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未眠夜 豆瓣:变奏曲:谁“偷”了中国人的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51:32
  在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家庭最幸福?答案竟然出奇地简单——家人身心健康、与邻居关系融洽。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研报告》,70%的中国家庭觉得比较幸福。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啪!啪!”这首在我国知名度很高的歌曲从小就被传唱着,不论演唱者是否幸福,都会被“幸福”所召唤,拍手跺脚,手舞足蹈。幸福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曾经向往的幸福变了味儿,有人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那个人,你就是。”这话听起来有点假,但却在很多时候,给我们莫大的鼓励。我们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在哪里?放下过多的奢望,幸福其实很简单。 小步舞曲:你看你看,平淡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的家庭,在付出和回报之间保持平衡
  2010年,我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196多万对夫妇劳燕分飞。2011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离婚,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幸福的家庭,会在付出和回报之间保持平衡…[详细]
邻居决定幸福感,而立之年最幸福,亲子关系影响大
  ,“家人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和谐”、“与邻里关系融洽”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要比其他家庭更幸福一些。有意思的是,收入并没有出现在“幸福感最强的家庭”中,而人们的幸福感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甚至比不过中等收入的家庭。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邻里关系融洽”成为“最幸福家庭”的一项指标…[详细]

进行曲:你说他说,六十年的幸福变迁

四五十年代:大干社会主义最幸福
  建国初期,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吃饱穿暖,是这一时期人们对幸福的最直白注解。这个目标,激发了人们空前的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在这种激情下,人们体验到的是当家作主,创造新生活的幸福。
六七十年代:为人民服务最幸福
  十年浩劫,横跨了两个年代,砸碎了一大批人的幸福梦。追求幸福很容易被看作是享乐主义,幸福生活也很容易被当作资产阶级情调,艰苦朴素是这个时代生活的主旋律。动荡的社会和匮乏的生存现实,使人们对幸福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渴望。什么最幸福?唯一的答案就是:为人民服务最幸福!
八九十年代:奔向小康最幸福
  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街上开始流行红裙子,人们也开始从容地享受生活的幸福。社会从温饱迈向小康,市场经济带来的富裕潮,使人们的幸福感空前高涨。
新世纪一零年代:跟着感觉找幸福
  毫无疑问,这是我们最有条件幸福的时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同步飞长,尤其是一些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他们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和工作面前,丧失了对幸福的敏感。人们不禁要问:辛勤的工作到底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拥有一种感觉?
富裕了,为什么却“不幸福”?
  美国作家伊斯特布鲁克最新的研究得出了悲观的结论:美国人的平均收入1950年以来翻了一番,而同期抑郁症的发病率提高了10倍。日本的调查结果同样惊人。在1958-1986的三十年间,日本人均收入增加了5倍以上。而根据日本的调查反映出的结果来看,这段期间人们的平均满意度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 美国前总统罗伯特·肯尼迪说:“GDP衡量一切,但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这话有点过激,却不无意味。经历多年发展,中国也在反思:经济发展的目的何在?到底是为GDP增长,还是为了幸福的生活?

变奏曲:谁“偷”了中国人的幸福?

变奏曲:谁“偷”了中国人的幸福?
  一直以来,我们推崇GDP增长的神话,认为首要问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解除贫困,增强综合国力。“GDP崇拜”成为一种情结,唯效率主义的发展成为主要甚至唯一取向。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国民教育、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领域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牺牲掉,人民生活并没有从经济的增长中获得多少好处。
生存压力:幸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房子、工作、人际、婚姻、面子、家庭……这几个名词带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时刻给予一个中国人压力,年轻时以命换钱,年老时以钱换命。职场压力令英才早逝,学业和就业压力令15—25岁的人思觉失调。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这些问题已成为中国显性的公共问题,并构成百姓痛苦的关键。卫生组织公布说,中国2400万人有精神抑郁症,原因就是买不起房。
安全感缺失:当生存都只是一种可能
  富人提心吊胆。对国内顶尖富豪的调查显示,多数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公务员烦恼。杭州市的一个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公务员中,有心理问题的占近17%,公务员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体强烈。社会治安是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将良好治安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公众,最大程度提升市民的“安全感”,进而满足普罗大众对“幸福感”的需求,是政府职责。
人际疏离与情感空白:独孤感与抑郁的源头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逐渐淡化了情感企图,大家都是及时关系,强调当下的需要,呈现的状态是:过从甚密,但感情稀薄。 我们不知道隔壁邻居姓甚名谁、大致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我们也不知道现在工作单位里年轻的张小姐明年是否打算谈婚论嫁,还是准备出国留学;我们不知道常常去理发的美容店为什么换了老板。
思考:中国人的幸福感哪儿去了?
  一份调查报告的数字令人感慨:我国抑郁症患者达2600万、9成大学生陷入就业迷茫、7成公众担心药品安全、8成家庭付不起子女学费、7亿多人受到职业伤害、47%母亲无力养育孩子、70%上班族工作不和谐、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按国际测量法,幸福的指标包括: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心理调适、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如果按此标准去计算中国人的幸福,那么,今天普遍存在的住房危机、安全感缺失、教育致贫、人际疏离、生活压力等等现象,会否让幸福感打折?
其实,我们在寻找幸福中幸福着
  职业规划专家金培华指出:成就感、挑战性、对工作的热爱与否、人际关系状况、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都是影响工作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提升自身对工作的幸福感,比如抓住机会提升成就感、塑造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挑战等等。教育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间接效应是教育带来收入和其他福利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教育投资给个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收益,这无疑会提升受教育水平高的人群的幸福感。健康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每个人来说,不仅自己的健康会影响到其幸福感,而且家庭成员的健康也会发生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