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20酷播网:罗汉和菩萨的本质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7:17:42

罗汉和菩萨的本质区别

  • 寂睿精舍
  • 55位粉丝

1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龙树菩萨!

《金刚经》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即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本来如此之诸法实相,和因缘和合、生灭无常之有为法相对,无为法是有为法之真常性,一切贤圣皆依无为法而解脱。本文以大小乘佛经为本探讨罗汉和菩萨的本质区别。

罗汉和菩萨的本质区别有二:1.有无菩提心;2.对空性的证悟。

首先,罗汉只有出离心但无菩提心,换句话说罗汉只有心度自己出离世间苦海,无法生起对世间悲悯的大悲心,所以以和世间生死相对的出世涅盘为目标,可以说就是要消灭五蕴生命,以此脱离苦海。

菩萨则不同,不但有出离心,更具有悲悯世间种种不平等和苦的大悲心,在这个大悲心的驱动下救度众生。这个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之一分。

其次,再说罗汉和菩萨对空性的证悟。

历来把“无我”分成“人无我”和“法无我”。我们若暂时不去过问后世大乘教派针对小乘的观点,仅从最可靠的阿含经来研究小乘的修行,则可明白佛口中所说的声闻乘的真实状况了。在阿含经中,提倡于五蕴诸法中观“空”和“无我”,若按一般的认识,观法“空”和观法“无我”并无任何区别,“空”和“无我”都是一个意义,即否定法有一个独立不变的自相。但在阿含经中,对此还需抉择。当观五蕴诸法“空”时,是观五蕴诸法本身无我,也就是所谓的法无我;而观五蕴诸法“无我”时,是观五蕴诸法中没有一个独立不变能自主的“人我”,即所谓的“人无我”。由此可知,阿含经中也是需要修行人观法空的,阿含经强调的正见就是“缘起性空”,但和大乘诸经所谈的“缘起性空”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1)仅明有为法空。

阿含经仅仅讲到观有为法空,并未明确说“一切法空”,对涅盘等无为法未说其亦空。

(2)未明缘起不生。

阿含经只说缘起性空,但未明缘起即是不生,这样甚深的实相要在大乘经论中才被明确的。如《心经》中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又如《金刚经》中说: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就是说因缘法具八不义。又中论释中也说:

“诸法尽毕竟空,无生无灭,是名诸法实相。”

因缘法性空即是不生,这就是菩萨的空性观。这不生不灭的实相即是佛在涅盘经中明示的佛性,禅宗称之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正因为一切法空无自相才相互依存,法法皆统一切法,随拈一法皆能总持法界全体,华严经所谓“主伴重重,互容互摄“,这就是佛所证,所谓法法平等,正因为任何一法都能总持一切法,所以才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就是诸法不生不灭的实相,亦即自性涅盘。

从罗汉和菩萨的涅盘果而言,罗汉只能证得与生死相对的涅盘,菩萨最终证得自性涅盘。

关于人法二无我的道理,阿罗汉的解脱是否需要依靠观法无我才能实现呢?阿罗汉证得涅盘的道理很简单,即彻底消灭对五蕴缘合且相续的生命的贪著和依赖,熄灭世俗生命的根本动力,不再招感后有的生命,这就是阿罗汉的解脱。那么要实现这个过程,只有通过观五蕴生命是假有幻有以及苦,而逐渐对这个生命产生消极的舍去念头,并最终彻底放下对五蕴生命的依赖和贪著。所以小乘修行,也要观五蕴诸有为法是缘起如幻的,通达有为法无自相的无为实相。但并不需要进一步明白无为法亦无自相的实相,也就是说,阿罗汉即使执“缘起性空”为究竟也能获得涅盘解脱,但大乘必须通达一切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皆无自相才能悟不生不灭之实相。

其实五蕴作为我所,和人我相待,这个“我”也就是相待五蕴分别的,如果没有五蕴也就没有我的感受。如果有我执,一定于五蕴诸法要取舍,只有把我执彻底消灭才能获得罗汉的涅盘解脱。那么罗汉在观人无我的同时,必然也能通达五蕴诸有为法也是无我的,因为法虽不同,但缘起性空的实相不二,罗汉若能于五蕴聚合中推寻出“无独立不变之我”的道理,同样也就能于五蕴等有为法中推寻出“无独立不变之我”的道理。罗汉在观人无我的同时为了确定无自主之我的实相,必然观五蕴缘起,这样不但能于体悟缘起的同时否定自主之我,亦能明了五蕴也是缘起性空的。


0

    • 2011-08-02 10:52
    • 回复
    • 寂睿精舍
    • 55位粉丝

    2楼


    另外,阿含经中常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也给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信息:既然阿罗汉已经通达人无我的实相,为何还要说“我”生已尽呢?显然,阿罗汉也能分清我和我执,阿罗汉消灭的只是我执,并不是相待五蕴诸有为法分别的那个本无自相的“我”。阿罗汉并不消灭意识分别的我,消灭的是对这个我的妄执。所以由此可知,大小二乘所明缘起性空的理是一样的,只是小乘不能通达一切法空的实相,更不能通达缘起即是不生,只能于因缘法通达无常无我,所以三法印强调“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诸行就是一切有为法,小乘明一切有为法无常,这个无常是从有为法无不变的“我”而言的,本质上还是从无我而言的,如果于无常执取诸法断灭则成外道了;“诸法无我”正明一切有为法缘起性空,并由此证得涅盘寂静。

    由此也就可以知道为何禅宗过初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容易落入天然外道,因为此并不是真正通达缘起性空,必须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才是真正的通达缘起性空。如果仅过初关,不明来源,则对因果之事还是不甚明了,非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时候,才能对因果生起深信,正所谓“一切因果分别丝毫不能损,自相成立之法丝毫亦不可得。”这样才是对缘起性空的正悟,疑惑真正消除。但如果满足于此,不知道还有缘起即是无生可证,则安住于小乘。至于缘起无生的实相,则是大乘正要明了的,如佛在般若经中明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在涅盘经中明佛性,在华严经中又明一切法大总持的甚深妙境。罗汉初果至少现量证人无我,并由此断三结成就四不坏净的德相;大乘初地必见一切法皆无自相之甚深空性。在初果罗汉所断的身见中,也就是不再妄执一个自相之我,这是初果现量证到的,现量通达才能断疑。

    阿罗汉仅断俱生我执,由此不再对五蕴生命依赖,更不会对五蕴有何取舍,虽能分别种种因果差别,但不再有取舍和依赖,断除世俗生命的根本动力,所以能获得涅盘。至大乘菩萨,必须断俱生法执才能成佛。

    后世的小乘学派,不能真明阿含诸经,于因缘法妄执而生诸多争论,有碍正悟,不得解脱。所以龙树菩萨才专门来纠错,明阿含经传承的就是缘起性空,并进一步明示大乘缘起无生和自性涅盘的甚深实相。如《中论》中说: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盘



    至于大乘,必明一切法空不生的实相。初地现量证空,彻断分别法执,安住在一切法空的正见中不动摇,远离第六(第六识即意识)粗惑,虽然分别一切法但不会分别其为实,并特别注重布施,其余五波罗蜜随力随分而修。

    般若经通大小二乘,既明大乘无生,又兼顾小乘,更加详细的阐述缘起性空。对于小根之人,可以先明缘起性空,然后再观空即不生;而对于大根人,直接可由一切法空不生入道,直接通达缘起即是不生,若现量悟入即达菩萨不动地,安住在无生法忍中。

    所以大小乘的区别由此可知:

    (1)小乘只明缘起性空,不明缘起无生。

    (2)小乘只有自度的出离心,绝没有广大的菩提心。

    如果能观法无我而不知无我即不生,亦非大乘正见。


    蛙氏奥义书

    1、唵(Om),此字(aksara)即此一切;它的解释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唯此唵字。 此外,超越三世者,亦惟此唵字。
    2、一切皆此梵,此我即是梵,此我有四足。
    3、醒位即外慧,有七支、十九口,食粗食,是宇宙人;是为第一足。
    4、梦位即内慧,有七支、十九口,食细食,具炽热;是为第二足。
    5、睡眠中,欲无所欲,不见梦境,此为熟睡。熟睡位是统一的智慧密集,具有喜悦,享受喜悦;以心思为口,是有慧,是为第三足。
    6、此乃一切主。此是一切智,是内在的控制者,是一切之母,众生与之生与灭。
    7、非内慧,非外慧,非内外慧,非慧密集,非慧,非非慧;不可见,无所设施,无所执著;无相,不可思,不可名,一我缘真实,息灭戏论,寂静,吉祥,不二,以为第四;是为我,是应知。
    8、此我,依字说,即是唵字(aum);依音说,足即是音,音即是足——阿音(a)、乌音(u)、摩音(m)。
    9、醒位,宇宙人,代号是阿字(a),第一音,由于它的遍在,或者由于它居于第一。
    如是知者,将会实现所有愿望,并得第一。
    10、梦位,炽热,代号是乌字(u),第二音,由于它的读音升高,或者由于它在二音之间。
    他高声唱颂智之相续,并成为平等。如是知者,不会投生于不知梵的家族。
    11、熟睡位,有慧,代号是摩字(m),第三音,由于它的建立,或者由于它的没入。
    它的确建立这一切,并且没入其中。他是如是知者。
    12、第四位,无音,无所设施,息灭,吉祥,不二,如是唵字即是我;如是知者,便能以我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