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万能播放器字幕:台湾的“雄风”系列导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2:21

“雄风”系列反舰导弹是台湾海军目前的主要制海武器之一,普遍装备于大中小型作战舰艇上。该导弹的研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由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共分I/II/III型。

"冥河"反舰导弹

1967年,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冥河"反舰导弹一举击沉,极大地震惊了台湾当局。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大陆的人民海军已经装备了"冥河"反舰导弹,因此台湾当局一方面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防空能力,另一方面迫切希望自己也拥有这种强大的反舰武器。但美国海军长期以来一直注重航母和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舰载反舰武器基本处于忽略状态,无法在短时间内给台湾提供可用的反舰导弹。而台湾自身工业基础又薄弱,研制武器装备的中山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刚刚成立,根本无法完成反舰导弹的研制和生产。在这种状况下,台湾当局只能另想办法,依靠军贸来解决急需,在当时的西方各国中,反舰导弹发展水平均落后于苏联,较早开始研究反舰导弹的也仅有以色列和瑞士等国。瑞士康特拉佛士公司曾派员游说台湾联勤总部人员。但台军嫌该弹射程太近,只有10千米,且战斗部重量仅有32千克,难以有效摧毁水面舰艇,因此谢绝了瑞士公司的"好意"。 在与瑞士方面接触的同时,台湾当局也开始与以色列军火商联系。经过"埃拉特"号事件后,以色列加大了投入。1967年,以色列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瑞士人同样的办法,使其反舰导弹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1968年,以色列第一型反舰导弹由飞机公司(1A1)电子部研制成功,即为"迦伯列1"。该弹射程达20千米,战斗部为90~100千克高爆炸药,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可有效打击埃及拥有的大量导弹艇之类的小目标。以色列这种对付埃及导弹艇的实用设计与台湾国民党海军70年代的作战需求非常吻合,当时,人民海军也大量装备了在苏联蚊子级和黄蜂级导弹艇基础上仿制改进的6621和6623型导弹艇。台湾当局对该型武器非常满意,很快就和以色列签订了有关协议,其反舰导弹的发展计划终于有了一个的开端。

迦伯列导弹

1968年,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交流,中研院获得了大量的"迦伯列1"导弹料。在此基础上,1968年12月,台湾当局正式拟定了代号为"雄蜂"的反舰导弹发展计划。1969年9月,又草拟了"雄蜂"计划进度评估图。同年10月,中研院开始对"伽伯列I"导弹的技术性能与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在其后的"雄蜂"计划实施中,大体上经历了购买实弹、仿制和修改设计三个阶段。1971年6月,台湾当局首先向以色列购买了50枚"迦伯列I"反舰导弹和18个发射架,装备台湾海军3艘萨姆纳级驱逐舰"衡阳"号(DDG902)、"华阳"号(DDG903)及"岳阳"号(DDG905)。其中"华阳"号只装了一座三联装发射装置,其它两艘舰均安装两座三联装发射装置。制导装置采用单人操纵的OG.R-7式火控台和EL/M-221照射雷达,而不是以色列本国使用的双人操纵的OG.R-20式火控台。1977年,台湾海军首度成功试射"迦伯列I"导弹,这是台湾海军第一次具备了发射反舰导弹能力。由于"迦伯列I"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20千米,远低于"冥河"的40千米,在作战中不能先敌攻击,对载舰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台军将"雄蜂"反舰导弹的设计射程提高到了40千米。这项改进设计由于原型导弹设计上的缺陷和台湾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进展相当缓慢。导弹飞行高度的高度表不得不安置在导弹尾部靠近发动机的位置。这个位置对这种高敏感度测量器件的正常工作非常不利,发动机工作时的高温和振动常常使高度计发生故障。而且,由于高度表本身设计的原因,存在杂波干扰,使测量精度不够高,经常造成导弹提前入水。对这些不尽合理的设计,台湾在仿造和后来的修改设计中,根本无力进行分析和彻底的改造,从而造成了研制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雄风1

时间到了1977年,台湾海军再次引进了"迦伯列Ⅱ"导弹,同时还引进了该型导弹的生产技术。已走进死胡同的"雄蜂"导弹计划终于又有了新的参照,修正后的计划称为"雄蜂"计划第三阶段。该年末,"雄蜂"导弹完成试射并开始装备其作战舰艇。但不幸的是,导弹在使用训练中经常提前入水,而且大都发生在进入巡航高度以后的阶段。经过反复的研究发现,原来是由于导弹空气动力学设计上的缺陷使弹体表面有空气流速相对较低的区域,造成弹体局部散热不良,形成的高温区使弹内设备和弹体结构受到破坏所致。中研院又不得不一边修改设计,一边把已装备海军的导弹回收改造。改造的方法是在保持导弹总重量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推进剂的数量,而在弹体高温区域增加隔热层,用降低射程的办法来换取导弹的正常飞行。导弹在重新设计改造之后,更改名称为"雄蜂"A型(后又改名称为"雄风-1")。 1981年,台湾当局正式展出了"雄风-1"反舰导弹。导弹主要装备在台湾导弹快艇大队-"海蛟"大队的龙江级和海鸥级导弹快艇上,还包括经过"武进一"和"武进二"改装的基林级、弗莱彻级和萨姆纳级等用于攻击中小型水面舰艇。从装备部队以来,该导弹共生产了438枚,现已停产。 由于武器系统本身性能不佳,"雄风-1"导弹并没有后续改进,只是针对当时岸防需要,将导弹装了车成为一型机动化岸舰导弹武器系统。该系统由发射和指控两个单元组成。发射单元装在一辆牵引车牵引的平板车上,三联装发射箱通过可转动的底座装在平板车的底盘上。指控单元装在另一辆牵引车牵引的平板车上,该车装有一方舱,舱内有指控台和雷达机柜,雷达天线装在方舱上面。

雄风2

2008年7月4日报道,台“立法院外交国防委员会”3日审议了台湾2008年“国防”预算解冻案,去年被国民党认为对大陆极具挑衅而冻结的“雄风-2E”巡航导弹量产预算,全数解冻。“雄风-2E”巡航导弹,由于射程超过800公里,可从台湾直接攻击上海,“雄风-2E”导弹,因美方未提供关键性零组件导致量产延迟,台湾“中科院”表示,若美方仍未如期提供,将会另辟渠道,包括与俄罗斯也已在洽谈中,务必使这种新型导弹尽快量产并列装。 但问题是虽然预算通过了,这种被台湾军方寄予厚望的反制大陆远程攻击利器,离真正投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核心就是前面提到的导弹“关键性零组件”。在美国刚宣布冻结对台120亿美元军售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期内向台湾提供这些组件。而如台湾“中科院”所说,要向俄罗斯购买这些组件,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因为俄罗斯从未与台湾进行过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雄风"2型导弹采用一台法国许可生产的Arbizon Ⅳ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据称推力比"捕鲸叉"导弹使用的发动机大百分之十左右,台湾中科院在"捕鲸叉"导弹进气道结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发动机进气口。"雄风"2导弹是第一种真正采用主动雷达与红外复合制导的导弹系统。 1988年,"雄风"2导弹在"阳"字号驱逐舰上试射成功,1990年1月正式结束研制。舰射型MGB-2B已自1991年开始量产,是台湾海军反舰导弹中的主力弹种,也是台湾数量最多的一型反舰导弹,目前台湾中科院的生产线上仍在持续制造此型导弹。除了部署在台湾海军"成功"级、"康定"级护卫舰二代舰外,台湾海军现有的7艘"武进"3型驱逐舰(除"辽阳"号外)后来也都在舰的左舷加装1具四联装"雄风"2型导弹发射器。近年来台湾中科院对"雄风"2导弹系统进行了多项改进,其中一项是采用了新型燃料,将150千米的最大射程提高到170千米。此外,"雄风"2的对陆攻击型号也在研制中。

雄风3

台海军最新部署的杀手级武器─“雄风三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历经十余年研发,直到2007年才开始以“追风计划”为代号正式编列预算研制,军方计划耗资120亿(新台币,下同)在2013年前生产120枚,若加上早期研发经费,“雄三”导弹每枚平均成本破亿元,价格居台湾造导弹之首。因具备超高速、长射程性能,对敌海上吓阻力也列台军导弹之冠。 台湾“中科院”称为“21世纪新三弹”之一的“雄三”导弹,其具有的超音速海上飞行能力,目前台海军已陆续在“成功级”、“锦江级”上陆续装备“雄三”导弹,台军方并研发机动陆射型,战术运用的灵活性还更胜一筹。尽管造价昂贵,不过正因拥有高达两马赫以上的超音速攻击能力,不仅海上船舰难以防备,对于巨大的航空母舰更是威胁,因此“雄三”也有“航母克星”的封号。台湾军方除计划在8艘“成功级”和7艘“锦江级”都装备各四枚“雄三”导弹外,也计划在未来的“迅海级”舰装上高达8枚的“雄三”导弹,并同时计划生产可在陆地进行高速机动部署的陆射型“雄三”导弹,配合原有的次音速“雄一”、“雄二”导弹,形成“高低配”,有效攻击海上来犯目标。“雄三”导弹采冲压引擎设计,有效射程为30到200公里,极速超过两马赫,飞行高度大约在20米到200米之间,同时也可预设多个转折点飞行,对于攻击大型船舰特别有效。但台湾军方也坦承,正因“雄三”速度极快,因此失控的机率相对更高。号称台军自研导弹中造价最高、威慑力最强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6月中旬试射失败,自感颜面无光的台军试图全面封锁消息,但终究“纸包不住火”。台“国防部”28日证实“雄风-3”在试射时脱靶,随后法新社等国际媒体纷纷报道了“台超音速导弹发射失败”的消息。台“立法院长”王金平也感叹说,台军导弹“与对岸相差太远”,因此台湾“百年国庆”时不会展示“雄风-2E”等台湾自研巡航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