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游戏配音音乐:历史上的今天(6月16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22:44

历史上6月16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887~1998

 

更新时间:2012-6-16 

  

《国际歌》

1887年6月16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诞生纪念日。1871年6月,巴黎运输工人、诗人鲍狄埃在一间简陋的屋里创作了歌词;1887年6月16日,法国里尔工人狄盖特为歌词谱上曲子,标志《国际歌》正式诞生。一个多世纪来,这首歌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把革命真理传遍五洲四海。列宁称其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麦克林托克和她毕生的研究对象——玉米

1902年6月16日,美国科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在美国哈佛城出生。麦克林托克由于提出了“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于1983年获诺贝尔生物学奖,她是世界上靠独自研究成果而得此类奖金的第一位女科学家。 

胡适

1921年6月16日,胡适在给《吴虞文录》作序中首次提出“打孔店”。此后,这一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中广泛流传使用,衍成“打倒孔家店”。其实际含义是要打倒孔子、儒学、后儒和礼教。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词

1924年6月16日,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因校址在广州黄埔,人们习惯称为“黄埔军校”。 

 

光明日报报头

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创刊。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直属的党报,是一张面向广大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全国性、综合性报纸。 

捷列什科娃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

1963年6月16日,苏联宇航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驾驶“东方”6号飞船升空,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在太空停留了2天22小时,绕地球飞行48圈。 

沃纳·冯·布劳恩

1977年6月16日,德国出生的火箭专家,美国宇航工程技术领导人沃纳·冯·布劳恩由于癌症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里亚去世,享年65岁。 

罗健夫

1982年6月16日,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罗健夫逝世,年仅47岁。罗健夫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电子计算机技术所、骊山微电子公司工作,1972年、1975年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Ⅱ型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重大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国务院追授其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首批六位博士

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次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马中骐、谢惠民、李尚志、赵林诚、白志东和冯玉琳等6人获得博士学位,除冯王琳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外,其余5人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6月1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国际歌》 

鲍狄埃

1888年6月16日,人类歌曲史上最有威力的、影响最深远的歌曲——《国际歌》的曲子,在一个工人作曲家的笔下诞生了。从此,这首战歌响遍了全世界。

《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鲍狄埃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的,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号召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起来为真理而斗争的壮丽篇章。但是,这首诗整整经过16个年头,才出现在由朋友集资出版的鲍狄埃的《革命诗歌集》中。又过了一个年头,有人将这个诗集给了工人作曲家狄盖特,劝他在那里面找些歌词来作曲。 

狄盖特

狄盖特于1848年10月8日出生在比利时根特城工人家庭,后全家迁居法国里尔。7岁就进工厂做童工,12岁才进工人夜校。他很聪明,16岁考进了里尔市立艺术学院的夜学部,学习绘画和音乐,18岁获得学院的音乐一等奖。他终于成了业余的工人作曲家。

狄盖特拿着这本诗集,回到家里一翻开,立即被吸引住了,特别是那首《国际歌》,他更加喜欢。他觉得那首歌词很适合于写成合唱歌曲。歌词激励着他,他以满腔的激情,一夜不眠,谱成了那首气壮山河的曲子。第二天晚上,他在一个酒馆里试唱。6月23日,他在卖报人的庆祝会上正式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接着以狄·盖特假名出版,印了6000份。

《国际歌》出版不久,就遭到统治阶级的迫害,发行人因为这首歌被判刑。狄盖特一生清苦,1932年9月26日病逝。但是,不管统治阶级怎样禁止和迫害,这首歌还是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响遍全世界,永唱不息。

附录2:

黄埔军校 

 

孙中山率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现代第一所革命的军政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故称“黄埔军校”。

国民党改组之后,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就把建立黄埔军校,创建革命武装作为巩固广东、完成北伐的第一件大事。孙中山当时曾经痛切地说: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没有广大人民的基础;为完成我们的革命使命,所以我才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党军,实行工农政策。第一步使革命的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第二步使革命的武力成为人民的武力。这就是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主旨,也就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使命。

黄埔军校于1924年1月开始筹备,5月第一期新生入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担任军校的各种负责工作。

1924年3月,举行入学考试,经过严格挑选,录取学生350名,备取学生120名。成为第一期学员。

6月16日,来自全国的教官和学生,包括共产党和国民党人共500余人在黄埔军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主持,并致开学词,正式宣告黄埔军校成立。

黄埔军校的创办,为中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工作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提供了干部力量。它对于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军事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附录3:

《光明日报》创刊

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京创刊。毛泽东题词:“团结起来,光明在望”。章伯钧任社长,胡愈之任总编

在发刊词《团结一致建设民主新中国》中阐述办报方针为:“第一是负责的态度”,“第二是服务的精神”,“第三是建设的批评”,“第四是忠实的报道”。该报以科学、教育、理论等为主要内容,反映国内外科学、教育、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附录4:

我国首批博士产生 

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

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次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马中骐、谢惠民、李尚志、赵林诚、白志东和冯玉琳等6人获得博士学位,除冯王琳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外,其余5人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83年2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

这是我国自1981年1月1日正式实行学位制度以来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博士。我国从50年代开始,就试图建立学位制,因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和“文革”的干扰,一直未能实行。1976年,教育部和国务院科技干部局联合组织的学位小组,拟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经审议修改,1980年2月15日由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学位制规定,我国设学士、硕士、博士3级学位。这些当时还看不出分量的名称后来却极大地规范了人才选拔制度。

1983年10月19日,我国首次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至此,我国的学位制度全面趋于完善、成熟。

附录5:

火箭专家冯·布劳恩 

冯·布劳恩

1977年6月16日,德国出生的火箭专家,美国宇航工程技术领导人沃纳·冯·布劳恩由于癌症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里亚去世,享年65岁。

冯·布劳恩出生于东普鲁士,他在早年就热衷于宇宙航行。他早期的实验使他在20岁就成为德国军队高级文职火箭专家。他在纳粹部队里继续研究试验,在波罗的海的佩纳明德建立了一个秘密基地。他与其他成员一起制造出V·2型火箭,并用其在战争行将结束时轰击了伦敦。

投降美国后,冯·布劳恩和他的组员转而为美国部队工作。后来他转向民用宇宙工程,领导发展了土星号火箭,将阿波罗号的宇航员送上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