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车辆标志图片大全:张建立:日本人为什么亲美疏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14:44

(原文标题:日本人亲美疏华的原因浅析)内容提要:“3.11”天灾人祸中的日本人亲美疏华,是其无论自觉与否都必然要做出的选择,是其无论主动与否都不得不采取的主要政策形式,这是由今天的日本仍处于深受美国影响的同盟国这一地位决定的,是日本虽有脱美归亚的明确意愿却能力不足所决定的。从日美关系发展的周期性特点来看,日本人亲美疏华,既是日美关系处于非平等时期日本人为了满足其社会需求的无奈之举,亦是其根深蒂固的“缘人”这一生存方式所致,充分体现了“缘人”的自我认知的特点和感情配置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日美关系 周期性 缘人 自我认知 感情模式


  作者简介:张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3.11”日本大地震和海啸,是规模空前的天灾,但由此而引发的福岛核电灾变,则更多是人祸,这已成为日本国内外舆论的共识。举世骇然的福岛核电灾变,至今仍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尽管如此,世界各国和地区,特别是最有可能受到日本核灾变负面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依旧對其表示出了极大的宽容,并积极地出人、捐资、献物。但是,天灾人祸中的日本政府和部分民众,在對待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外援时,却表现出亲美疏华的言行,令人费解。本文拟从心理文化学的视角,就天灾人祸中的日本人亲美疏华的原因,做一浅析。


  一 天灾人祸中的日本人亲美疏华的行为表现


  2011年3月11日以来,诸多外国媒体,不知是出于善意的同情和鼓励,还是出于蓄意的吹捧,以特意刊发社论夸赞日本的美国《华尔街日报》、韩国《中央日报》为首,甚至包含部分中国媒体在内,對日本人多进行了乐此不疲、连篇累牍的赞扬。其中,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不到四个小时发表的一篇博文,应该说是最早为天灾中的日本人唱赞歌的媒体文章。作者夸赞日本政府灾后“信息公开、不拒外援:日本在发生如此破纪录的大地震后,并没有基于会丢脸或失去‘国家尊严’而采取锁国、拒绝外援的做法,相反的,日本政府在第一时间即主动表达愿意接受国外各种援助;相较于在此之前不少国家在灾后不但封锁消息、也拒绝外援的做法,日本展现了高度的国家自信”。


  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遗憾的是,日本其实并非如某些人夸赞的那么完美,日本政府不仅在信息公开上表现不佳,而且在接受外援方面也是心口不一,對有些外援甚至是想方设法地拒绝。即便是對其盟友美国的援助,日本政府起初也是拒绝的。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当天,美国就向日本政府提出可以派遣美军直升机进行支援,并提出可以提供核反应堆冷却材料,以防止福岛核电灾变。福岛核电站的部分技术是美国的,美国政府应该最清楚福岛核电的内情,更了解福岛核电灾变的危险性,所以才在第一时间以关闭核反应堆为前提向日本政府提供核反应堆冷却材料,但却被日本政府拒绝了,结果福岛核电灾变至今,依旧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尽管如此,在接受外援时,比较而言,日本政府和部分日本民众更多地还是倚重美国,而非来自中国的外援。


  2011年4月2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新京报》等媒体,发表了面向中国的感谢信。在感谢信中,菅直人對中国政府和人民纷纷给予日本的温馨的鼓励和慰问,表示了感谢。并且,还具体提到了中国對日本进行的人力物力支援,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遭受严重海啸灾害的岩手县大船渡市展开救援工作,乃是抵达现场的时间最早、进行搜救活动时间最长的国际救援队之一。再者,中国政府还无偿提供了折合3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1万吨汽油和1万吨柴油等援助,这些都正是灾区所急需的物品。同时,很多中国人民还以捐款等形式伸出了温暖的援助之手”。日本首相菅直人,事隔月余直接對中国的赈灾救援表达谢意,而且是在中日韩首脑会谈即将在日本举行之际做出这些行为,并不表明日本倚重中国,莫如说事实恰恰相反。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3月15日,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官员在回答记者问询时说,日本近日遭受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给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對此感同身受。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已于地震当日致电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表示慰问。为帮助日本人民抗震救灾,战胜困难,中国军队愿意向日方提供救灾物资援助,也可派医疗救援队、卫生防疫队或海军医院船,尽快赴日参加救灾。對于来自中国的善意,部分日本民众表现了明显的抵触情绪,日本政府也没有回应,而是半推半就地接受了美军发动的代号为“朋友作战”的救灾援助。


  据读卖新闻网站4月6日报道,美国政府向日本政府表示,将为美军“朋友作战”的救灾活动制定最大额度为8000万美元(约为68亿日元)的预算。其实,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国的“朋友作战”抗震救灾活动,正如某些日本媒体所指出的那样,并非是无偿的友情,与其说美国是为了帮助日本救灾,莫如说是为了借机修补、巩固和深化日美关系,谋求继续获得日本提供的驻日美军驻留经费(“体贴预算”)等。关于延长對驻日美军的体贴预算之事,本来民主党内部就有很多反對意见,因此民主党和外务省已经對年度内通过国会批准不抱任何希望,但未料到美军的“朋友作战”的抗震救灾活动,在日美齐心协力的舆论运作下,赢得了日本举国上下對美国的一片千恩万谢声。于是,在2011年3月31日傍晚,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凭借执政党和自民、公明等在野党多数赞成,表决通过并批准了有关2011年度及之后驻日美军驻留经费的新特别协定。由于新协定在本年度结束前获得批准,所以避免了旧协定到期后出现空白期。新协定规定,2011年度及之后日方的负担额仍维持在现行水平(2010年度为1881亿日元),有效期由过去的三年延长为五年,决定今后五年间日本每年都要向美军支付约1880亿日元的体贴预算。其他姑且不论,单纯从用“朋友作战”的68亿日元的“成本”换取近万亿日元的体贴预算一事来看,的确如某些日本人所指出的那样,“對美军而言,这简直就像用虾米钓大鱼,一本万利。这一‘友情的付款通知单’,正是时下日美关系最好的象征”。所以,也就难怪日本共产党众议院议员会气愤地说,现在“应该体贴的人不是美军,而是受灾的日本人”。遗憾的是,日本人中这种声音并不多,更多的是依旧對美国人的千恩万谢,以及同时對日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失礼言论。


  与之相對,日本在接受来自中国的外援时,却表现得是扭扭捏捏,且不必说在接受三一重工无偿提供的大型泵车时部分日本民众的扭曲心态了,就拿日本政府接受菅直人感谢信中提到的中国外援时的情况来说,据3月29日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的情况来看,也可谓历尽了周折。据程永华大使介绍,對于此次大地震,中国政府希望尽快地向日本提供必要的帮助。为此,3月12日,中国政府表示向日本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首批救援物资于3月14日通过空运交付日方,包括毛毯2000条、帐篷900顶、紧急照明供电设备200台。第一批救援物资于3月14日到达成田机场,由日本政府配发的卡车送往宫城县登米市。第二批救援物资于3月28日到达日本,包括6万瓶矿泉水和325万副橡胶手套。第三批救援物资目前已收到日方的要求列表,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近日将运抵日本。對第二、三批救援物资,日方却要求全部由中国负责运送到灾区。关于燃油问题,3月16日,中方宣布提供汽油和柴油的无偿援助,其中汽油1万吨,柴油1万吨。经与日方的一系列协调,该批物资3月28日中午在大连开始装运,3月29日出发前往日本。但按照日方要求,该批燃油不能直接运到东北地区的港口,而是要运往距灾区较远的西南部的爱媛县和广岛县。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大地震发生之后,中方立即着手准备组织紧急救援队。3月12日,全体队员在北京机场集合,当时队员共计80余人,还有12只搜救犬。但最后,根据日方的安排,这支救援队伍的人数却减至15人。對此,不明真相的部分日本民众,在相关新闻报道的留言中,发表了很多侮辱中国的言论。


  回顾大地震以来日本政府和民众對中国和美国的态度,实在令人费解。只要是美国人做的事情,无论是做什么,几乎全是表示理解和感谢,而對来自中国的外援,坦诚致谢者不多,更多的是猜忌、忧虑甚至排斥、侮辱。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天灾人祸中的日本人亲美疏华的行为呢?


  二 天灾人祸中的日本人亲美疏华的原因


  天灾人祸,凸显了日本人亲美疏华的行为,但是,日本人的亲美疏华并非特殊情境下的突发性行为,而是有其根深蒂固的心理文化根源,它体现了日本人“缘人”基本人际状态下的自我认知的特点和感情配置模式的特点。


  在“缘人”基本人际状态下,个体的存在,透过他者的存在而界定,甚至这个交往圈看不出中心在哪里,所以“缘人”自我认知的特点之一是格外强调序列以及在序列中的位置,目的是为了更适时准确地界定“自我”,降低“自我不确实感”,消除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缘人社会的‘他者’在许多情况下,既不是个人社会那种处于平等地位的‘相同资格者’,也不是中国社会那种完全依据血缘远近等固定化的人的‘角色’,而是一种依据种种差别处在一种或高或低位置的、带有更大机缘性的‘缘者’,自我的决定也更取决于个体在当时当地情境下与他者的关系。”个人是这样,作为国际行为体的国家也是如此。對于日本而言,美国是作为其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参照物而存在的。日美关系呈周期性发展的特点,可以说正是充分体现了缘人的这种自我认知的特点,“亲”与“疏”都是暂时的,都只不过是日本人为获得自我确实感,而對日美关系不断予以定位的表现而已。


  二战后,在美国對日本的巨大影响下,日美关系变得更像一个拟血缘制的大家族,美国可谓日本的再生父母,日本可谓美国打造的一个东西方价值观的混血儿。在2009年民主党实现政权交替后,鸠山由纪夫首相为了日本的自立和自尊,为了日本的未来,曾想打破日本过度依赖美国的现状,鼓足勇气倡导构建“自立与共生”的东亚共同体,却无果而终。最近,维基网站曝出的美国外交电文显示,日本民主党鸠山内阁短命,与违背美国意愿有着很大的关系。该则新闻2011年5月4日17时27分在时事通讯社网站上一经报道,即引来了1000余条网络留言,其内容除了對鸠山的信口咒骂和對美国的千恩万谢外,就是對日本周边国家发泄的莫名怨愤。其中,甚至有这样的网民留言:“美国与中国,如果成为其属国的话,你选择谁?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则毫不犹豫地回答选择美国。”


  上述这类极端的言论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首先,反映了当供“缘人”界定自我的“他者”的“位置”波动剧烈时,部分日本人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具体言之,即当中美两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水平接近时,“适当性逻辑”有可能会促使日本人亲美疏华的行为表现得越来越极端。恰如早在1982年许娘光就曾明确指出的那样:“日本人害怕美国将会离开日本;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美国的支持及权威使他们感到安心。”但物极致反,随着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当中国能够取代美国的位置时,日本人的“缘人”特性也完全有可能会使其转而亲华疏美。


  其次,上述网络留言反映出,当下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依旧让日本人倾心不已。这一点,还可以从日本广播协会广播文化研究所自1973年至2008年连续35年所进行的“日本人的意识”调查结果得到佐证。据该调查结果显示,35年来,美国一直列居日本人喜爱的外国国家之首位。而且,调查数据还显示,日本人喜爱外国的原因,主要是看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劣,即看该国家是否拥有令其心悦诚服的优秀的软实力。35年间,日本人喜爱的外国国家排名在前10位的国家中,美国一直高居榜首,中国虽然也跻身于前10名之中,但基本上是在第7、8、9名徘徊。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已经滑落到了第10名的位置。从受喜爱的百分比程度来看,100个日本人中,表示喜爱美国和中国的比例,基本上是维持在20:1这样一个态势。


  无论是数十年的统计数据,还是当前天灾人祸中日本人的表现,都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国际格局一超多强的今天,当日本人选择能够满足其“安全、社交和地位”这三种基本社会需求的“他者”作为界定自我的依凭时,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依旧让日本人感到别无选择。中国虽然GDP提升至世界第二,但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尚不具备做日本“家长”的能力。因此,天灾人祸中的日本人亲美疏华,是其无论自觉与否都必然要做出的唯一选择,是其无论主动与否都不得不采取的主要政策形式,这是由今天的日本是一个深受美国影响的同盟国这一地位决定的,是日本虽有脱美归亚的明确意愿但却能力不足所决定的。


  另外,日本人亲美疏华的行为,也符合其“缘人”的感情配置模式。“缘人”所属的最主要集团情境并非完全依据亲属集团划分,亲属集团和非亲属集团有一定的可转换性,故集团情境的范围更广泛和更不确定,但其角色情境却相對狭窄且不固定,而位置情境趋于被强调。这里的“位置”主要不是基于角色的位置,而是具有某种不确定的、与等级因素相联系的位置。每一个体都处于一个序列的或高或低的位置上,“缘人”的感情模式對于依据这种位置情境而采取的行为能够提供更大的情绪力量。通俗些讲,也就是说,谁能处于满足日本人基本社会需求的位置,谁就会令其倍感亲切,并会被投注感情;当时位移人时,日本人也会移情别恋。日本人亲的不是担当某种“角色”的人,而是处于满足其基本社会需求的“位置”上的人。在与日本人交往时,只要稍加留心就会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时时刻刻都在對自己进行着社会空间的定位,随着自己所属的社会空间的变化,其行为方式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在日本人心目中,不存在所谓的适用于所有社会空间的普遍的善恶标准,因而才会如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指出的那样,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行为时绝不会感到心理苦痛。这种心理文化特征,在其传统文化中也有所体现。“缘人”的个人交往如此,作为国际行为体的国家间交往亦然。也正是因为日本人的这种心理文化特征,日美关系才会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我们也才会有理由相信日本人的亲美疏华并非不可改变。


  三 改变日本亲美疏华现状,促动中日关系良性发展


  鉴于日本亲美疏华的现状,以及日本人的心理文化特征,欲促动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就不能一厢情愿地去做事。仅就援助日本救灾而言,正像某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明白,有很多事情不会因为灾难时的援助而改变,因此也不要谋求这一点。有时候,身边的人有难时伸出手拉一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抗震时帮助日本,并不意味着今后中日关系发展会有根本性变化,也不要因为日本社会面對天灾的坚韧就把對方想得太完美。”因此,我们在對日本进行力所能及的人道援助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思考一下:欲使日本正视自己,减少误判,建构良好互惠的中日关系,我们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毋庸赘言,在战略上,我们需要把中、美、日放在一起来处理,但不能过度地倚重美国。有学者曾主张,鉴于美主日从的日美关系现状,中国政府完全可以将中日关系中的某些问题放在中美关系的框架下寻求解决。这种提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中日关系并不等同于中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中美关系也不可能等同于中国与美日同盟的关系”,改善中日关系,中国不仅需要注意减轻對美国的倚重,同时更要提醒日方努力减轻對美国的倚重。日美关系的周期性特点表明,日美关系将在21世纪进入第三个平等竞争时期,但21世纪的日美关系能否真正进入第三个平等竞争时期,完全是一个未知数,但至少可以确定地说,东日本大地震无疑会延缓其进程。“美国是个旧式霸权国,不愿放弃對日主导地位。日本要取得對美平等地位,就得与美国斗争。拥有主导权的美国为避免与日本對立,将推动日本把矛头指向其亚洲邻国,通过成为与美国无异的推行强权政治的国家,实现与美国的平等化。”“进入21世纪后,日美关系的平等化已在更大程度上具有针對其他国家的性质。”日本如果依旧执迷于这种做法,其前景显然难以看好,特别是面對当今灾后百废待兴的现实,借助中国的力量,谋求真正的平等和自尊,方是明智之举。


  另外,鉴于日本人的心理文化特征,改善中日双边关系,打破日本人的亲美疏华心理,转变日本人的對华观念,强化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也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在中国软实力的打造和宣示上下工夫,如何从文化、从国民心理方面下工夫,促进价值的认同。为此,通过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举措,来改善中日两国国民感情势在必行。例如,通过民间交流,加大力度促进各种形式的中日人员往来,改善国民感情,就是一个非常具体有效的办法。正如2011年5月5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参加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时所指出的那样:“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交流是国与国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与人民之间加深了解、增进互信的有效方式。开展中日各领域的民间交往,不仅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而且也可以丰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实质内涵。”


  中日双方都曾就如何通过扩大观光来促进民间交流,进行过很多思考。比如,双方曾提议限定冲绳地区對中国开放观光签证,2010年8月19日来北京参加观光宣传活动的冲绳县知事仲井真弘多對此表示了赞同。东日本大地震后,旅游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灾后的尽快复兴,国民新党的下地干郎干事长2011年4月13日再度向日本政府建言,作为對冲绳的支援政策,请求政府考虑對中国游客赴冲绳实行免签证制度。民主党也曾瞄准中国游客,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这些也都因天灾人祸的次生灾害而面临一时的窘地。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响应,并提议日本不仅限于冲绳,而是要努力一举实现日本全境开放對中国游客实行免签证制度,方便中国人自由出入日本,以利于两国人民更加全面、便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促进相互的理解,增进相互的感情。日前,关于开放對中国游客实行免签证制度事宜,日本政府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比较积极的举措出台,据《新京报》报道:“从7月1日起,日本政府将對我国个人游客开放多次往返的旅游签证。该签证面向有经济能力的我国游客及其家属,规定第一次访日行程中必须包括冲绳。有效期限为三年,在此期间内可以任意前往日本。”虽然还有很多经济条件方面的限制,但亦可视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民间交流,加大力度促进各种形式的中日人员往来,来改善国民感情,这虽然是老调重弹,但如果能不仅限于一种口头表态,而是彼此能集思广益将其落到实处,老调重弹亦未尝不可。


  总之,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那样,日本国运已经下滑了十几年,如今已经滑到了关键的转折点。灾后重建,日本的政治领导力和经济应對能力受到巨大的考验,这个考验随着灾后重建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日本能否走出劫难,再度创造灾后复兴的奇迹,关键之一在于日本能否尽早摆脱亲美疏华造成的窘境,不是一味甘愿做“美国最好用的钱包”,而是直面现实,放眼长远,与中国坦诚合作,为东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共同贡献各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