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日韩少妻母乳视频:品《菜根谭》,悟“立根清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0:52:10

品《菜根谭》,悟“立根清净” 

(60)清净是回归本性的根本方法 

[原文]

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评注疏引]

这则格言讲清净之本义。

清者,除尘涤垢,使内心世界如清澈透明的镜子和静水一样,则无事不使人自在。

净者,返本还原,使内心世界如丽日蓝天、光风霁月之本然,则无人不令其快乐。

所谓清净,就是这样一种使人回归善良本性的根本方法。

仁爱心,平等心是本体论,讲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清净心是方法论,讲寻找、护持、回归仁爱心、平等心的途径。

公元1709年,意大利思想家但丁写了一部以人的本性而非信仰作为善的基础人文主义杰作《神曲》。这部作品用诗的体裁叙述了但丁在古代诗人维吉尔带领下参观炼狱的经历。但丁穿过惩罚贪婪者、淫乱者、暴虐者、奸佞者、背信者等丑类的七层地狱之后,进入了“人间天堂”的境界。他在“人间天堂”看到了他终生热爱和敬仰的女神贝阿特丽采。她乘着一辆花车跟在胜利大游行的队伍后面,四周有百名天使环绕、唱歌、散花。她身着红、白、绿三色的神秘衣服,头戴象征智慧与平安的橄榄花冠。见到了她,就是见到了平安、幸福、快乐。但丁心中充满了超尘绝俗的喜悦。而后,他在天使带领下直达最后的不动天。大自然从不动天开始,时间、运动,以及统御人间的各种天体影响,全部由此开始。

但丁的《神曲》实际是用象征手法描述自己追寻人类真性的心路历程。这种追寻的方法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达,就叫修清净心。

但丁的探寻不是秉承上帝的意旨,而是出自本体自身的需要,是为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幸福安宁的快乐。因此他与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殊途同归的。“乐感文化”既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也有异于日本的“耻感文化”,他运用清净心去直悟事物本原之“道”,获得“法喜”,也就是求道和得道的快乐。包括追寻本性之乐,定静生慧之乐,返回生命原点之乐。

《菜根潭》另一则格言说:“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由外境而得者,有得仍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讲的也是这样一种清净之乐。“自悟之了了”是说由自悟而获得的真理是明明白白的真理。“意兴”指内心的喜悦。“自得之休休”指得道之安闲自在态,一种“我找到了”的由衷快乐。格言中的“悟”和“悟得”,即悟道和得道,强调的是通过修清净心而自悟、自得,而不是“因人言而悟”、“由外境而得”。正因为清净心是这样一种从内部世界自觉产生,用以回归本性的根本途径、根本方法,它才具有根本智的品格。双向人生之“立根”,除了立仁爱心、平等心之外,还必须立清净心。

(61)清除物障,直悟根本 

[原文]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受用。

[评注疏引]

真文章:人性中本有的真、善、美。残编断简:指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来的僵死教条。真鼓吹:自然而动听的声音。妖歌艳舞:指人为做作的繁华热闹。真受用:实际意义。

这是一则讲“清”与“净”关系的格言。“清净”二字,包含着“破”与“立”两方面的内容。“清”是“破”,即格言中所云“扫除外物”。“净”是“立”,即格言中所云“直觅本来”。为要“直觅本来”,必须“扫除外物”。

格言讲了两种“外物”。

一种是堆积在我们头脑中的垃圾般的知识。许多号称知识分子的人,他们实际上是被知识蒙蔽而陷于愚昧平庸的可怜虫,他所懂的是人家都懂的东西,所以叫“残编断简”。“知既知为不知,知不知方为知”。而大多数人是知既知就固步自封,而且拿着残编断简中寻章摘句的所谓知识作为教条去经营别人,把别人也误导进他那混浊不清的世界,贻误一生。《论语》中有“一言可以丧邦”的说法。一个被僵死教条封闭而失去了清净心的人是不可能兴邦的,他只会丧邦。

另一种“外物”是对人的感官有强烈刺激的物质诱惑。“妖歌艳舞”就是诸如金钱、美色、名誉、地位等外物的代名词。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我与你”的世界总被“我与它”的世界阻挡。这句话中的“它”指的也就是这一类物质诱惑了。“它”是横在人与人之间友爱、平等关系的魔障,可以令善良变为丑恶,正直变为虚伪,纯洁变为肮脏。只有用清净心清除了这种魔障,才可以由“我与它”重归“我与你”,恰如从寒冷的冬天重新回到温暖的春天。《菜根潭》另一则格言指出:“人身只为欲字所累,便如牛如马,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之物乎!”念念清明,无欲无求,这在尘世之中是很难做到的。但“一念清明,淡然无欲”,这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关健时刻却可以做到。例如在“要人,还是要钱”二者只能择一时,稍有清净智慧的人会选择前者而不会选择后者,不是么?

(62)获净只在学与思

[原文]

尼山以富贵不义视如浮云,漆园谓真性之外皆尘垢。夫如是则悠悠之事,何足介意。

[评注疏引]

尼山:孔子。漆园: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

这则格言讲“净”,返本还原,偏重于“立”。“清”是去垢,“净”是悟道得道。庄子曰:“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天地》)

悟道,便是由“人道”而提升到“天道”。不要以为“天道”很玄,自然而然,回归真性,便是天道。升到“天道”,“人道”中的悠悠万事,便不足介意了。

由人道而及天道,是内部世界的净化过程。

完成这个过程,最主要的方法是学习和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这两句话,特别提醒我们注重的是学习。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他们的经典教给我们的都不是现成的结论或封闭精神世界的教条,而是一种“心法”,学习这些“心法”,目的是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善之所在,魂之所系,心之所安。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整天不吃不睡,用来思考,结果并没有好处,不如学习。学习是一件赏心乐事。一部好书,“饥读之可当肉,寒读之可当裘,孤寂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特别是开卷捧读经典作品,会让我们的心灵在那些沁人心脾的警句中憩息,而掩卷沉思又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庄子·达生》)学习加思考到了这种境界,能够“凝于神”——透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时,那清净之“净境”便自然出现了。

(63)心静志乃专 

[原文]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即得真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悔。

[评注疏引]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一个人扪心自问,三省吾身的心理环境。这时候去妄求真,那迷失本性之“妄”容易被捕获,而回归本原之“真”容易显露。人就在这样的清净独处中认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既然真性回归,妄性被克,那知耻悔过并且改过的忏悔之心自会油然而生。

这段话是作者得清净根本智的宝贵经验。罗素指出:“一个不具备精神独处能力的人,是不会成为伟人的。”一个不具备精神独处能力的人,同样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清净心是在清静的心理环境中获得的。

一个人静静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地独处,是对症浮躁烦恼的一剂良药。独处才能“禅悟”,才能“坐忘”,才能“返朴归真”。没有想清楚的事情不说,也不做,至少不会“事倍功半”,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想清楚了,悟透了,再去说,再去做,才能说到做到,事半功倍,游刃有余。总希望烘云托月似地在一群吹吹捧捧的人中间热闹风光,静不下来的人,是注定得不到清净智慧,注定办不成什么大事的人。

静,并不是“死静”,而是“活静”。

《菜根潭》另一则格言:“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鱼跃鸢飞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静不下来的人像雷鸣电闪、风吹灭灯一样,想要他不躁动也做不到。过于孤寂的人像死灭的灰尘、枯干的木头一样,毫无生气。有清净心的人,应当与上述两个极端都不同,他的内心世界像静水中有彩云飘动,天地间有鱼跃鸢飞,生动活泼、生机盎然。静气中有大气,有灵气,有浩气,不惟死静,方称清净之境。静,也不一定非要锁定夜间,非要独处一静室。《菜根潭》还有一则格言:“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即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对于心性未定的人如青少年来说,应当象孟母三迁那样,选择可以静心学习的环境,使他们远离尘嚣,坚定淳朴善良、好学上进之心,而对于已经具有了清净心智慧的人,则应当让他们“混迹风尘”,到复杂纷纭的现实中去磨炼心性,使之增强抵抗力、免疫力,以使这种清净心更圆润更充实更有实用功效。前者为“静中静”,后者为“动中静”。“心静志乃专”,清净心就是在心静状态下,不为环境迁化的“精神独处能力”。

(64)清净心的特性:凉 

[原文]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评注疏引]

清净心是冷静地观察事物,冷静地看待外部世界,冷静地处理外部信息,冷静地思考问题。

所谓冷静,也就是独立地,不受任何外物羁绊而直悟事物本质,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判断。

格言中的这个“冷”字就是从清净心产生的。

清净心的特性也正是这个“冷”字,亦作“凉”。

清净心是甘凉的,甘凉如泉。“冷眼观人”是“热闹中着一冷眼”,但“冷落处存一热心”(《菜根潭》)。即在滚滚红尘中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平等之心去看待失落了爱、失落了平等的人与事。

清净心是悠凉的,悠凉如月。“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当听到不顺耳的言语,感受到了顺意境遇时,坦然面对,悠然处之,自求心安。“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不受拘牵;此心常放在静中,利害是非谁能瞒昧”。(《菜根潭》)

清净心是鲜凉的,鲜凉如藤上瓜、棚间果。“冷心思理。”那经过冷静思索、反复论证而由自己寻觅到的真理,充满了清新气息,完全没有趋时应景的做作,没有生搬硬套的古板,没有人云亦云的复制,没有言不由衷的虚伪。用清净心发掘出来的真性,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自自然然,天真无邪,从容乎曲践乎仁义中道,给人以感动和濡染。

(65)动中静,是真静

[原文]

静中静非真静,动中处静得来,才是民生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作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评注疏引]

这则格言讲清净心的运用。

静中静可能只是身静,动中静才是心静。乐处乐可能只是形乐,苦中能乐必是心乐。

你观察过盲人走路吗?盲人走路,细心而恬静,谨慎而安祥,走路就专注于走路,心无旁鹜,步步踏实,故而摔跤少,避开的危机多,很少听说盲人出交通事故的。这就是很典型的“动中静”,盲人用于走路的专注和沉实,便是清净心。

《大乘无量寿经·寿乐无极第三十二》讲弥勒佛的清净相:“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外表温文尔雅,动作缓慢,而内心精进不歇,心体虚怀若谷,可以容纳一切。而在运用时能做到适得其中,身心相应,自然而又严谨。这段经文对于我们领会“动中静”的真境有很大启发。

凡能做到“动中静”的人必定是具备了清净心的得道之人。“外若迟缓”是从外表看,他遇事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甚至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任何时候都一如平常,镇定自若。“内独驶急”是说在沉静的背后,他的内心世界早已作了迅速反馈,脑子里面已转了好几个弯,把各种情况,最好的、最糟的都作了判断、权衡,可以应变自如。“容容虚空”,心体的容积非常大,可以同道体、同天体一样博大宽广。“适得其中”是说对外界的反映和适应。外有多大,内就有多大,就象孙悟空的变身术,说声“变变变!大大大!”就在倾刻间顶天立地,变到需要的高大程度。有这样的“容容虚空”,装得下天地宇宙,过去未来;有这样的“适得其中”能够以变应变,灵活地反馈调节,怎么会做不到“动中静”?

与“动中静”同理,“苦中乐”也是清净心的运用,而且是一种功力、定力。佛家说:“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具备了清净心的人就是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人,“苦中乐”只不过是他磨练心性的必修功课而已。

(66)清净在自心

[原文]

缠脱只在身心,心了则屠肆糟尘,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竹,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评注疏引]

缠脱:缠扰和解脱,指物欲。屠肆糟尘:屠宰房,做酒剩下的渣滓等物,指脏地方。净土:佛教指佛、菩萨等居住的极乐世界,那里没有尘世污染,故称净土。魔障:佛教用语,恶魔所设的障碍。能休:能自我解脱。

这则格言仍是讲清净心的运用。

两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见面了。一个经历坎坷、受尽苦难,谈起话来都是人生感受,爱恨情愁,还能呤出“苦海身随成乐源,穷途心健即福端”这样的自作诗句。另一个功成名就、生活安逸,竟觉得与业务无关的话题插不上话了,远了,长叹一口气说:“我一天除了出钱,就是进钱,简直成了一个保险柜!”

后面这位朋友说的是一句大实话,代表了很多人的现状。活了几十年,感觉不出“人味”是什么,百无聊赖,不做业务时便心里空荡荡的。这便是格言中所说的“缠”,为外物所缠,失落了自己。

其实,由“缠”而“脱”,只在一念清净心。“拔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头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菜根潭》)人是一种被造物主赋予了精神享受的高级动物,而且这种精神享受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升华为覆盖地球的共鸣共振,还可以变为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电视剧、曲艺、音响等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流传千秋万代。世间万物,各有其需求,各有其功用,而人的本质需求乃是精神,是灵魂。人的本质功用是生产和享用精神产品。“脆弱的生命随时可以消失,一切都可能转瞬即空,归于寂灭,惟有死者的灵魂和生者的情感是永远的存在。”(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只须一念清净,想到“我是人,我有家”,那“为一朵花停留太久”的生命耽搁便可以中止,“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有了清净心,你进入一个书画长廊,你会深深地为那些笔墨生动的山水花鸟画和书法作品所吸引,欣赏那最动人的“静美”,你的精神,你的人格中最善最美的东西,会被她从心灵深处一下子召唤回来,你的心灵之光,与之默然相对,相看两不厌,神会在此间。

而没有这种清净心的人呢?正如格言所写,纵然眼前有琴有鹤、有竹有花,十分清雅,可以焚香读画,煮茗敲诗,但他的心就是静不下来,他没有心思去享受生活,因为他“简直是个保险柜”啊!

(67)力担当,善摆脱 

[原文]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处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评注疏引]

运用清净心处世的一则十分重要的格言。

读这则格言,我们可以领悟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双向人生可以运用清净心将入世、出世集于一身。“担当”,承担责任之谓也。“力担当”,积极地承担责任,以承担责任为荣,逃避责任为耻。“摆脱”,不以得失为计较之谓也,“善摆脱”,从投入“处事之事业”一开始便怀有摆脱名僵利索烦扰的动机,方可称“善”。

担当是“入世”,摆脱是“出世”。以出世之觉悟入世,又以入世之历练出世,只有用清净心经营和管理自己内部世界的人才可能做到。正如《菜根潭》另一则格言所云:“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

第二,担当与摆脱,其要点在多奉献,少索取。如何处理取与关系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清净心根本智慧的关节点。只奉献而不索取,只有少数人做到;只索取而不奉献,只有少数人做得出。多奉献,少索取却是绝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而在评估“多”与“少”的标准上又是对一个人智与德的大检验。

笔者认为,所谓“少索取”,应以合理合法收入为界限。例如一个聚集和调度资源组合一项事业的经营者,他应当收入的只是资源转换的增值提成或中介费用,而不应当是资源本身。如果将资源也列入其收入范围,那就是侵占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多索取”了。

少奉献、多索取,古人称之为“非分之福,无故之获”。《菜根潭》的一则格言指出:“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警世之言,良药苦口,着眼不高者谨记!

第三,保持爱己、爱人、爱物的襟期(胸怀),是力担当、善摆脱的动力之源。

力担当,善摆脱,是清净心的表现。而清净心又是寻找、护持和回归仁爱心、平等心的根本方法。

在衡量取与的多寡、先后、缓急等关系问题上,必须懂得返本还原,从爱心出发,少一点独占心态,多一点豁达情怀。赵朴初老先生九十二岁时曾作过一首《宽心谣》,把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且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