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内网速慢:教学风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19:10
.教学风格的不同表现。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一贯又具有独特个性的行为方式,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表现,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心灵自由创造的标志。就表现而论,教师的教学风格可具体描述为如下方面: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学风格首先便把从业者的“个性”推上了前台。每一位富有个性的探索者都可能在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的过程中发现“独特性”的魅力,在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旅途上感悟个人的理解、想象、情感的价值。当教学活动的帷幕徐徐拉开,一个又一个的教学场景便使各类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大放异彩。以上课为例:有的人上课善导,巧于设疑;有的人上课善评,议论风生;有的人上课善点,发幽探微;有的人上课善演,绘声绘色;有的人上课重情,以情动人;有的人上课重理,博中求约;有的人上课重趣,引人入胜;有的人上课重议,启发思维。有和风细雨式的,讲起课来轻言慢语、娓娓道来;有急风骤雨式的,讲起课来尽情泼墨、写意渲染;有长于逻辑的,讲课环环紧扣、步步为营;有富于情感的,讲课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有幽默风趣、诙谐机智的;有严谨庄重、规范有序的;有细腻柔和的,有粗犷豪放的;等等,不胜枚举。

3.教师教学风格培养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机智,二是教学艺术。

(1)教学机智的培养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主要体现在,①洞察力。培养教师具有锐敏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具有合理调节教与学的谐调能力。②思辩力。培养教师具有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各种思辩能力、具有处理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矛盾的能力。要求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及学习与生活情感的反映,展开积极思维,设计对策。③反应力。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外在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作出反应,使学生始终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④判断力。培养教师果断处置偶发事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对此类问题作出准确判断,选择最佳的处置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学生群体之间心悦诚服。⑤应变力。培养教师控制和调节教学气氛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教态”、调控“学态”能力,如:当教学方法不当、自身教态失误,学生学态不佳等引起教学中出现错综复杂局面时,能迅速使教与学两个子系统相互谐调。

抓好上述几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使教师群体的教学机智结构达到最优化,教师个人也可以在教学中做到知难而进,游刃有余。

(2)教学艺术的培养

教学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展现个人教学风彩的个性教学活动特征。它包括组织、讲解、板书、表达、批评与鼓励、控制与协调等教学技能的创新和创造性的运用。主要有:①严密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学生注意力,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它包括课堂秩序的组织、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生思维的调动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组织好课堂教学,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向心力、感染力、凝聚力。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归根到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学虽无定法,但要得法,教师应掌握其要领。教学方法选择适当、运用恰当、方法灵活多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局面。提倡“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知识结构、年龄跨度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便达到在教与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处在积极主动的运作状态。③利用好板书。板书,板图都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也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板面上点、线、字、词、句、符号、图表等信息通过人的视觉映入大脑,以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印记,课堂上条理明快、工整规范、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层次分明、娴熟形象的书法板书,板面绘技艺术,具有“观赏性、提要性、美观性”和极强的教学艺术感染力。因此,培养教师追求板书美,必须从“板书”、“板书设计”、“板面设计”这三个方面入手,使自己的“板书”成为教学活动窗口,成为吸引学生的“门面”,使自己的“板书设计”、“板面设计”成为师生双方智能(知识、技能)沟通的纽带和桥梁。④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课堂上运用准确周密、简洁生动、幽默诙谐、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语言,不仅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纲有目、有理有情、有声有色,给学生以立论有据、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之感,而且能收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礼、言之有情”之语言美的享受。可见,培养教师课堂语言,应做到严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即:讲课语言必须精练准确、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讲课语速、语调必须适度,当慢则慢、当快则快,讲课声调当高则高、当低则低,做到“声”、“情”、“形”的有机结合,巧妙运用,而且恰到好处。

4.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

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职业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间的发展又可划分为若干阶段。由于人们考虑的角度和确定的划分标准不同,教学风格也会有不同的阶段之分。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划分,所论述的每一段的本质特征是相同的。教学风格的最本质的特征(独特性)和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核心内容(教学个性)两者合二为一,共同作为教学风格的划分标准,这样,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

模仿阶段

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模仿较多,创造较少,对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了解阶段和认识阶段。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停在这一水平上,而应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内核”,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的“自立”因素。

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课题组成员一开始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模仿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模仿。如龙继红老师的调查问卷、刘丽老师的活动设计、何燕玲老师的精美课件及巧妙提问、叶新群老师的平易近人、赖敏老师的谈话法、全利民老师狠抓学生基础知识……这些做法,均让我们受益匪浅。

探索阶段

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在这一阶段,教师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

第一,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片中的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虽然不是绝对地不可改变,但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成型,很难改变。因而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因性以练才”。有的教师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思维结构中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等,那么这个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中发挥自己个性的这些优势,向“情感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有的教师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等,那他就应该向“理智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有的教师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等,那他就应该向“理智型”或“科学型”教学个性方向发展。如果违背自己的个性特点,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第二,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现、教学方式挑战。

有很多教师虽然教龄不短,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僵化,固守老一套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一直处在独立性教学阶段,而很难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相反,有的教师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进行分析,并时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大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是否具有这种教育改革和创新精神对一名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对一个寻求形成自己独特个性教学和教育风格的教师而言,具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还不够,重要的还需教师把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思路付诸于实施。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检验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方法的有效性,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较快地进入独特性阶段,并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大量的材料表明,国内大多数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都是从教学改革与实验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

创造性阶段

这一阶段突出表现在教师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第一,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经教学效果和评价的检验,教师的独特性教学行为与方法大多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二,教师的教学个性已较明显地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第三,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与效果已开始反映出一定的审美风貌,使人能够较明显地体验出教师教学的“韵味”。

第四,通过教师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多教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出思维活跃、个性充分发展、富有创造性思维等共同特征。

独特风格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提高。这一阶段的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学个性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具有科学而稳定的表现,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

第二,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处于一种美的艺术陶醉与享受之中。

上述每个教学的发展阶段都各有特点。教师的教学从“无风格”到形成“有风格”一般总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发展。在这种顺序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的摹仿性越来越少,而独特性和教学个性成分越来越多。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学个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呈科学的、稳定的状态时,也就标示着教学风格的形成。

5.教师教学风格培养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必须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

因为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应如此。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难以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的执着的爱,只有技巧而无感情的教学,顶多只能成为教书匠,成不了艺术家。

(2)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这一点相当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复杂的社会生活进程里,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人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而且也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身行为的社会意义。自我意识是把自己当做认识的对象,是对自己的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所进行的认识感觉和评价。自我意识主要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在智力方面,要全面了解自己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

(3)模仿

有人在论教学艺术的文章中夸大教学风格的直觉性,说它是“不可能也不容得超前的预想、进行中的深思甚至过后的反省”,认为教学风格是不可模仿的。这种看法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如拿来指导实践,则危害非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结果绝大部分人是浪费光阴。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家斯坦托姆才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看法对吗?……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无数事实证明,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没有一个模仿的过程,独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心中的联想和类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思维的模仿。科学上的仿生也可以说是模仿带来的创造。中国佛教是“模仿”印度的,但中国的佛教决不是印度的佛教,其影响也比后者大得多。模仿并不必然导致没有创见,恰恰相反,模仿往往诱发创见,因为任何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其模仿决不会也不可能像复印机。

(4)学而不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陶行知先生也说:“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了。”又说:“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孔子说过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之”可以导致“好之”,“好之”可以导致“乐之”。

(5)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定势

成熟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教学风格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乃至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一堂课体现了以上所说的诸因素就可以说这位教师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只有这些因素在他的所有课堂教学中得到了稳定持久的表现才可以这样说。因此,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赖于一个稳定的心理模态,即形成一种定势。天道酬勤。如果一位教师经过长期的刻苦实践,使这种定势以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准备,以潜在的心理形式规范和制约着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在其教学活动中留下印迹,而不论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什么,那么,我们说,这位教师具备了这种心理模态,换句话说,在教学中,他已从“有技巧”而至于“无技巧”的境界,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在课堂上,他就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6.课题组每两周进行一次备课,对前面的研究进行反思,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取得的成绩进行交流,对一些困惑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存在问题的解决或改进办法,并确定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三)课题结题总结阶段

    1、全面总结研究工作,整理研究中积累的各种资料。

2、筛选、提炼成果精粹,撰写科学性强,具有推广价值的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效

(一)学习逐渐成为教师们的一种生成方式

2006年9月开始,课题组成员参加桂林市教科所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片区联动“同课异构”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的培训,参加本课题开题会,其后近两年中,积极参加本学科组织的区、市级“同课异构”活动,不断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这些均有效地提升我们学校教师的课改理念,还可以做到取长补短,互助合作,共同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们自觉订阅政治学科杂志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分工和合作,每个人将自己搜集、筛选、处理后的信息,及时与教师切磋、交流、互助,为教师的课改研究服务。

(二)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找到了有效的途径

    1.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形成合适于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教师的劳动,按照美国学者札德的划分,是仅次于科学家之类的高层次的创造性的艺术劳动。而一切称为艺术的东西,都无不包含艺术家个性的精华。可以说,教学风格的不同,主要在于教师个性的区别。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把握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按照教学目的和审美要求,把它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样的风格才是属于自己的、自然谐调的、有魅力的。

驾驭教材,和教材融为一体,既能进入教材所提供的“角色”,又能出得来,把它形象地演绎给学生。教师对教材应认真钻研,悉心体验,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思想、心理品质,然后通过课堂“演出”,将教材的思想观点、艺术风格等传递给学生。在这里,教师必须是教材的化身,是学生认识、感知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的风格,认识把握教材的风格,进而理解掌握教材的内容。

    2.有风格的教师必须是能够随机应变的、能够扮演多种角色的好演员,又必须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好导演,还必须是专业知识扎实,施教有方,诲人不倦的好导师。当然,教师无论扮演何种角色,都必须和个人的特质相一致,和教学对象环境相谐调,违背个性,不看对象、环境的表演,无论形式多么优美活泼生动,都是做作的,不自然,是不符合审美要求的。

    3.学习、借鉴他人的风格。艺术风格具有不可师承性的特点。但这并不等于说,风格是完全不可把握和借鉴的。所谓不可师承,只是相对的概念,因为对前人他人风格的借鉴,不能如工匠师徒间的直接传授,而只能借助于学习者心灵的体验和领悟,把他人的风格渗透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融会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一切有成就的、有特色的教师的风格,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只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但又决不亦步亦趋,为别人所束缚,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研究促进教师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观念、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等方面进步比较快,工作积极性高。确立了“尊重、理解”学生的观念,能够在深入理解教材、研究教材和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比较恰当地处理和创造教材,从“教教材”逐步转化为了“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教方法”“用教材培养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她们初步具有了开放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教学观,基本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去设计学生需要的、乐于探究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活动。

(四)个性化课堂有个性

新课改倡导个性化课堂,课题研究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造就个性化课堂。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已显露出自己独有的特色。

1.屈小鸾老师的教学风格是重学、务实、创新——(略)

 

3.蒋梅艳老师的教学风格是介于自然型与技巧型两者之间,概括起来就是:理解学生,教在心灵   ——(略) 

4.蒋晓斌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民主亲和,人格感染——(略)

5.张征云:理智型教学风格,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略)

    6.唐卫萍的教学风格是:以情感人以理育人——(略)

   (五)在教学实验中升华

(1)2006年唐卫萍老师举行在东片活动课《人生难免有挫折》,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性资源、学生的习得性资源以及学生创新性资源,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创造者,从而激活课堂,提高效率,使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蒋梅艳老师率先在本校内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同课异构实验,她于2007年元月在初三年级72班进行主题为:伟人、英雄、劳模启示录的主题活动课。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剖析各种信息的思维辨析能力;培养学生从伟人、英雄、劳模身上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坚定的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敬业精神。加强理想使命、职业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

活动课步骤:(1)确定主题。(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资料。(3)收集资料展示:规则a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收集,b 每人展示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c 每人自报发言的题目并结合第四、五单元知识谈自己的感受或感悟、体会。d上台的顺序、活动形式和发言次数不限。

活动课过程:a 首先是一组同学表演小品《见义勇为》以发生在桂林市的真实故事——鲍光蛇的故事为原型。表演直奔主题,角色定位准确,效果不错。b 接着是蒋欣蓓以演讲的方式谈平民英雄鲍光蛇的事迹,c 申慧茜讲述航天英雄扬利伟故事。d 罗丹说天津工人孔祥瑞不断发明创新的片断。e 刘月栎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再现湖南湘潭导游的感人事迹。f 黄忠讲了邓小平的三起三落的感想,然后是小品《劳模母亲》将活动课推向高潮,学生的角色定位,细腻的表演,恰如其分的台词对白很精彩。最后在歌曲《真心英雄》齐唱中结束。其间,老师同时兼任主持人与评论员的角色。

活动课评课:a主题鲜明,弘扬主旋律。b达到预期目的。c活动紧凑,效果不错,d表演定位准确,学生整体素质高。不足之处,活动课第三、四位发言者的时间稍长,活动形式还可以更新颖些,发言的人数还不够多等。

活动课反思:a学生的参与面还可以增大。b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c教师的小结若能归类更好。

  (3)张征云老师积极承担片区教研活动,于2007年5月31日在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与吴华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在《走近法律》的课堂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习、文体、娱乐等方面的规则、入手,进行小组对抗赛,看哪一小组懂得的规则多、讲得规范全面。通过比赛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热情,让比赛成为学生展示自己良好素质的最好和最佳时机。这样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爱好、知识、需要、问题等整合成教学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挖掘,使学生明确社会需要规则并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这样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日益凸现。

(4)屈小鸾老师一人上一个年级,虽然她的教案每节课只有一个,但她的教学过程总是在变,教学反思也总在变。当一个新的主题呈现,她进入第一个班的时候,总是抱着一种学习的状态投入的,其过程充满了新鲜,总会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第二次,她进入另一个班时,已经了解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思索状况,于是上得有些自如,就有些轻车熟路了,她会把前面一个班的一些经验性的东西抛给他们,使之教与学更全面。

她在课前总是鼓励学生预习,上网查找新课的有关资料,这也形成了一个长期不懈的好习惯,他们的资料在课前总会由课代表交到老师那里。这样一来,等课上到第四个回合,学生提供的资料就会越来越丰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样是不是第一个上课的班级会吃亏些呢?其实也不会,因为他们同样有机会享受第二轮、第三轮,况且每一单元要上好几课时呢!

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中,老师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图书等查找资料,给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大家按照各自的喜爱分成小组,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展示,并有图片、实物等,这样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个班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可以在其他三个班展示,这样的循环令学生受益,令教师受益。

(5)叶丽华教师积极承担片区教研活动,于2007年12月6日在琴潭实验学校与13中教师进行“城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教学设计时,叶老师充分考虑城郊结合部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列举身边侵害事例,进行归类,并分析其危害,讨论总结出寻求保护的措施。

(6)教师成长成绩喜人。

在此课题研究工作的引领下,教师队伍中,勤写善思的人越来越多、能干巧干的人越来越多,问题的捕捉越来越多。屈小鸾老师撰写的论文《开发课堂生成资源,激活学生主体发展》、教学课例《当“意外”发生时-----<统一的多民的族国家>教学片段及反思》分别获桂林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同课异构”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学课例评比壹等奖和贰等奖;叶丽华老师撰写的论文《谈谈思想品德的趣味教学》获桂林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同课异构”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学课例评比叁等奖,并因为2006--2007年度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蒋梅艳老师撰写的论文《一节彰显德育功能的思想品德活动课------<伟人·英雄·英模启示录>的教学与反思》获桂林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同课异构”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学课例评比叁等奖;并因为2006--2007年度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因为2006--2007年度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同课异构”先进个人。蒋晓斌老师根据本校子课题组的研究情况,写了题为《建立在学生经验性课程资源上的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论文,获桂林市二等奖。张征云因为2006--2007年度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同课异构”先进个人。参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同课异构’教学策略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2006-2007年度先进个人。

九、具体的研究成果清单如下(略)

  十、问题讨论与建议

   在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教师都已认识到:要形成个性化风格不应研究教学原则,而应在教学策略层面上下工夫。但如何根据自身个性特征选取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是使教师们感到为难的,需要专家指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