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高考审查系统:佛与菩萨有区别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19:01
佛菩萨都是修行成就的圣人,但佛是修行的最高地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汉语是“无上正等正觉”。而菩萨虽与佛很接近,但还要进一步修行才能成佛。  《华严经》把菩萨分为41个等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都是等觉菩萨,是菩萨中最高地位。  其中,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都是早已成佛的古佛,为了配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现菩萨身份。

观音是不是佛?菩萨和佛有什么区别?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按照佛教的经典教义,佛是出家人,而菩萨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

菩萨和佛在佛教中是有严格区别的,菩萨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没有出家受戒的人。

把菩萨和佛混为一谈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大陆民间,实际在佛教界内部,这个区别还是很严格的。而在台湾寺庙中,对于菩萨的理解还是坚持佛教本来的定义,就是用来称呼在家修行的人。台湾寺庙的和尚,对于到庙中随喜的香客和一般的游客,就是是用菩萨的称呼。

顺便多说一句,在佛教的寺庙中,佛和菩萨的塑像,从塑像所做的装饰就可以一目了然。佛像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菩萨的塑像,身上装饰华丽,有宝石簪缨等等饰物,是常人的装束。这也是佛与菩萨区别的一个证明。

第二,观音信仰属于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

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这中间除了佛教自己的发展演变之外,佛教经典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也衍生出一些独特的信仰,宗教研究把这种信仰称为民间信仰。观音的信仰就属于这种宗教现象。

观音信仰源于佛教,因为佛教中有观音这个人物,但民间信仰的观音,又不同于佛教的观音。佛教的观音是男身,佛教寺庙中的佛像,无一例外都是男身。这是佛教的教义所规定的。而中国民间信仰的观音是女身,与佛教的经典教义有区别。

总之,菩萨不是佛,指的是在家修行的人。观音是中国民间信仰,也不是佛教的佛。

补充一点我的看法:

按照佛教的经典,女身是不能成佛的,因此,女身要成佛,要再经过一次轮回,转为男身才能成佛。

中国由于民俗的特点,没有裸体的佛像,而在印度,你可以看到裸体的佛像无一不是男身。之所以说是男身,因为其佛的塑像上男人的器官一个不少。其实,在佛像的塑造规则中,就对男人“那话”有具体规定。我举这些事例想说明的是,如果佛非男非女,那么佛教在塑造佛像时就不会刻意强调这些。

同样,佛是菩萨,菩萨是佛,则是非男非女这种思辨形式的另一种表达。如果佛和菩萨是一回事,最好干脆直接称呼观音佛。至今对观音称呼不能改口,就是因为佛教对佛和菩萨的定义不可逾越。

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佛教在中国传播一千多年,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很多的演变。而这种演变必然和原始佛教的某些教义产生矛盾。佛是“非男非女”,“既是佛又是菩萨”等说法就是对这种矛盾的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但要了解佛教的本来定义,则要清楚这些观点产生的背景,这样才能知道佛教原来的本意。 回答:2010-09-27 04:43
修改:2010-09-30 08:07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感谢各位 共4条评论...
朝熙路客
佛,是“佛陀”的简称,也有译作佛驮、浮陀、浮图、浮屠的,在梵文中,其意为“觉者”、“知者”、“觉”。“觉”又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和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凡夫俗子,上述三项都缺,毫无觉悟可言;声闻(闻听佛陀言教而觉悟者)和缘觉者(因前世修行的因缘或观十二因缘之理自行觉悟者),缺后二项;只有佛陀才俱备上述三项。小乘讲的“佛”,一般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多得象恒河沙子,不可计算。比如:管过去的有七佛、燃灯佛;管未来的有弥勒佛;管东方的有药师佛;管西方的有阿弥陀佛等。从佛身说,又有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等。
菩萨,是“菩提萨”的略称。在梵文中,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指成就众生,有天上觉悟的慈悲者。按大乘佛教修行并于将来可以成就佛果位的修行者,亦称菩萨。其修行只有“自觉”和“觉他”二品位,缺“觉行圆满”,成就次于佛。佛典上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对大乘僧侣或居士,有时也可以尊称为菩萨,如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等,也被称作菩萨。


佛是经历了从众生-->罗汉-->菩萨-->佛的过程,最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