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花店全集:台州路桥“最美环卫女工”蒋桂敏:捡到11万元完璧归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12:32
“最美环卫女工”蒋桂敏:捡到11万元完璧归赵


12月28日中午,路桥区领导将鲜花和奖金送到环卫女工蒋桂敏手中,对她的拾金不昧行动予以赞扬。 王保初摄
本报记者王依友 张聆听 潘青青
本报通讯员梁 影
12月28日中午,在路桥区行政执法局,接过路桥区委书记郑敏强递上的鲜花和奖金,今年57岁的路桥环卫女工蒋桂敏脸上笑开了花。
捡到11万元巨款后完璧归赵的美德,使蒋桂敏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路桥。当天,路桥区行政执法局作出了“向拾金不昧的环卫工人蒋桂敏学习”的决定。
简单的想法:别人的钱不能要
一说起那天捡到巨款的事情时,蒋桂敏说:“还提什么呀,换成别人,也会这样做的。”
时间发生在12月25日上午10点左右,节日加上周末,路上行人特别多,蒋桂敏在自己所负责的商海北街路桥装饰城附近扫地时,刚扫过一段路,回头发现马路边上又多了一个黑色塑料袋。
“我当时有点生气,刚扫过的地又要回头去清理,心里责怪有些人素质不好。”蒋桂敏说,“回头捡起来想扔进车斗里,感觉里面有东西,拿出来一看,全部是一刀刀钞票。”
“丢了钱的人肯定会来找的。”蒋桂敏当时想。没多久,果然就有一个40岁不到模样的女人一路找过来,急急地问:“有没有捡到个袋子?”蒋桂敏生怕那人是冒领的,便问她:“你的袋子里装的是啥?”“是一袋钱呢,整整11万啊!”经过核对,蒋桂敏高兴地把袋子递给了那位失主。
在记者采访蒋桂敏的过程中,她的善行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附近一位姓张的住户主动跟记者“报料”:“当时失主激动得都要跪下来,想拿钱或买东西表示酬谢,她硬是给拒绝了。”蒋桂敏听了直摇头:“别人的钱,捡到就要还给别人!”
简单的生活:午餐就是馒头白开水
陪同采访的路桥区环卫处清扫科科长余岩敏说:“近几年,环卫工人的待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现在平均每个月工资才1700块钱,捡到那么多钱不动心,实在让人感动。”
蒋桂敏和丈夫吴成继都是安徽凤阳人,在路桥当了10年的环卫工人。她说:“捡东西不是第一次了,但是这么多钱还是第一次碰到!”说到她拾金不昧时,她说她丈夫是个好榜样。几年前她丈夫捡到一个装有两只手机和一张160万元的存折的袋子,愣是等着失主归还了,失主要给他钱酬谢,他也是一口谢绝。
“做环卫工人工资虽然不高,不过省省也够用了。”蒋桂敏一脸满足地说起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一个月一袋面粉就够了,碰到便宜的时候,买够蔬菜。”她说,家里水槽下屯的一大堆白菜,就是两毛钱一斤的时候买的。
蒋桂敏的简单午餐也让周围人看了肃然起敬:竟然只是两个馒头和一瓶白开水。为了减少开支,这些馒头蒋桂敏都是买了面粉自己做。她说:“我们两个人一个月生活费300元就够了。”
简单的幸福:高兴听人叫“小吴妈妈”
在与蒋桂敏的交流中,她脸上始终带着祥和的笑意,透着浓浓的幸福感。在记者的建议下,蒋桂敏把我们带到了她的家。
路北环卫所的集体宿舍307室是蒋桂敏和丈夫的家,走进房间,只有20平方米左右,蒋桂敏说这是环卫所免费提供的宿舍,一个月只需支付40元左右的水电费。房间里有浴室、厨房,都是环卫处装修好的,但是家具很简单,只有两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桌子,最贵重的物品便是一台去年4月份刚买的价值300元的电视机。
蒋桂敏说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钟出去工作,中午11点回家做饭,下午1点到5点继续工作,因为和丈夫扫的是相邻的街,一起出去一起回家。墙壁上挂着两个玻璃相框,蒋桂敏指着照片开心地告诉记者:“这是我儿子、这是我孙子,孙子在县城读书呢,我们每年攒下一万多元寄给儿子准备造房子。”
蒋桂敏已经4年没回家了,她说:“不知道为什么,一回家反倒想这里的人了,反正孩子们都大了,就不想回去了。”钱虽然少了点,但是住房解决了,吃饭也没有问题,靠平常扫垃圾时捡的废品卖钱也足够吃饭了。她说:“环卫处的领导对我们环卫工人都很好,上个月还给我们免费体检。真的很关心我们,只要能扫地我就一直扫下去。”
如今,蒋桂敏已经在路桥商海北街从事了10年的保洁工作,这条街上的住户也都熟悉了这位环卫工人。蒋桂敏说:“这么多年,听到街上的人叫我'小吴妈妈’,我感觉很幸福。”
“最美环卫女工”诠释草根善举

张聆听
面对11万元巨款,月工资才1700元的环卫女工蒋桂敏毫不动心,让无数市民动容,蒋桂敏被称誉为“最美环卫女工”。
常常有人感叹,人心不古、社会沙漠化,蒋桂敏告诉世人,在这个时代,善在沉淀在蓄积,它总在不经意之间突显,打动人们,让人感到明亮和温暖。
“最美环卫女工”是一个值得传扬的范本,人们之所以用“最美环卫女工”来称呼蒋桂敏,皆因她善良,她淳朴,她无私,她美丽。在蒋桂敏的潜意识里,善良只是一种本能。我们欣赏蒋桂敏,是追求一种善,也是呼吁善,希望台州这个城市更美好。不少网友呼吁相关部门要大力表彰蒋桂敏。
社会从来都不缺乏“最美”,不仅在于社会公众能时时从小人物、小事情上发现这种“最美”,更表现在对“美”的欣赏和赞誉,表现在社会公众希望从制度上呵护和鼓励“最美者”的真诚呼吁。对于“最美环卫女工”的善行,政府方面要予以支持和激励,还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格价值上的尊重。
邻里之间形同陌路;老太太跌倒“无人敢扶”……这些都是短时间内无法消融的“冰山”。但有爱就有希望,我们不仅有“最美环卫女工”,还有“最美妈妈”、“最美乡村女教师”……一个个令人感动的个体“符号”,恰恰是“垫”起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互信、奉献的基石。
“最美环卫女工”让我们感动,但不能仅止于感动。愿“最美环卫女工”的人性光辉照亮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