元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常见于T5~9有错位。腰椎综合徵除能引起众所周之的腰腿痛外,还可导致肠痉挛、肠麻痹、习惯性便秘、肠功能紊乱,排尿障碍及痛经等。
在脊椎病因学的理论知道下,我们开展了治脊疗法,对三十多种不同疾病取得满意的疗效。治脊疗法是以针对脊椎错位施行正骨推拿复位(有些病例尚需在QY-4型牵引椅下进行牵引下复位),采用水针,理疗以及治疗患椎周围的软组织劳损和无菌性炎症,加强颈、腰背肌锻炼,促使脊椎恢复其稳定性,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内脏病症得到满意的疗效。当然也有些采用上述非手术疗法无效之病例,则采用手术疗法。
我们认为脊椎病因学说,给现代医学提供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重要病因之一。对认识老年性疾病的多系统病变除目前国内外的发病学说外,应重视这些疾病有些与脊椎退变并发这一客观事实的重要意义。
脊椎病因学说的逐步完善,将能提高对老年性脊椎退变所引起的疾病的诊治与预防工作。实践证明骨质增生只是少数病人的病因,而绝大部分病人属于脊椎关节功能紊乱(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和关节滑膜嵌顿等),只要能纠正关节错位和治愈椎旁软组织劳损,加强伸脊肌的锻炼和适当的应用自身牵引,是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脊椎病因学说已由以往的颈,肩,腰腿痛的范畴发展为一项新的病因学说,并促进使其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进展。目前本学说还存在一些尚需深入研究的机理,有待今后继续研究探讨。(魏征)
2,应用解剖及生理基础
2.1脊柱的生理力学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由脊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椎旁各关节,韧带及肌肉紧密连接而成,内容脊髓。成人整个脊柱从正面观为一直线,从侧面观分为四个弯曲,经部向前凸,胸部向后凸,腰部向前凸,骶部向后凸。这些弯曲是适应人体直立行走的姿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初生儿脊椎是向后凸成弧形的,随着可以抬头及起坐,颈部前凸即逐渐出现,胸部后凸也显得明显,等到学会行走后,颈部和要不向前的弯曲才显著发展型成。
脊柱的功能为:支持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椎和神经根;参与行程胸腔、腹腔即骨盆腔;支持和附着四肢与躯干联系的肌肉和筋膜。
脊柱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即左右旋转的运动功能,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的髓核成为杠杆作用的支点。由于生理弯曲存在,胸椎椎间盘髓核在中央,而颈及腰椎髓核偏后。其髓核前方的纤维环比后侧强而厚,前纵韧带亦较后纵韧带强而有力,当仰头,伸腰时,椎间盘后方受挤压,髓核向前移动,反之,低头、弯腰时,髓核向后推挤。如用力过度,后纵韧带核后方纤维环易发生损伤破裂而使髓核发生突出,尤其在椎间盘已有退变的基础上更易发生椎间盘突出。由于脊椎各段的后关节面排列方向不同,其旋转轴心亦各异。后关节面颈椎近似水平面,胸椎呈冠状面,而腰椎呈矢状面。同时由于各段椎间盘中髓核位置不同,在脊柱运动时颈部和腰部旋转的轴心位于椎管后部与椎板联合处,胸部的旋转轴心在椎间盘中心。
整条脊柱中以颈、腰段活动度较大,故较易受伤,胸椎因有肋骨、胸廓的支持,受伤的机会相对较少,但人们用双臂劳动,肩胛区软组织损伤则相对较多。当老年颈、胸椎椎间盘退变而引起椎间失稳时,肩胛区软组织慢性劳损即加剧,下颈、上胸段脊椎失稳而易发生脊椎错位,继而引起内脏功能障碍。颈椎处于负担较大重量的头颅与活动较少的胸椎之间,活动度大又要支持头部平衡,故易劳损,尤以下位颈椎为多见。腰椎亦处于较稳固的胸廓与骨盆之间,为人体的中点,在运动中受剪性应力最大,并在脊柱形似宝塔的形状中处于基底部位,承受重力最大,故亦易受劳损。其发病率亦以下腰椎为多见,因腰椎作伸屈运动时,其运动范围约75%发生于第5间隙;20%发生于第4 间隙;只有5%发生于1~3间隙。由此可见各段脊椎在传递重力及旋转运动中,由于各段后关节方向不同,当用力过度或用力不当,较易损伤脊柱各段交界处。临床常见的枕环关节错位引起头晕头痛,颈胸交界处错位引起颈肩综合徵,胸腰交界处错位出现肠功能紊乱。
2.2脊椎骨与椎间盘
正常人脊柱有32~34个脊椎骨: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和尾椎3~5个。有椎间盘23个和关节134个。脊柱的侧面观呈“S”形,正面观呈一直线。
一,脊椎骨
(一)脊椎骨的共有形态:
1,椎体在前,除环椎无椎体外,其余各椎均有椎体。
2,椎弓在后,椎弓呈半圆形,与其椎体连接部称椎弓根,其上下缘有切迹,两侧壁称椎板。
3,椎孔是由椎体与椎弓相连而成一孔。各椎体连接构成椎管,为脊髓所在处
4,椎间孔由椎弓根上缘与上一椎弓根下缘的切迹构成,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并有血管在此通过。胸腰椎部还有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通过。
5,关节突。在左、右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向上和向下突出成为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由下一椎的上关节突与上一椎的下关节突构成后关节(亦称关节突关节),行程椎间孔的后壁。
6,横突。由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向左右突出,左右各一个。
7,棘突。由两侧椎板会合后向后方突起
(二)颈椎的特点
正常人体有7个颈椎,6个椎间盘,35个大小关节。枕环椎间和环枢椎间无椎间盘。6个椎间盘包括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的椎间盘。
椎体较小,横径长,纵径短,约差1/2。前缘矮些,后缘高些。颈轴前弯弧度由椎间盘构成。椎体上面凹两侧偏后有钩突。椎体下面略凹,两侧偏后有斜坡。下一椎的钩突与上一椎体斜坡之间构成钩椎关节,此为滑膜关节(又称为椎体侧方关节,椎体半关节,神经弓椎体关节,弓体关节及Luschka关节)。其作用可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上面前缘呈斜坡状,下面前缘呈嵴状突起,约为椎体厚度的1/3,故椎体前方椎间隙小,前路手术时,切勿过多切除椎间下方的椎体骨。
椎弓较短,故椎孔前后径小。当椎体发生前后滑脱移位,黄韧带和后纵韧带钙化肥厚,或发生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和脊髓易受挤压损伤。
椎间孔为椭圆形的骨性管道,纵径长,横径短,神经根通过其中只占其1/2 ~2/3左右。当椎间盘变窄时,椎间孔纵径缩短成为圆形;钩椎关节和后关节发生错位时,椎间孔横径变成多边形或肾形且狭窄,变窄1/3~1/2即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颈椎病症状。枕环即环枢椎间无椎间盘,亦无椎间孔保护第1、2颈神经,故神经较容易受损伤。
横突较小,有横突孔,椎动脉及经脉从中通过。横突上面呈沟状,脊神经根从中通过。
关节突较低,呈块状。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上,偏后方。下关节突处的关节面朝下,偏前方神经根从关节突前方通过。颈椎后关节呈水平面,正常时使经部活动较灵活;颈椎失稳使,则甚发生错位。
棘突较短且末端多分叉。第七颈椎棘突不分叉或分叉不明显,但最长,可作为体表标志之一。
环椎(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有前弓、后弓和左右侧块组成。前弓短,内面有关节面,于枢椎齿状突形成关节,齿状突有横韧带固定于关节内。前弓前方正中有关节,使两侧颈长肌附着点。后弓上面两侧近侧块处有椎动脉沟;侧块上面有椭圆形的凹形关节面,于枕骨髁突行程枕环关节。下面两侧各有平坦的关节面,朝下前内方,于枢椎上关节突形成关节。侧块两侧有横突,较长大,为环椎旋转的指点。
枢椎椎体是颈椎中最厚者,成为环椎环绕运动的支点,上方有齿突,与环椎构成环齿关节。上关节面在椎体与椎弓根连接处。朝上、稍后方,与环椎下关节面形成环枢关节。棘突宽大且分叉,横突较小且朝下。第2颈神经从关节突后方通过。
颈椎的活动:前屈以下段为主,后伸以中段为主,左右侧屈时全部颈椎均参加活动。颈椎共有35各关节,颈椎后关节呈水平面,故正常时比胸椎腰椎更为灵活。枕环关节以伸屈为主,环枢关节以旋转为主。
(三)胸椎的特点:
正常人有12个胸椎及12个椎间盘,全胸段脊椎排列呈胸脊柱的后凸背弓。椎体比惊魂最高达,椎体上面和下面均平坦,而后侧略厚。
胸椎后外方近椎弓根处有与肋骨小头相关节的关节凹。第1、10至12胸椎只有上关节凹,第2~9胸椎因肋骨小头上移而与相邻的上下椎体相关节,故此八个胸椎各有上下两个肋凹,与肋骨构成肋小头关节。
胸椎横突比颈椎横突粗大,末端呈小球形膨大,侧方有小关节面与肋骨结节构成肋横突关节。
胸椎后关节面平坦,上关节面向后外,下关节面向前内,故关节呈冠状面,这种关节结构使胸椎运动以侧屈和旋转为主。
脊髓的颈膨大达第二胸椎,腰膨大向上达第十胸椎,故1、2和10~12胸椎椎孔较大,呈三角形,其余椎孔较小,呈心形。
胸椎棘突较长而细,呈三棱柱形,末端有较粗糙的结节,向后下方互相重叠如瓦盖状,故胸椎棘突与椎体的定位约相差一节。
(四)腰椎的特点:
腰椎负重最大,故椎体比胸椎更粗大,呈肾形,上下面扁平。
腰椎椎弓很发达,棘突呈板状,呈水平方向后伸,故腰椎与棘突体表位置一致。
腰椎上关节突由椎弓根发出,关节面向内弧形;下关节突由椎体发出,面向外,故腰椎后关节呈矢状面,但从上而下又逐渐为冠装面(腰骶关节面)。
(五)脊椎的变异:
人体脊椎的变异是较常见的,尤其是某些附件的变异更多见。
1,椎体:数量的变异,如椎体融合;椎体互变,例如骶椎腰化,腰椎骶化,第七颈肋或第12胸椎无肋骨等。
2,横突或棘突变形较为多见,如过长、过短、弯曲或分叉等,故体表触诊时,切勿单靠骨标志的偏歪而定为错位,必须与临床症状及椎旁软组织同时有损害才下诊断为宜。
二,脊柱的连接
(一)椎体之间有椎间盘连接。
(二)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方,从第1颈椎前弓前面至骶椎前面的膜状韧带。中部较厚;侧方较薄,有称为侧纵韧带者。第1颈椎前另有一条状较窄的膜样组织与颅底相连。
(三)后纵韧带:由第2颈椎椎体后面至骶骨,附着于椎间盘及椎体后方的长韧带。在椎管内通过于各椎体之间有裂隙,有椎体的动、静脉支穿过。由第2颈椎向上有膜样组织于枕骨斜坡相连。
(四)后关节囊:每个关节突之间有薄而松的关节囊及韧带相连。
(五)椎弓间韧带:每个椎弓之间有黄韧带,含大量弹性纤维,故较坚韧。其两侧有裂隙,有静脉通过。此韧带如变形则增厚失去弹性,可引起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六)横突间韧带:连接上下相邻的横突。
(七)棘间韧带:连接上下相邻的棘突。
(八)棘上韧带:强大的棘上韧带,在棘间韧带帮助下,可保持脊柱前屈后伸及旋转体运动于安全范围以内。在颈椎部的棘上韧带特别发达,又称项韧带。
三,椎间盘
成人的椎间盘比所连接的椎体稍大,其厚度约等于所连接的椎体厚度的1/3,其长度总和约占脊柱全长的1/4。经部的椎间盘约占经部脊柱高度的20~40%。颈、腰部之椎间盘前侧厚后侧薄,形成颈、腰段脊柱有前凸之弧形。胸椎椎间怕前后侧等高。
(一)结构:
1,纤维环。为纤维交错之同心环,围绕在椎间盘之外围。因前部厚而髓核靠后,后纵韧带又窄又薄,故椎间盘易向后突出。纤维环的纤维是斜形编织的弹性纤维,包绕髓核,使两个椎体的椎间限有5毫米的扭距有摇椅样和三轴向运动。
2,髓核。称胶状物,有类蛋白组成。含水分约有80%,髓年龄的不同及负重的不同,可有改变,正常人早晚的身长高度可相差1~2厘米,就是由于椎间盘的高度变化所致。髓核具有流体力学的特点。
3,透明软骨板。是椎间盘的上下面。紧贴于椎体上,原为骨骺软骨,于椎体向高度增长有关。在成年后软骨板和纤维环融合在一起,将髓核密封于其中。
(二)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在胎儿期是来自周围和相邻椎体的血管。椎体的血管进入透明软骨板,但不进入髓核。出生后这些血管发生变性并逐渐疤痕化二闭锁。因而成年人之椎间盘没有血供应,其营养来源是借以软骨板类似半渗透膜的渗透作用,于椎体进行液体交换,维持其新陈代谢。
神经支配是由窦椎神经支配椎间盘后部纤维环边缘及后纵韧带。窦椎神经是脊神经的脊膜返支和交感神经的一部分所组成,为无髓鞘神经,能传导于疼痛有关的冲动。当纤维环后部、后纵韧带受牵张时可出现疼痛。
2.3 椎动(静)脉
椎动脉时由锁骨下动脉左右各发出一支,左侧较大,右侧较小从睇6颈椎横突孔进入后沿各横突孔上行,至环椎侧块后侧弯向外后侧椎动脉沟内,然后转向前方,穿过还真后膜外缘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内,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基底动脉。
椎动脉分为四段,其分支较多。
一,第一段:自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其通过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当斜角肌痉挛时椎动脉受压迫。与椎动脉并行的椎静脉多位于其前方,其后侧有第7颈椎横突,7、8颈神经前支及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此神经节发出的交感节后纤维,与椎动脉并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临床上常见椎动脉与交感神经症状合并发生。
椎动脉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多见与第6颈椎,亦有个别人从C7、C5或C4颈椎横突孔穿入者。
二、第二段:一般以第6至第2颈椎横突空之间的椎动脉称为第二段。此段椎动脉较垂直,在各椎平面分出椎间动脉,此分支经椎间孔进入椎管,营养脊髓及被膜。
第二段椎动脉周围有神经丛及静脉丛,其前内方有钩椎关节。该关节错位或骨质增生时易压迫椎动脉使其扭曲、偏斜,造成管腔狭窄或发生痉挛而引起供血障碍。
三,第三段:位于枕下三角内,自第一颈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环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到环椎后弓上面外侧的椎动脉沟内,转向前方,穿过环枕后膜的外缘,沿椎动脉沟进入椎管,贯穿脊膜上行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腔。
第三段椎动脉的前方有头侧直肌和环椎侧块,后方有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半棘肌。第一颈神经在此段椎动脉与环椎后弓之间,沿椎动脉沟穿出。
此段椎动脉有肌支和后颅凹脑膜支。第三段椎动脉迂回曲度大,当枕环关节或环枢关节发生错位或临近肌肉痉挛时,均可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而使血供受阻。
四,第四段:自枕骨大孔向上绕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一)脊髓前动脉:在汇合成基底动脉前,各分出一支在延髓前方下行一段,汇合组成一条脊髓前动脉,供血脊髓前部。
(二)小脑后下动脉:在延髓两侧,左右椎动脉各发出1支,分别进入小脑两侧及延髓外侧。
(三)延髓后动脉:丛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下行动脉,供血脊髓后部。
(四)内听动脉:又称迷路动脉,有时发自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而汇合成细长迂回的动脉,供血内耳。颈椎病故能影响内耳血循环而出现耳鸣,听力减退。
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包括脊髓、延髓、小脑、桥脑和大脑枕叶,故颈椎病损害椎动、静脉而引起缺血时,多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徵可出现水平性眼球震颤,一侧肢体力弱和腱反射亢进等。临床上还可发生中脑病变,如动眼神经受累,引起眼肌麻痹、复视和视物不清等。有些还发生猝倒的症状。
2.4 脊髓
一,形态
长椭圆形,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公分,直径1公分,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为脊髓圆椎。脊髓在颈部和腰部有较膨大部分,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颈膨大由C4~T1组成,最粗大部分横径为前后径的两倍。腰膨大由T12~L5组成。
二,脊髓与脊椎骨的关系
由于脊椎骨发育较快,而脊髓发育较慢,初生儿脊髓下端可达第3腰椎,而成人的脊髓下端只达第1腰椎下缘,故成人脊髓的节段与脊椎骨的水平关系不同在一个水平上。其相互关系为:颈髓节段比相应颈椎高1个,如第5颈髓平第4颈椎;上胸段脊髓比相应胸椎高2个,如第5胸髓平第3胸椎;下胸段脊髓比相应的胸椎高3个,如第11胸髓平第6胸椎;腰髓位于第10~12胸椎部;骶尾脊髓位于胸12至1腰椎。第2腰椎以下为马尾神经。
三,脊髓被膜
脊髓外包三层膜,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借齿状韧带和神经根固定于椎管内。神经根向侧方延伸时,均覆有三层脊膜呈袖套状,称为脊膜袖。至椎间孔处,在脊神经节的外方,硬脊膜于椎间孔的骨膜和脊神经的神经外膜融合在一起,使脊神经固定,对脊髓亦有固定作用。故牵扯脊神经时,外力不易传到神经根,更不易伤及脊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做颈静脉压迫试验时,因脊髓液压力升高,脊髓袖内压力随之升高,故神经根压力加重而出现坐骨神经痛加重的现象。
硬膜向下达第2或第3骶椎管内称为盲端,再向下称为终丝,附着于尾骨的骨膜上。硬膜于骨性椎管之间为硬膜外腔,此腔内含富有脂肪组织的疏松结缔组织,并有动脉血管网及椎内静脉丛。若椎内静脉丛因静脉血瘀滞而扩张时,亦可造成椎管狭窄症,硬膜前方正中与后纵韧带紧密相连。
蛛网膜很薄,与软膜之间的间隙为蛛网膜下腔,内充满脑脊液。
软膜紧贴与脊髓表面,在脊髓两侧前后根之间,软膜外面变厚,向侧方形成隔膜。软膜外缘分成20~22个扇状齿状突韧带,对脊髓起悬吊作用。齿状韧带并不紧张部影响脊髓随脊柱的运动。
四,脊髓内部结构
(一)脊髓表面的沟和裂
1,腹正中裂:为脊髓腹侧面正中线上的纵行裂,裂较深。将脊髓的腹侧面分成左右两个部分。
2,背正中沟:为脊髓背侧面正中线上的纵隔,将脊髓的背侧面分成左右两个部分。
3,腹外侧沟:沟纹不甚明显,左右各一,为脊神经腹根出口处。
4背外侧沟:沟纹较浅,左右各一,为脊神经背根传入脊髓处。
5,背中间沟:此沟在胸髓中段以上,始逐渐明显,位于背正中沟与背外侧沟之间,将薄束与楔束分开。
(二)脊髓的阶段
脊髓共分31各节段,每一节段有两对神经根(前根和后根)。颈髓8个节段,胸髓12个节段,腰髓5个节段,骶髓5个节段,尾髓1~2个节段。在脊髓圆锥一下的腰骶神经根,在椎管内的方向,几乎始垂直的,构成所谓马尾。
(三)
脊髓内部结构包括脊髓灰质、脊髓白质、和中央管三部分。
1脊髓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包含许多神经细胞团,横断面呈H形,全场呈立柱状体。在灰质的两侧部分,按位置分布为后角、前角及侧角。中间连接的部分,称为灰质连合。
(1)前角又称腹角,其切面较短,分为头及底,头在腹侧部。前角中含有较大的多极运动细胞(下运动神经元)。这些细胞又分为四个小组,其排列规律是:在内侧的主司躯干的运动,在外侧的主司四肢的运动。
○1腹内侧细胞群:在前角腹内侧,司颈部与躯干的肌肉运动。
○2背内侧细胞群:在前角背内侧,该细胞群在与于胸腰段脊髓内,司躯干的肌肉运动。
○3腹外侧细胞群:在前角外侧腹方,细胞群在颈膨大及要膨大处较发达,司肩、上臂、骨盆及股部的肌肉运动。
○4背外侧细胞群:在前角外侧背方,细胞群在颈膨大及腰膨大处较发达。颈膨大处者司前臂及手的肌肉运动,腰膨大处者的小腿及足的肌肉运动。
前角细胞发出神经纤维,从腹外侧沟穿出,组成前根。
(2)后角:在其切面上又分为尖、头、颈、底四个部分,含有较小的神经细胞,主要接受脊髓神经后根传入的神经传导。尖:在后角的尖端部分,该部分细胞小而少,称为胶状质,为接受与传到脊髓后根传入的普通感觉的第二神经元(温痛觉和一部分触觉);头:在尖端的腹侧,比较膨大,内含固有核,发出纤维,组成脊髓小脑腹侧束;颈:比较狭窄的部分:底:是后角的根部,其内侧含有较大的细胞群,称为背核(克氏柱Clarke柱),自此发出纤维,组成脊髓小脑背侧束。
(3)侧角:在前角与后角之间,范围较小,里面含有多极的小型细胞。是交感神经原的所在地,司内脏器官运动、汗腺分泌、血管运动及神经营养功能。
在第8颈节和第1胸节的侧角中有一群细胞,称为睫状体脊髓中枢。从这里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经过前根、颈交感神经节(下、中、上)、交感神经、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和睫状神经节,到达眼部,支配三个平滑肌:瞳孔扩大肌,司瞳孔扩大;上睑板肌,司眼裂开大;眼眶肌,当此肌紧张到一定程度时,能使眼球向外突出。
排尿和排便的脊髓中枢在第3、4、5节的骶髓的前后角之间的细胞中,性中枢则位于2、3、4骶髓前后角之间的细胞中。
2脊髓白质:是有髓鞘的神经纤维所组成。大致称为神经纤维束与脊髓平行,上下传导。现分成后索、侧索及前索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