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影音v1.06版本:班级自主管理结构模式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51:29
班级自主管理结构模式探析 时间: 2011-06-17 来源: 论文在线

  【摘  要】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的班级结构模式仍是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体现为在班主任与其他教师的领导下,在班级中设立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等职位,其结构特征表现为一种以班主任为核心。

  【关键词】自主管理; 结构模式; 班主任; 班级活动; 班级管理; 学生个性

  一、当前班级管理的组织形式与存在的问题

  这种体系强调整体意识与高度统一,即班主任发号施令,班干部贯彻执行,学生俯首听令,在这种体系之下,班主任常常以学生听话、班级稳定、学生学习成绩好与管住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而得意。这种理念支配着班主任的管理行为,一旦班上某方面出了问题,班主任的第一反应便是权威当头,加强班级管理。这种直线职能型结构分为四层管理,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班长,其他班干部,班上普通同学。这种班级管理结构模式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也与现代社会倡导下的教育理念产生矛盾,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1.没有全面体现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是当前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1]。它实际上包含“教育民主”与“民主教育”,前者是“民主”外延的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大展到教育领域;后者是“教育”内涵的更新,既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适合公平和民主原则的教育[2]。这种稳定统一的层级化管理结构,之所以没有全面体现教育民主化,其原因在于:班级组织与管理工作相对固定于少数的班级成员,班干部被看成是一种荣誉、信任,拥有管理别人的权利,在地位上高人一等,多数学生则处于被管理、服从管理的地位,这种被动地位往往造成其缺乏班级主人感,班级成员之间地位上的差异,班级小集团化与班级的分裂。同时,由于历史上官本位思想和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从小便学会了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拉选票当班干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2.没有全面体现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关键,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平等的一个重要内容[3]。之所以把教育机会均等作为一个方面来看待,是因为它对于实施教育民主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个人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均等的对待,即有均等的入学机会、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和均等的发展机会。学生干部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可以锻炼其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也可以培养其潜在的各方面能力。但直线职能结构模式客观上只要少数班干部,为了维护班级统一与稳定,有的同学小学是班干部,中学也是班干部,而有的同学则一直是普通学生。在这种班委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班级管理模式之下,造成了许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组织中去,使得他们潜在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这必然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虽然有的班级实行了班干部轮换制度,希望通过这种措施来锻炼更多的学生,但由于存在班级统一与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因此,这种制度的安排是形式化的,在功能上也是低效的。

  3.没有全面体现教育本质

  教育质的规定性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应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在教育过程中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等,使学生获得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但是,这种模式过分强调班级统一与稳定,过分强调教师权威与控制主义,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容易造成个人与集体的对立,师生关系的紧张。此外,忽视学生自主性地位,忽略学生的情感、需要、愿望和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班级管理现状的审视,将有助于确立新的班级管理理念,推动班级管理改革。

  二、班级自主管理结构模式的提出

  班级自主管理也叫班级自治,20世纪初,自动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盛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专门论述了学生自主管理问题,当时的提法叫“学生自治”[4]。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强调:“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应允许他有越来越多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5]。”当前,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处处在强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 已成为许多中小学经常使用的口号。然而,要实现这一口号并非易事。如今,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探索目标。强调教师权威的控制主义的管理将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是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个性与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一项资源优势。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呢?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理论性的内容比较多,操作性的比较少,且都是抽象性的论述,缺乏具体性。基于前面的分析,实施班级自主管理必须构建班级结构模式,模式的构建是进行班级自主管理的前提。在众多的模式中,学生全员、全程、全域的班级结构形式给笔者以深刻的启示[6]。然而,模式也有其缺点,如结构比较复杂,分工模糊不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学生的身心健康等等。为解决上述诸种问题,笔者设计出了班级自主管理1+1结构模式。

  注明:(1) 模式1与模式2 是1+1 结构模型的两个基本模式。

  (2)模式1 是对班级进行纵横编制,可以根据教室大小与学生数量灵活调整。

  (3)“●”与“■”均为班级成员。

  三、班级自主管理1+1 结构模式探讨

  特定的结构模式是由相应的教育理念和管理观念所决定的,它的运行机制又必须体现这种教育理念和管理观念。以此为前提,设计了1+1班级自主管理模型(即模式1和模式2)。模式1是按照班级的座次顺序编制而成的,把班级按“排”和“列”数进行编制,横向的叫排(分别叫一排、二排、三排……),纵向的叫列(分别叫一列、二列、三列……),“●”和“■”是指班级的学生,这是为了以后班级座次的有序流动而使之相互区别,便于操作。模式如此设定是考虑到学生的健康与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学生的视力与听力适应不同的位置,长期坐在班级中的一个固定位置不利于学生的视力与听力的健康,易造成视觉与听觉上的某些问题,流动的班级座次顺序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班级座次顺序是设定模式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班级座次应实行流动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坐到班级中的每一个位置。班级的初始座位应按照互补原则进行编排,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互补,学生个性与人格互补,这种编排方式实现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横向的“排”实行日轮换制,即每过一天,第一排的成员坐到第二排,第二排的坐到第三排,如此类推……,第七排的成员又坐到第一排。纵向的“列”实行周轮换制,即每过一周,第一列的成员坐到第二列,第二列的同学坐到第三列,同样类推……,第八列的又坐到第一列。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如身高、爱好、学习习惯等,可以在班上依实际情况实行小范围的座次轮流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作一些调整。纵横有序编制班级座次的模式,使班级形成有机的、有活力的组织网络,生机与活力是其最为明显的特点,为班级成员之间创立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为了保证班级座次的有序轮换及班级各项临时事务的顺利开展,模式要求设立一个值日班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执政”一天,负责班级一天的所有日常事务,如纪律管理、卫生监督,作业收发等。值日班长不是摆设,而是实权人物,享有班主任享有的班级管理权力,如果班主任不在,值日班长可以在常务委员的支持下召开有关班级管理的会议,其他班级成员要积极支持值日班长的工作,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使决策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保班级管理策略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如果班级管理经过评比获“优秀”,当天的值日班长可以加分。经综合评选,整学期执政获“优秀”的值日班长,是参与学期结束时评优的必要条件。在模式1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班主任要为学生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注重引导与启发,要相信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具备交往、合作能力,具备自主管理的能力。

  模式2是在模式1的基础上设定,是对班级自主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设置五个常任委员(健康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宣传委员、劳动委员),五个常任委员由班级成员民主选举产生,他们应是那些具有全局意识、群众基础比较好,热心团体活动,正直公正的班级成员,每届任期半年。

  设置专项活动负责人的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也可以训练自己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例如,学生A有一项专长或业余爱好,他就可以组织一项活动,但首先得向五个常任委员提出申请,递交具体方案,经五个常任委员讨论后通过,“通过”实行“过半通过原则”。如果方案通过,该学生就可以在五个常任委员与全班大会的支持下,根据需要组织活动小组,进行该项活动的组织筹划工作。专项活动负责人是临时性的,产生于活动开始,终结于活动结束。每个学期如果班级能有几次这样的活动,则班级的气氛一定会很活跃和热烈。学生既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增加了感情,又得到了交往、训练和提高,同时又促进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指导作用。班级是学生自主生活的场所,“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7]。“班级自主管理倡导的是一种自由、平等、民主的生活环境,其中,协调的人际关系、成功的班级活动是创造自由、平等、民主环境的两大基本平台”[8]。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平等与民主的生活环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精神生活空间。班主任不是班级的核心,不是权威人物,也不是控制人物,他只是一个服务人员,为班级自主管理活动提供政策和思想方法,为学生自主管理创造条件和机会。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1+1结构模式尽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权力分配问题,在班级活动中,值日班长与专项活动负责人会共同负责班级的活动,可能会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够健全、或者没有安排好活动的细节而产生相应的矛盾和冲突。(2) 班主任在1+1结构模式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才能有效地维持班级自主管理的公平公正,模式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实施1+1模式,这本身就是对班主任的一种考验和挑战。(3)1+1结构模式是依班级教学制而设定的,现代教学改革的多种性可能会使模式在特定环境下失去作用。(4)设置模式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与进步,模式1中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模式2则是自愿的。因此,个别学生由于存在惰性,而不愿在模式2中发挥作用。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后续研究主要在于:进一步加强各科教师与班主任的培训,正确认识班级自主管理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班主任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艺术水平;对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宣传与培训,提高其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在活动前设计方案时都要具体细化方案,做到权责清晰;班级自主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保证其自主发展,因此,在1+1结构模式中,应处理扶、帮、带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共同进步。此外,模式的采用是以班级教学制为前提,对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引发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则另当别论。但是,无论何种模式,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凡是一切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可能的,都应仔细研究并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国际教育会议第35 届会议总报告书,1977.

  [2] 陈桂生.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华东师范大学比校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 王立华,李红双.谈自主型班级管理结构形式的构建.教育探索,2002(2).

  [7]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 龚孝华.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