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做边爱bookbao:密支那战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26:44
                                                          密支那战役(ZT)2011-05-11 11:24

转载网址:http://hi.baidu.com/gbasp77/blog/item/010bd6ff682e90eafd037f70.html

中國遠征軍屍骨被挖出時仍手握刺刀

  2011年05月10日訊:近日,大陸和海外多家媒體轉載了新華社《瞭望東方週刊》關於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浴血英勇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採訪報導。在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這場始於1944年5月的密支那攻防戰,是整個緬北反攻戰役中最為激烈艱苦的一戰,也是日本在亞洲戰場的三次“玉碎戰”之一,中華民國政府遠征軍歷時兩月80多天,以傷亡6600餘人的代價,攻下了緬甸這座戰略重鎮。
  67年後的今天,緬甸當地居民說:“下雨的時候,這裡經常能聽到打仗的聲音,能聽到很多人在喊,還有槍炮的聲音。那是你們中國人,他們的靈魂沒有得到安息”。
  在大陸網路論壇和博客,網友們紛紛轉載張貼這篇新聞報導,表示“向中國遠征軍致敬!向抗日英雄致敬!”,並呼籲“我們要象俄羅斯那樣隆重紀念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勝利那樣,隆重紀念我們遠征軍反法西斯的抗日戰爭勝利!”



“下雨的時候,還能聽到打仗的聲音”

  據《瞭望東方週刊》2011年18期題為《密支那:戰爭的輪回》的採訪報導,在緬甸密支那的一個墓地附近的住戶多比由透露說,即使是現在,周圍的住戶修建房子還能挖出屍骨,“以前的話更多,除過屍骨,還有炮彈,藥瓶,注射器,有些屍骨,手裡還握著刺刀,屍骨一碰就碎了。”

  “下雨的時候,這裡經常能聽到打仗的聲音,能聽到很多人在喊,還有槍炮的聲音。”多比由激動地說。

  多比由的多個鄰居,也都提到同樣的說法,“那是你們中國人,他們的靈魂沒有得到安息,你們應該把他們遷走安葬,或者請和尚為他們念經。”

  有很多年長的當地華僑,還清楚地記得中國遠征軍第50師陣亡將士紀念碑上師長潘裕昆的題詞:壯氣冠河山,青史長留忠勇跡;英魂昭日月,黃土難埋敵愾心。

  第50師的墓地所在地,現在已經是密支那第二小學,緬族校長海開努說,1990年,學校蓋一個小房子時,發現了很多的屍骨。

  位於密支那三公里的密支那第二中學,曾是新30師陣亡將士的墓地。校園的門衛同樣說,以前建學校時,發現很多屍骨。

  老華僑艾元昌說,上個世紀60年代,密支那最少有三個中國遠征軍的墓地,分別是第14師、新30師、第50師,但後來因為敗退緬甸的國軍打敗了緬甸正規軍,一氣之下,緬甸當局搗毀了這些墓地,“推土機把墓地夷為平地,屍骨到處都是。”

  那是一場發生在1944年5月雨季的戰爭。

泡在水裡打日寇老兵自己用小刀挖彈頭

  “幾年前在這裡種菜時,還挖出過骨頭和子彈。”李光鈿指著自家院子裡面種滿了玫瑰花的花園說。李光鈿是中國遠征軍71軍28師的一位炮兵排排長,曾駐守怒江。抗戰結束後,流落緬甸密支那至今,期間他聽說了很多中國遠征軍英勇抗日的詳情。



  居住在緬甸九谷的蔡振基,曾是第50師150團的譯報員,有一天午夜,150團接到上級總攻命令,包圍密支那,“上面有我們的戰機向敵人轟炸,後面有炮兵支援,打得非常激烈。當時是雨季,坑道裡都是水,戰士們就泡在水裡和敵人打仗,日軍的工事相當堅固,且暗堡多,非常難攻。”

  “從印度雷多反攻開始,中國遠征軍駐印軍一路就沒有打過敗仗。”蔡振基說,當時中國遠征軍在前面打,後面就是美國的築路隊和油管敷設工程隊,緊隨其後一步步往前推進。

  蔡振基所說的這條新修的路,就是後來被稱作的史迪威公路。此外,密支那又是緬北滇緬公路上的重鎮,滇緬公路被切斷後,中國陸路對外通道全部失去,國際援華物資只能繞道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通過危險且運輸成本巨大的“駝峰航線”。而同時鋪設的中印輸油管,在當時則是世界上最長的油管。

  時任《武漢日報》隨軍記者的戴廣德,在回憶文章中說,1944年5月17日,美國第十航空隊飛機成群結隊地飛臨密支那上空,炸彈像冰雹似地傾落在密支那,日軍狼狽逃命。下午一點鐘,中國遠征軍佔領了整個機場。18日,新30師89團降落在飛機場上,“從此後,敵我展開了主力戰,我軍使用火焰噴射器對市區進行猛烈的‘火攻’。



  四川省金堂縣的老兵楊耀勝,曾是新30師第90團的一位士兵。他說當時都是美式裝備,“飛機在密支那機場一降落,我們就抱著槍開始打了。”密支那一役,楊耀勝屁股被打進一顆彈頭。2008年,傷口又開始發炎,他就自己用鉗子和一把小刀把彈頭挖出來。至今,疤痕仍然十分明顯。

密支那成為一片廢墟

  緬北大反攻一路勢如破竹,但中國遠征軍付出的代價亦是相當慘重。居住在緬甸曼德勒的廣西人鐘雲清,抗戰爆發後,按“三抽一”的規定,他毅然報名參軍。1943年,中國遠征軍駐印軍補充兵員,鐘雲清被編入新38師,乘坐飛機抵達印度受訓,任上士班長。

  鐘雲清記憶最深的是大反攻時,他所在的班新補充了5名戰士,這5名戰士剛上戰場就全部犧牲了,掩埋好他們的遺體,鐘雲清才想起來還不知道他們的姓名,隨即失聲痛哭。這時,連長勸慰他,現在還不是哭的時候,等打完仗了,再來給這些兄弟立碑。沒想到,連長在後來搶奪密支那機場的戰鬥中也犧牲了。

  二戰史研究專家晏偉權說,“在密支那,中國駐印軍打得非常辛苦,每推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晏偉權的岳父潘裕昆就是攻打密支那時的第50師師長,“密支那攻防戰到了最後時刻,日軍負隅頑抗,強攻損失過大,師長潘裕昆少將決定組織敢死隊智取,感人的是,應募人數大大超過了所需名額,150團少尉排長崔複生沒報上名,放聲大哭,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添加進去。”

  “8月5日,我軍完全佔領密支那及附近區域,終於結束了80多天的激戰,敢死隊功不可沒。”晏偉權說。

  戰後流落緬甸的老兵王子安曾是新38師野戰醫院的一名少尉,他認為自己能活下來,就是因為自己是軍醫,在後方工作,“真正在一線打仗的人,能活下來的不多。”即使如此,在反攻密支那的戰鬥中,他和5名醫療兵到前方的救傷所準備工作時,突然遭到了日軍飛機的轟炸,他的5位元醫療兵全部犧牲。

  參加此戰役的美國第236工兵營號兵RaymondKappila回憶說,他所在的連隊,當年有36個兄弟戰死在這裡。“當時運輸任務緊,晚上就在跑道兩邊點燃篝火引導飛機起降,但總有些傢伙開著P-40戰鬥機從南端沖出跑道,掉到江裡。”

被永遠銘記的日本軍人

  緬甸密支那戰役,連同發生在中國滇西的松山戰役、騰沖戰役,並稱為二戰期間日本在亞洲戰場的三次“玉碎戰”。即使日軍當時的戰報,也稱密支那戰役“全員英勇玉碎”。

  原新30師90團二少校翻譯官盧少忱回憶,密支那收復當日,他隨部隊進入市區,滿目瘡痍,一片廢墟,全城幾乎沒有一處房屋完整,原本茂盛的樹木已枝葉無存,日寇來不及掩埋的屍體,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腐爛臭氣沖天。

  在雲南騰沖被國軍俘虜的日本老兵吉野孝公寫回憶錄披露,日軍在密支那戰役的最高指揮官水上源藏少將,當年最後被逼至江邊的一棵大樹下拔槍自殺。

  資料顯示,在密支那戰鬥的最後關頭,日本33軍司令部向密支那守軍發來電報,命令“水上少將死守密支那”。在最後時刻,水上少將命令殘部突圍,而他本人則以自殺來執行了“死守”的命令。

  密支那戰役中的倖存日本老兵板口睦,晚年時重返舊戰場,在水上自殺不遠的地方,捐建了一個臥佛寺,隨同臥佛寺竣工的還有大門東側的“招魂之碑”,碑文上說,在密支那,3400名士兵像櫻花凋落那樣英勇地戰死了,水上源藏少將自殺,他的名字將永遠活在歷史之中,“戰爭雖然失敗了,我們將永遠銘記日本軍人為國家所作出的犧牲……”

  密支那華僑陳國勝每年都會看到有一批又一批的日本人來他家門前的慰靈塔鞠躬,祭祀亡靈。陳國勝心裡時常會有些酸酸的味道,“密支那當年有很多遠征軍的墓地和紀念碑,我們小時候還經常去掃墓。”

我們到底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

  緬甸戰役結束後,原新30師老兵楊耀勝返回中國,隨後參加內戰,最後參加了中共解放軍。

  但是,“國民黨殘渣餘孽”的印跡依然跟隨了一生,即使他多次改名:黃萬成、黃良、楊朋??

  在《瞭望東方週刊》記者採訪楊耀勝時,躺在床上的他時而大笑,時而大哭。

  “我們沒有戰死,但我們活得很痛苦。”居住在密支那的老兵楊建達說。

  在兩次採訪中,楊建達手裡都拿著一份2005年的《聯合早報》,報紙已經泛黃,但被一張塑膠紙精心地包裹著。這份報紙上的一篇文章《歷史包袱和政治偏見》談的是中國遠征軍的文章,也提到中國年輕一代的反思和救贖。

  這篇文章結尾說: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時候,我們看到中國領導人去訪問八路軍老兵的溫馨場面,看到一些城市用彩車歡迎八路軍老兵的動人情景,但若也有國軍抗日老兵的身影出現,其中,一定會令人感到圓滿溫馨和由衷欣悅。

生活在密支那的老兵楊子臣曾是新38師噴火排的戰士,他時常夢到死去的兄弟。

  1995年,楊子臣聯合生活在密支那的老兵,聯名向緬甸國家秩序建設委員會提出申請,重建遠征軍烈士墓,“吾輩親歷戰鬥,幸而生存者亦垂垂老矣,實不忍令維護國際正義保衛人類和平之神聖史績就此湮沒,浴血奮戰壯烈捐軀之忠魂無所歸依。”

  楊子臣的家在密支那一條繁華的大街上,不遠處,就是日本人修建的大佛寺,每年,他都會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日本人來到這裡,這個在密支那打敗了日本人的中國駐印軍老兵,難掩內心的失落,“你說,我們到底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

  在採訪結束僅僅12天后的3月27日,《瞭望東方週刊》得到消息,楊子臣去世。

 

  这些真正的抗日英烈死不冥目!
  我们经常纪念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但我们何时能够良心发现去怀念一下这些真正的抗日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