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影音会员缓冲加速:把根留住——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0:26

把根留住——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字号: 来源:淮安新闻网 2011-10-21 09:09 发表评论(0)

淮安新闻网10月21日讯(记者 张娇娇 见习记者 卢巧兰 通讯员 朱友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淮安历史文化之根,它使得我们与历史文化再次血脉相连。

淮安悠久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加上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传统饮食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淮扬菜烹饪技艺,催生了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系;经济繁盛,吸引众多医家在淮悬壶济世,并世代延续,形成了以温病学宗师吴鞠通为代表的山阳医派;优越的自然条件,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尤其是水稻种植业发达,在孕育了“金湖秧歌”等民间音乐的同时,由于水患频繁,催生了“巫支祁传说”、“水漫泗州城传说”等民间文学作品;广袤的洪泽湖孕育了悠久的水文化和渔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洪泽湖渔家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等,渔业的发达,带动了渔具制作和捕鱼方法的推广,也推动了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进步……

充分发掘和保护我市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精髓,延续淮安文化生态基因和城市文脉,并融入现代生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城市名片才能名副其实。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以普查工作为基础,以落实经费为保障,以传承发展为目标,以宣传展示为抓手,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市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发展先进文化、彰显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国家、省、市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纳入 “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市财政每年支出用于非遗保护工作的专项经费逐年递增,同时,举办了三届淮安市民间艺术节和六届“文化遗产日”系列展演展示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多方法,汇集非遗项目和民俗节目展演、民间手工艺展示、非遗保护工作摄影展览、保护成果图片展、非遗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咨询等。建设了淮海戏、淮剧等专题网站。推出《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丛书、《人文淮安-民间文学集萃》、《淮扬美食文化传奇》等一批出版物。建设了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长荣大剧院等一批展示场馆。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展示阵地建设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加强。

为了摸清“家底”,我市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三年中,先后通过媒体公告、田间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排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索。通过普查,初步掌握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形态、蕴藏情况、流布地域,传承脉络和衍变情况,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全四级名录和传承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07年3月,我市淮海戏、十番锣鼓、金湖秧歌、工鼓锣(淮海锣鼓)、韩信的传说5个项目入选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我市还有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京剧和淮剧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南闸民歌等2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并公布了四批市级非遗名录共计153项。目前,全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4项,省级27项,市级133项,县(区)级名录300余项,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日益完善。

接力薪火传承,推动传承发展。让那些尘封或即将消失的珍贵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光彩,我市独特的文化根脉也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2008年11月,我市淮海戏传承人杨秀英、魏佳宁,楚州十番锣鼓传承人周宝洪和金湖秧歌传承人张忠祥、张玉珍等5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杨秀英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0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等6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市还先后建设了楚州十番锣鼓和淮海戏两个项目的市级传承基地,公布了一、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2名,省长荣京剧院还开展了“小长荣培养工程”、“青春版荀派剧目生产推介工程”,加块培养荀派艺术传人。宋长荣弟子朱俊好凭借在纪念荀慧生诞辰11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红娘》、《卓文君》两剧中的出色表现,被誉为“一个俊俏的小男旦”。省长荣京剧院还为宋长荣弟子朱俊好量身打造了新编古装戏《缇萦救父》,主要角色均由中青年演员担纲演出,目前该剧已申报参演参演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并准备冲刺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华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的弟子吴玲、许亚玲二人凭借在《皮秀英》和《秋月》中的出色表演,分别荣获第21届上海白玉兰奖和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今年6月份,全省首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挂牌,进一步推动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