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域浮生在线阅读:刘敦桢与苏州古典园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24:47
07.jpg(46.01 K)
2010-1-18 9:41:03

 


    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数量很多,但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就有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
    人们一般认为,苏州这些典雅精致的园林,都是先人留下的遗产。其实,苏州古典园林的美,前人创作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后人的精心调研、努力抢救与修缮等方面工作,也功不可没。众所周知,近代的战乱、经济的破败,曾使得苏州古典园林因缺乏管理、维护而普遍呈现出荒芜、颓坏。解放以后,一些专家学者、有识之士看到了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于是在党和ZF的支持领导下,发起了对苏州园林的踏勘、修缮工作,其中包括谢孝思、周瘦鹃、范烟桥、陈涓隐、蒋吟秋、汪星伯等文化人士,以及上海、南京的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刘敦桢先生等。笔者在这里,专门说说刘敦桢先生与《苏州古典园林》这本书。
    在苏创办国内首个建筑专科
    刘敦桢先生1897年生于湖南省新宁县一个官宦家庭,少年求学于长沙一所颇有名气的楚怡学校。由于家庭和环境影响,刘敦桢先生自幼受到封建教育的灌输,聪睿的领悟与非凡的记忆,使他不但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他对文史的爱好,这些对于他日后进行的古建研究与教学工作,都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
    1913年秋,刘敦桢先生以优良成绩考取赴日本的官费留学,1919年春,又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后因志趣不合,次年转至建筑科,由此确定了日后人生的大目标与总方向。在日本求学期间,刘敦桢先生以勤恳踏实的学习作风和各门课程优异的学习成绩赢得老师与同学的赞扬。刘敦桢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国民对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不怕困难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本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极端尊重与刻意保护。前者给予他以学习的具体榜样,后者则给他带来深刻的反思,并由此促进了他日后从事中国古建筑文化研究的志向与决心。
    回国后的第二年,即1923年8月,刘敦桢先生就与朱士圭、黄祖淼、柳士英在苏州创办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这是我国第一个建筑中等技术专业,刘敦桢先生从此开始了他在建筑教育中的生涯。这时他常利用公余课后,遍游苏、沪、杭一带的建筑名胜古迹,除实地踏勘摄影,并涉猎史书方志,以对照古今。经人介绍,刘敦桢先生又结识了苏州当地的建工师领袖姚补云,与之探讨研究南方营建古法,得益良多。1927年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设立建筑工程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奉命并入该系,于是刘敦桢先生率苏州部分教师及全体学生,当年年底去了南京。
    协助抢修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1930年,刘敦桢先生加入了当时国内惟一研究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 1932年至1937年抗战前夕,刘敦桢与社内其他成员曾多次外出进行古建筑和遗址调查,其中就有古城苏州。在这五年之内,刘敦桢先生先后撰写并发表了专题论文、调查报告三十余篇,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古建筑调查记》,行文数十万字,摄绘图片上千幅。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意义相当重大。刘敦桢先生抢在日寇侵华这一浩劫之前,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文物记录。事实证明,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以后人民ZF开始大力保护文物的十余年间,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破坏,许多古建筑都遭到严重损毁甚至完全破坏,如果没有那些在事先已经收集的资料,它们的原来面目将永远不会为后人所知晓。 1943年至1968年,刘敦桢先生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重庆大学教授、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教授、南京文物管理与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3年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底层塔墩部分突然崩塌,出现了显著倾斜的险情,寺中的楚光和尚报告了此情况,苏南地区文管会派员去视察险情。1954年,南京工学院刘敦桢教授受聘为苏州市ZF顾问,来虎丘塔实地调查勘察,写出维修建议书,并刊出《苏州云岩寺塔》一文,详尽、科学地介绍了虎丘塔情况。1956年3月,刘敦桢先生又将关于虎丘塔塔基、塔身加固等问题的意见的信件送至苏州市ZF、1957年3月,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中央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局和苏州市委支持领导下,在刘敦桢等国内建筑专家和上海、苏州二市建筑工程部门协助设计下,开始进行了抢修。
    精心调研测绘苏州古典园林
    当年曾有一个阶段,国内要广泛展开民居调查研究,刘敦桢先生以人员及经费不足为由,将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了传统园林。并发表了学术论文《苏州的园林》,除对苏州现存园林概况及若干实例进行介绍,又对其设计原则和具体手法予以阐述,引起了建筑界很大兴趣。因为这不仅涉及古典园林的本身设计,也牵连到与其他文化领域的相互配合与渗透问题。
    在苏州的园林古建匠师努力修缮留存的古典园林的同时,中国建筑研究室在刘敦桢先生主持下,于1956~1959年间,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第一次全面普查,查得苏州当时有园林庭院188处,其中古典园林114处,古典庭院74处。园林中大型的17处、中型的34处、小型的69处;完整的38处、半废的45处、全废的31处。庭院中完整的47处、半废的12处、全废的15处。刘敦桢先生在深入调查研究后,又撰写了《苏州古典园林》一书。除了在文字中进一步详加介绍与分析,还补充了大量精美附图与照片,但此工作因为“文革”而中断,直至他去世的十一年后,才由他的助手和后人整理后,于1979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南京工学院的杨廷宝、童寯先生为《苏州古典园林》写序道:“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江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至全国解放后,始广为维修,累代名园遂又复重丽……旧时代,虽有文人记述名园,却少品评园林艺术创作。对苏州古典园林作系统的学术研究,始自解放后我院刘敦桢教授领导的中国建筑研究室与建筑历史教研组。本书是在他主持下,多年研究的结晶,对我国园林艺术精极剖析,所论虽仅及苏州诸园,然实中国在历代造园史之总结。存稿此次经建筑教研组整理付印,对今后造园当有参考借鉴意义。 ”
    《苏州古典园林》一书弥足珍贵
    《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以其内容精辟与图文并茂而迅速蜚声中外,被公认为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著作。书中所拍摄的照片和测绘的图纸,极其珍贵。在1979年,此书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出于爱好,笔者于二十多年前收藏了这本《苏州古典园林》。书很厚重,分作“总论”和“实例”两大部分。“总论”又分文字部分和图版部分,有绪论、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花木六大章节;“实例”也分文字部分和图版部分,分举有十五个实例: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和王洗马巷七号某宅书房庭院。可惜其中有的园林早已被拆除了。刘敦桢先生在书中论述的十五处古典园林,大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像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等,如今的人们尽可去观赏。但像早已拆除的庙堂巷内之壶园,今人就只能在书中翻阅了,壶园真正成了“纸上的园林”。
    庙堂巷七号壶园,刘敦桢先生是这样描绘的:门圆洞形,入门即为走廊,北通一厅,南接一轩,走廊中部有六角半亭一座。园以水池为中心,北、东两面厅廊临水而设,池岸低平。北面厅前平台挑临水池之上,六角亭临水而建,增加了水面的开阔度。园内不叠假山,仅在池周散置石峰若干,间植海棠、白皮松、腊梅、天竹和竹丛等,掩映于水石亭廊之间。池上架桥两座,以沟通水池两岸,小桥低矮简朴,能与水池相称,唯铁制栏杆与全园风格不相协调。园西界墙高兀平板,故在上部开漏窗数方,再蔓以薜荔之类的藤萝,沿墙布置花坛、石峰和竹丛树木,形成较为活泼的画面。西北角厅前湖石花台与水池、小桥的结合也较别致。此园的面积仅约300平方米,但池水曲折多致,池上小桥及两岸树木湖石错落布置,白皮松斜出池面,空间富有层次变化,无论从南望北或从北望南,都有竹树翳邃的风景构图。小园用水池为主景者以此为佳例。
    刘敦桢先生用短短三百多字,细致地描绘了壶园的幽雅景致,使人仿佛亲临园中,漫步走廊之间、临波水池之上,细观漏窗数处,翠绿的藤萝正富有生机地攀援着花坛墙垣……同时他还指出了园中风格不协调地方和值得借鉴之处。可见刘敦桢先生工作的细致认真和一丝不苟。
    严格律己、平易近人的一代师长
    “严格律己”是刘敦桢先生对待自己的一条重要准则,尤其是作为师长和领导,必须事事以身作则。他在工作中带头并严守纪律,治学谨严一丝不苟,作风上提倡实事求是,反对浮夸虚假。对《苏州古典园林》等的写作和摄绘,总是反复予以推敲、校核与修订,务必使内中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他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不讳言,而是公开承认与及时改正,更不强词夺理,或寻找借口以诿过他人。这些对于某些知名人士,似乎是难以做到的。由于自身如此,所以就能够以高标准来要求别人。在对苏州园林的研究中,对拍摄的照片从地点、角度、时间、光线及艺术效果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达到标准,有些照片竟重复拍摄了多次。各种测绘图纸也是如此,在实际尺度、外形轮廓、表现技巧等方面均是一丝不苟,经反复修订直至满意为止。开始有人认为这些要求过于苛刻,但通过实践大家取得共识,就成为大家一致遵守的自觉信律了。所以《苏州古典园林》一书出版后,获得很高的学术评价,其中的照片与附图,得到了一致的称赞。

06.jpg(7.28 K)
2010-1-18 9:41:03

 


    刘敦桢先生作为我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史学科的肇始人与著名学者,自然有很高的地位与声誉,但他从不以此自傲。他待人接物都十分平易和蔼,并能虚心听取和接受他人意见。还特别赞赏甚至钦佩那些在工作中有识有为的中、青年人,不但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意见,还尽可能从工作和生活上为他们做出妥善安排。这些具体的言行,使他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护和尊重,从而在多次领导全国性工作中,都获得了圆满成功。“文革”浩劫,使得国内许多科学界精英因此夭折,刘敦桢先生亦在其列。他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受到打击与迫害,一病不起,于1968年4月30日在南京逝世,终年71岁。 1979年12月上级为他召开了平反大会,并将骨灰葬在了南京雨花台望江矶。可以告慰刘敦桢先生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历经沧桑而又被园林工作者悉心修缮、养护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又在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既是对数千年来苏州造园艺术的肯定,也是对刘敦桢先生艰苦细致的工作和苏州园林工作者几十年辛勤劳动的认可。
                                                                                                来源:姑苏晚报    ■王梦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