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小学4年级看的电影:吴镇:只钓鲈鱼不钓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1:13:34
               吴镇,字仲圭,与王蒙、黄公望、倪瓒齐名,并称“元四家”。祖父吴泽是宋代抗金将领,吴镇年少好剑术,似乎想当个靠一柄剑闯荡天下的侠客—生逢乱世,剑比笔好用,这道理谁都懂。习剑之余,他研究《易经》,学习天命人相之术,曾在村塾中教书,后一度辗转钱塘等地卖卜为生。
     吴镇师承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巨然所得最多。董源“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山形,丘陵起伏,很少作陡峭之状。董源的山水画得到当时巨然和尚的追随,二人同为江南山水画派的奠基者,后世以董、巨并称。北宋米芾盛赞:“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董、巨平淡天真、朴拙高雅的山水画风,正是宋代以后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气韵。吴镇论董源:“笔法苍劲,世所罕见,因观其真迹,摹其万一。”

洞庭渔隐图  纸本墨笔  146.4×5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且看吴镇的《洞庭渔隐图》,画嘉兴洞庭湖山水景色,近处坡岸画 3 株树,两株松树高大挺直,一株柏树侧其后,藤蔓缠绕,中间湖水浩渺,一小舟载渔父荡漾其中,远山树木茂盛,水边草苇丛生,充分发挥了水墨特性,抒发了幽闲澹远的情致。以诗言志,画上题:碧波千顷晚风生,舟泊湖边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只钓鲈鱼不钓名”,吴镇一生隐居不仕,从其所作《沁园春》可知他的处世哲学:“古今多少风流,想蝇利蜗名几到头,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两度封侯,采菊篱边,种瓜圃内,都只到邙山一土丘。”

芦花寒雁图 绢本墨笔 83×2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再看《芦花寒雁图》,水中露出几块大大小小的石头,近处芦苇丛生,船上渔父正抬头眺望,飞起两只寒雁,水面上细密的波纹好似寒雁鸣叫所留下的痕迹。坐看云起时,远天飘出画面以外的云像是一阕阕词。“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驾一叶扁舟已经渐行渐远。这里的渔父形象,已然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坚持操守、追求自由的代称。“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西风送走琴弦上的前朝前代词人,吴镇则化身渔父逍遥浪迹于山水之间。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等均有《渔父图》传世。当然,吴镇更是属于有“渔父情结”之人。
     吴镇喜用湿墨,渲染一种凄清静穆之境,无论是山、树、水,还是船、渔父、房屋,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全似在蒙蒙细雨中,营造了一种幽旷、寂寥的山水之境。吴镇画有多幅《墨菜》,反映了他朴素的平民意识,画上题诗:“菜叶阑干长,花开黄金细。直须咬到根,方识淡中味。”
      不期然让人想起劝人修身养性、淡泊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诸家文人:“人生咬得菜根香,则百事可做。”这是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对人生的领悟。吴镇《墨菜》自跋:“梅花道人因爱食菜糜而作此。友人过庐索墨戏,因为而遣之,聊发同志一笑也。”

墨竹谱册页之二十四(二十四开) 纸本墨笔 53×6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代钱惟善跋此画:“梅花庵中吴道人,写遍君蔬何德色。怪我坐客寒无毡,床头却有买菜钱。四时之蔬悉嘉味,乃知此味吾尤便。”其意义已经超出了菜蔬本身,更多的是包含了一种“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品质。
吴镇一生勤于写竹,自谓“此君不可一日无”。他曾在一幅《竹石图》上题识:“梅花道人学竹半生,今老矣……”其所绘墨竹《筼筜清影图》不同于其他画竹之作,而是仅仅截取了一竿清竹的两枝梢,竹枝横斜,且相互交叉,各自随风形成一道优美的弧线,全图以简取胜。画面上方草书飘逸,猛然看去类若竹叶摇曳。
       宋代苏轼《书晁补之所藏文与可画竹》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成语“胸有成竹”就是源于“与可画竹”。苏轼的话用在吴镇身上一样合适。身与物化,物我两忘。
      看见一张黄宾虹、张大千等一群画家簇拥在吴镇墓碑前合影的黑白老照片。照片年代久远,看不清楚,可我总感觉其中哪张脸就是吴镇,不是墓碑,是实实在在的吴镇的一张脸,哪张脸呢?
      吴镇家乡浙江嘉善县有“梅花庵”,其匾额为董其昌所书,庵内有吴镇墓,吴镇自书碑文“梅花和尚之塔”,梅花亭内有把儒生衣冠焚弃而隐居的明代陈继儒所撰写的《梅花庵记》碑。




秋江渔隐图 绢本墨笔 189.1×8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