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库口腔医院电话:新课标下的诗歌有效教学策略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7:36
“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次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所提出的评价标准和有效教学总要求。

孰我直言,时下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的表现时而存在:1、只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就作罢。2、详讲详释,诗味流失无想象。3、仅仅认读内容,漠视诗歌特征。3、东敲西击,无学法体系。等等。不管哪种表现,我认为都是由于没有注意诗歌的本质特征,没有遵照诗歌的欣赏规律,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所致。

那么,诗歌教学如何才能有效?笔者稍有心得,愿与大家探讨。

首先要不断学习古今“诗论”全面理解诗歌的本质特征。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其意思为:诗这个东西,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这里用树来比喻诗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意思为:诗,是人表现志向的所在。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中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即所谓“情志统一”说。

姜夔《白石诗说》中有:“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 “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一曰意高妙,一曰想高妙,一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事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姜夔在提出的气象、体面、血脉、韵度四类内在统一的诗歌审美取向,虽语焉不详,然亦颇得“神韵”、“格调”、“性灵”、“境界”诸说之真谛。

吴思敬在《诗的鉴赏与心灵的自由感》说: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自我的实现,每首诗都是一个新的世界,每首诗都是一个自由的生命。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碰撞中,不断地扬弃旧我、获得自由的新我。从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中发现自我,是基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一种选择,不是对象中的一切都能映照出自己,而是对象中与自己心灵相对应的那“灵犀一点”。一旦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对象的刺激模式出现同形或同构,此时渗透在审美对象中的诗人的情感和经验也就成了读者的情感和经验,读者的心灵彷佛一下子被照亮了,他感到诗人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觉察到而又未能说出的,于是他赞叹着说:“对了……对了……是像那样……真是像那样……”这样读者对诗的欣赏,也就成了对自身的生命形式的观照。

古今诗论很多很多,但其共识确很鲜明——诗乃情根,诗重情志。诗歌表达的是人类的最真最美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如何表达,无非通过人景事物等来表达。而这些人景事物则是作者精心挑选,最能表达感情的材料。这些材料就成了表达感情的载体了——即“意象”。意象的缀连便构置了意境。完美的意境便充分表达了感情。语言力求有节奏感、力求韵味。总之,诗歌具有以下诸多特点:1、充沛的感情; 2、丰富的意象 ;3、完美的意境; 4、明快的节奏; 5、注意押韵。

其次,要了解和掌握诗歌的赏析方法。既然,诗歌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完美的意境,进而表达充沛的感情,那么,抓意象、品意境、悟感情,便是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另外,知时析诗、知人析诗,也很重要。因为诗作离不开背景,离不开特定的诗人情怀。诗歌总是特定的诗人、以他特有的思想感情、特有的风格谱写而成。

再次,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上的有效策略:

1、导入。

我认为,激趣引情是目的。“激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情”,引发学生的感情,为理解诗歌作铺垫。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要有用。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脉络。了解背景,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渊源。

2、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把握节奏,把握重音,把握抑扬变化。形式有齐声朗读、单独朗读、分角色朗读、自我发挥朗读等。选用原则是学生喜欢,利于体会感情就好。

3、抓意象。

意象是诗歌表情的基本元素。意象可能是人,可能是事,可能是物,可能是景。每个意象中蕴含着诗人的点点情感。因而,要引导学生透过诗中之象揣摩情感思想。象中之意的领会关键在于作者对笔下“人事物景”的情感关照。比如:《天净沙•秋思》,“藤树鸦”前的“枯老昏”就是理解的关键。

4、品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如果意象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比如:《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构成了“萧索的深秋之景、温馨的家庭生活、枯瘦的老马、西下的夕阳、劳顿的游子”“秋色萧索,游子劳顿在外多时,断肠天涯,思念家乡”的艺术境界。

5、悟感情。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意象、意境是感情的载体,通过对意象、意境的把握,最终要汇聚情感。如果说意象是表达感情的点,一个个意象就表达了一点点感情,那么一个个意象的组合构置的意境,就是点点感情汇聚的“感情场”。感悟感情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主观臆断:或凭点滴感情胡乱推测,或不入境感知不明感情真谛,或觉感情复杂不辨情感倾向。感知感情的过程中要注意“入境”,在艺术的境界中细心感知,要经历由点到面、由朦胧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

6、展开想象。

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诗歌中丰富的意象是跳跃式的组合,一连串的意象营造了艺术的氛围。学生只有展开想象,才能把一个个意象想象成生动的情景,进而缀连成流动的画卷,流动的生活,在“流动的画卷”、“流动的生活”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是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克服诗歌学习中流失诗味的有力途径。

7、知人论世

诗歌教学中,应该注意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因为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因此 “知人论世”,理解才易贴近主旨。但是,此并非不可缺少之环节。

8、分类赏析

诗歌根据题材划分,主要有: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送别诗、思妇闺情诗等。不同类型,便有其不同规律。

总之,作为语老师,关注学生体验,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传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事实上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读记几首或几句诗,而是在接受一种文化的浸润,一种熏陶。有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诗歌如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体验作者热爱山川之美,热爱田园风光和忧国忧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审美情趣和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