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协和医院拔智齿:伤寒论方证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59:20

伤寒论方证1-30  

2011-01-25 18:41:30|  分类: 经方医案 |字号 订阅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6.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当改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28)

 

病机:表邪未尽,水气内停。

 

脉症: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化饮。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与苓桂术甘汤相近。

 

7.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

 

病机:太阳病未解,风寒人肺引起微喘,或素有痰饮内停,又感风寒,外内相引而发病,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发热,恶寒,自汗,微喘,可见痰多而稀,但无烦躁口渴,苔白滑腻,脉浮滑。

 

治法:疏风祛邪,降逆平喘。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杏仁9g 厚朴4.5g

 

应用:用于桂枝汤证兼见咳喘之轻症。

 

8.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62)

 

病机:伤寒,太阳病未解而津液先损,可由发汗太过而致。

 

脉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治法:补气生津,扶正祛邪。

 

处方: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 生姜9g

 

应用:本方用于虚人感冒,身疼痛,脉沉迟,或用于反复感冒,体虚不能御邪者。

 

注:本方为桂枝汤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或党参)而成。

 

9.汤证:小建中汤(102)

 

病机:素体阳虚,寒邪乘虚而入,复伤脾阳。

 

脉症:里虚腹中痛或心中悸而烦,可见虚怯少气,神疲乏力,脉弦而涩,或浮大按之空虚。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 芍药15g 生姜9g 胶饴30g

 

应用:1.虚寒腹痛,按之软,重按久按则痛减,得温熨亦减,脉弦涩。

 

2.产后腹中绞痛,虚羸不足,可用本方加当归6g。

 

3.本方有补养强壮作用。

 

10.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

 

病机:火邪内迫,阳气浮越不能潜藏,神不内守,可因误用温灸而致。

 

脉症:惊狂,起卧不安,可见胸满痰多,胸腹悸动,烦躁,苔腻,脉浮滑。

 

治法:潜纳浮阳,平冲制动,扶阳安神。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煅牡蛎12g 煅龙骨12g 大枣4枚 蜀漆6g

 

应用:凡属心阳不足,痰迷心窍而见惊狂、动悸、卧起不安等症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神经衰弱、甲亢、精神病等见该方证者可考虑本方。

 

11.汤证:桂枝加桂汤(117)

 

病机:寒邪引发之奔豚气。

 

脉症: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

 

治法:散寒降逆。

 

处方:桂枝9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12.汤证:桂枝附子汤(174)

 

病机:风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

 

脉症: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处方:桂枝9g 炮附子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但加重桂、附用量,旨在温经止痛,故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病。

 

13.汤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174)

 

病机:风湿相搏,湿在肉腠。

 

脉症: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沉细而涩。

 

治法:健脾祛寒逐湿。

 

处方:炮附子9g 白术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较桂枝附子汤化湿力强,故对于湿邪偏重者为宜。

 

14.汤证:桂枝加芍药汤(279)

 

病机:太阳病,邪陷太阴,脾气受伤,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发热恶寒,腹满时痛,脉浮弦或弦而无力。

 

治法: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处方: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生姜6g

 

应用:用于腹痛下利见太阳证者。临床用于慢性肠炎、胃下垂、术后肠粘连等病症。

 

15.汤证:桂枝加大黄汤(279)

 

病机:太阳病,邪陷阳明,营卫不和,脾胃失调。

 

脉症:发热恶寒,腹满实痛(有燥屎留滞),脉浮弦或沉弦有力。

 

治法:解肌通结,表里双解。

 

处方:桂枝6g 大黄4.5g 芍药12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可用于肠痉挛、肠麻痹引起的便秘,亦适用于消除痢疾、肠炎里急后重的症状。

 

16.汤证:当归四逆汤(351)

 

病机:外来寒邪凝滞血脉。

 

脉症:手足厥寒,或见麻木,青紫,恶寒,腰中冷痛,拘挛痛,舌质淡,苔白滑,脉细欲绝。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当归9g 桂枝9g 芍药9g 细辛3g 炙甘草4.5g 通草6g 大枣6枚

 

应用:用于早期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手足皲裂,苯胺中毒,精索静脉曲张,以及头痛,胃痛,痛经等。

 

17.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病机:素体胃阳虚寒,又感外寒,凝滞血脉。

 

脉症:当归四逆汤证兼见胃痛,呕吐,脉细欲绝。

 

治法:温中降逆。

 

处方:当归9g 芍药9g 桂枝9g 通草6g 细辛3g 吴茱萸6g 生姜15g 大枣6枚 炙甘草4.5g

 

应用:本方与当归四逆汤大致相同,但有更强的温经止痛作用,用于虚寒腹痛,及妇女经前腹痛。

 

18.汤证:麻黄汤(35)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舒之表实证。

 

脉症:恶寒,发热,头疼,身痛,骨节疼痛,肌肤起粟,无汗而喘,脉浮紧。

 

治法: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处方: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应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寒证,哮喘急性发作,肾炎水肿(属阳水),以及麻疹初期。

 

19.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23)

 

病机:太阳病表证迁延,仍有微邪留滞,邪气已衰,正气渐复。

 

脉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面有热色,身痒,脉浮而不甚紧。

 

治法:疏达肌腠,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 杏仁3g

 

应用: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二者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20.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25)

 

病机:证候介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汗出不彻,邪气欲退,非桂枝汤之可解,又不宜麻黄汤之峻汗。

 

脉症:大汗出后,表仍未解,寒热如疟,脉浮数。

 

治法: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处方: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应用: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21.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27)

 

病机:太阳病表邪未透,里有郁热。

 

脉症:寒热如疟,热多寒少,或见烦渴而喘,汗出不畅,脉浮滑而数。

 

治法:解表清里,表里双解。

 

处方: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 生姜4g 石膏9g

 

应用:本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用于表寒里热之轻证。感冒、流感及热病初起见该方证者可用此方治疗。

 

22.汤证:大青龙汤(38)

 

病机:风寒外束,表实无汗,里有郁热。

 

脉症:发热恶寒,身痛,肌肤粟起,无汗,烦躁,脉浮紧。

 

治法:解表清里,退热除烦。

 

处方: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 石膏30g

 

应用:本方为麻黄汤加石膏、姜,枣而成,乃麻黄汤证加见内热烦躁,临床上流感、流脑、肺炎、急性肾炎等病可见此方证。

 

23.汤证:小青龙汤(40)

 

病机:表有寒邪,里有水饮。

 

脉症: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身痛,干呕,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大或浮紧。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表里双解。

 

处方: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应用:本方对于外寒内饮表实之证皆可化裁应用,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急慢性肾炎,眼科疾病等。

 

24.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病机:风热或风寒化热,邪热迫肺,肺气壅遏。

 

脉症:发热,口渴,咳嗽,气喘,脉浮数或洪大滑数。

 

治法:疏表宣肺,平喘散热。

 

处方: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应用:本方是治疗肺系热证的辛凉重剂,常用于支气管哮喘,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百日咳,咽喉炎,慢性鼻炎,荨麻疹等。此外,有人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用本方治疗痔疮取得疗效。

 

25.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62)

 

病机:寒邪外束,湿热内蕴,表实发黄。

 

脉症:发热,恶寒,无汗,心烦,身目俱黄,脉浮弦或浮数,弦数。

 

治法:解表散邪,清利湿热。

 

处方:麻黄2g 连翘9g 杏仁6g 赤小豆30g 大枣4枚 生梓白皮6g(可用桑白皮代之) 生姜6g 炙甘草6g

 

应用:本方用于湿热发黄兼表实证者。于临床凡内有湿热外有表证,皆可化裁应用,如疮毒内攻、肝炎初起、急性肾炎、荨麻疹等。

 

26.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301)

 

病机: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

 

脉症: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身疼,脉沉或沉细。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麻黄3g 细辛3g 炮附子4.5g

 

应用:本方又治风冷头痛,寒痰。

 

27.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302)

 

病机:素体阳虚,复感外邪。

 

脉症: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或沉细。

 

治法:温经解表,表里兼顾。

 

处方:麻黄3g 炙甘草3g 炮附子4.5g

 

应用:用于皮水,身体面目肿而兼阳气不足者。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相似但较之为轻。

 

28.汤证:麻黄升麻汤(357)

 

病机:表邪内郁,气机不伸,表里混淆,上热下寒,阴阳不和。

 

脉症: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治法:解表和里,清上温下。

 

处方:麻黄 升麻 当归 知母 黄芩 玉竹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炙甘草 石膏 白术 干姜

 

应用:前人多疑此非仲景方,姑且从之。

 

29.汤证:葛根汤(31)

 

病机:太阳表实证,津液不能上润,筋脉失养。

 

脉症: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几几,脉浮紧。

 

治法:解表发汗,升津舒筋。

 

处方:葛根9g 麻黄4.5g 桂枝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芍药6g

 

应用:本方用于伤寒表实而以项背强急为特点之证候,也可用于痢疾,麻疹初期,胃肠型感冒,肩背痛等。

 

30.汤证:葛根加半夏汤(33)

 

病机:寒邪外盛,里气不和而上逆。

 

脉症:发热恶寒,呕吐,脉浮大而数。

 

治法:解表发汗,降逆止呕。

 

处方:葛根9g 麻黄4.5g 炙甘草3g 芍药6g 桂枝4.5g 大枣4枚 半夏9g 生姜6g

 

应用:葛根汤证兼见呕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