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链接无效什么意思:流转在记忆中的六段黑白胶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25:49
流转在记忆中的六段黑白胶片
2008-03-12 西安日报   串门,在街上扎堆儿聊天,顶多是抱着宝贝似的收音机听听能把耳朵磨出茧子的《红灯记》、《沙家浜》。问西安的市民1978年以前他们下班之后干什么,大家的记忆一定是灰色的。电影院里时常空空落落,单位偶尔会集体包场电影,也无非就是看过无数遍的“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单位一三五晚上一次不落的政治学习,或者是无休止的延点加班。
  从1978年开始,人们不断体验到业余生活的逐步变化,3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随古城市民来共同打开流转在记忆中的六段黑白胶片:
  关键词:经典出版
  精神荒漠中的第一片绿洲
  “久旱逢甘霖”,古城知识分子在回忆起自己1978年的心情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这句话。1978年春天,国家出版局决定要重印一批经典图书的消息在他们中间不胫而走,大家兴高采烈,奔走相告。钟楼新华书店每每贴出新书预告,第二天天不亮,书店门前就排起了长龙。廖阿姨就经常是这长龙中的一员。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在学校中曾经阅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她最为热爱的是俄罗斯、苏联文学,常常为其中洋溢的革命浪漫主义所感动。她期待着毕业之后能够拥有一个自己的小书橱,买更多的书读。然而1965年毕业之后,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大部分书都被禁了。一个非常老派的知识分子仅仅拥有不过10本书,在精神的荒漠中她整整跋涉了12年。
  她和爱人轮番多次排队买回了《子夜》、《家》、《曹禺剧作选》,买回了《儒林外史》、《古文观止》、《唐诗选》、《宋词选》等,还有《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契诃夫小说选》等等。买回的书他们用牛皮纸精心地包上书皮,连续两个晚上都读得通宵达旦。今天她已经拥有了整整一堵墙的书柜,存书上千册。但双手摩娑着30年前买回的这些书,尽管价格低廉,纸质粗劣,印刷粗糙,他们依然情意深长,因为这些书中断了长达10多年的书荒,是他们在精神荒漠中寻找到的第一片绿洲。
  链接:1980年国家开始扩建出版社,如今全国共有580家出版社,200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33971种,其中新版图书130264种,重版、重印图书103707种,总印数64.08亿册。西安市的图书馆从1980年的8个增加到现在的15个;全国人均年消费图书5.23册,西安人的图书消费应该高于这一数据。
  同时,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的渗透,出现了电子书、互联网出版、博客(Blog)等新型出版形态。随着通信技术对出版业的渗透,又出现了手机小说、手机新闻、手机报纸。21世纪世界出版业不断发展,人们的业余阅读方式也在不断丰富、更新。阅读成为西安各阶层人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老片重映
  灰幕上最初的一抹亮色
  四个样板戏已经让人们不胜其烦,1976年以后,电影院开始放映过去的老片子《五朵金花》、《刘三姐》、《早春二月》、《青春之歌》、《冰上山的来客》等等。空空落落的电影院开始变得人潮涌动,这些情节曲折、画面优美、充满人性化色彩的老电影,触动起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如果说经典图书出版是知识分子精神荒漠中的第一片绿洲,那么老片子的重映应该是普通百姓业余生活中最原始的一抹抹亮色。
  紧接着,《小花》、《啊!摇篮》、《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天云山传奇》、《珊瑚岛上的死光》、《城南旧事》,一部部新片子层出不穷,或者从全新的角度诠释革命战争年代的往事,或者对刚刚经过的十年浩劫进行反思,或者对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电影银幕在不断地丰富,看电影已经成为古城人下班后很重要的一项活动。陈冲在《小花》中纯情的眼神、刘晓庆在《瞧这一家子》里丰富的做派、唐国强的英俊干练,使他们成为30年前的人们最初的一批偶像,也成为街谈巷议的内容。
  链接:尽管人们的业余生活不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到电影院里看一场视觉效果非常好的电影依然是一种不错的享受。爱情、传记、动作、家庭、惊悚、伦理、西部、歌舞、艺术、战争,各种类型的国产片、港台片、进口大片不断满足着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我市的电影院从1980年的不足10个增加到现在的26个,电影放映单位从359个增加到588个。
  关键词:黑白电视
  刻骨铭心的情感
  在我们无休止的催要下,1979年,家里买回最初的那台黑白电视机。此前整个家属院里只有一家先买了一台9英寸的小电视,一到晚上很多小孩都挤进别人家的客厅看电视,《加里森敢死队》、《铁臂阿童木》让孩子怎么也丢弃不下,有时候别人会表现得不耐烦。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爸爸咬咬牙,先交了首付,给孩子搬回一台12英寸的“海燕”,以后每月分期付款17元钱。
  电视在物质生活尚不富裕的80年代,成为将人们聚到一起的理由。那时好像一共才三个台:中央一台、中央二台和省台,但人们对电视的感情却是刻骨铭心的。一部《排球女将》不仅让我们拍红了巴掌,把“晴空霹雳”和“流星火球”变成了口头禅,而且女主角小鹿纯子那种头顶分线梳出两条马尾的发型,也成了中国女孩们偷师学艺的对象。《血疑》则是我们看的第一部悲情片,对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人而言,第一次在荧屏上经历如此的生离死别,其“催泪弹”的效果绝对不亚于后来的琼瑶片。《上海滩》播映时,一时间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巾,黑色风衣也随处可见。从《射雕英雄传》开始认识男生女生,原来世界上除了林妹妹和宝哥哥,还有可爱的蓉儿和憨厚的靖哥哥。
  链接:电视机从黑白演变为彩色,从球面发展为平面直角、超平面、平面,由小屏幕到中、大屏幕,电视频道从最初的3个发展为几十个,电视节目的内容不断丰富,尽可能地满足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的精神需求。但是情感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再也没有第一台电视带给人们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家里人始终保存着那台电视,因为它记录着那个时代太多的温情和人们的心路历程。
  从西安市统计局获悉,西安市彩电百户拥有量从1980年的2.95台增加到2006年的136台。影碟机从空白达到67.14台。
  关键词:砖块录音机
  感受最初的流行歌曲
  上世纪80年代初,以学外语的名义,买下价格不菲的双卡四个喇叭收录机,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人们接触到最初的靡靡之音。邓丽君教会了人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唱歌,张明敏假模假式的“口水歌”、程琳装模作样的天真,张行和他那把吉他,陪伴人们度过很多美好的时光。幸运的是,我们听到了一些即使是在后来也难以找到的美丽歌声。此后有了校园歌曲,又有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苏芮……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常常不知所云相比,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都非常精美,非常打动人。夜深人静时,童安格老是唱着《午夜的收音机》,雨生也老是站在窗前天天想你,罗大佑的《恋曲1990》终于在1990年又一次响彻了大街小巷。
  链接:从起初单一的录音机发展成为集收音、录音于一体的收录机,大型台式收录机、双卡式收录机,直到组合音响,人们耳朵的享受越来越舒适。而且年轻人几乎人手一个的mp3、mp4,让他们随时可以沉浸在音乐的曼妙世界里。西安市百户拥有录音机1980年是5.3台,2006年是38.29台;百人拥有组合音响从无发展到20.57台。
  关键词:卡拉OK
  靠自己寻找自身的价值
  上世纪90年代初,卡拉OK像一阵风从东南沿海吹到了古城西安,很快又开始了城市包围农村的进程,成为城乡人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这种歌唱方式将人的一种潜在满足感发挥到了极致。它的出现表现了大众生活观念的一种变革,西安人逐渐抛弃了那种原有的消费模式,而是接受了一种更加现实化的潮流和时尚的方式:那就是靠自己来寻找自身的价值。
  也许再也没有什么像卡拉OK那样可以展现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了。即使到了今天,卡拉OK也许不再如几年前那样红红火火了,但是它仍旧是人们所依恋的很有魅力的东西,它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消费和休闲的模式,而且,明天我们还会爱它。
  链接:西安市文化局的孙琪先生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我市只在一些涉外酒店和舞场有卡拉OK娱乐项目,不过10多家。1993-1995年期间,全市的卡拉OK厅总数达到1500家左右,但良莠不齐。经过各部门的联合整治,目前全市拥有卡拉OK厅300家左右,总投资规模远大于过去的1500家,档次提高,服务提升,是朋友聚会、业余交往的最佳场所。
  关键词:电脑
  业余生活最重要的改变者
  上世纪90年代初,傅老师第一次在一个爱好写作的朋友家看到了一台电脑。它不但可以用来查资料,而且可以轻松地删改文章,省去了抄写的繁重工序。1995年,单位作为年终奖励给他发了一台电脑,他终于得到了心仪已久的宝物。他往电脑前一坐,一手捧着香茗,一手轻点鼠标,便可惬意地读到自己心仪的书籍,抒写内心的感悟,心里的那份满足和快乐真是无以言表。电脑不仅成为他的劳动工具,也成为家里人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上网看电影、听音乐、开博克,儿子用它来和朋友聊天、打游戏。儿子说电脑游戏让玩家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欣赏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而玩家在游戏中却可以经历各种各样的人生。
  链接:西安人的消遣方式越来越多,但很多人依然认为电脑是自己业余生活最重要的改变者,大约源自于它自娱自乐这种全新独特的方式。电脑以惊人速度进入居民家庭,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脑45.6台。
  短线长线的出游,内容不断丰富的健身……30年了,我们需要浏览的胶片很多,而且这种胶片还在不断地向前延展,但今天我们只能戛然而止。毋庸赘言,西安市民的业余生活不断向着丰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不但呈现在视野中,穿透在听觉中,渗透在人们的感觉里,记者在市城市调查队获悉的一组数据更是最有力的佐证:西安市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这一项目中,人均年支出1980年是34.8元,而2006年是1666.93元。
  ■文/记者郝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