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影音先锋防屏蔽:毒化人心的关键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3:13

毒化人心的关键因素

管 健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28期)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道德的生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人心也随之杂乱无章的生长了

    何谓“人心”?仿佛我们每天提及的词汇却很难用扼要而精辟的语言加以概括。谈及“人心”,人们只能从一些常见的词汇中窥见一斑,如“人心隔肚皮”、“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叵测”、“人心不古”、“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如果说人心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序列的动态系统的话,那么人心就可以显见其动态性与变化性。人们常常感慨“人心被毒害”,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人心变坏呢?

    是道德被金钱劫持了吗?

    阿凡提曾经问国王:“在金钱和道德中间,你会选择哪个?”国王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道德”。阿凡提则表示自己会选择金钱。国王很不齿阿凡提的答案。阿凡提却解释道:“从来世界上的人都是没有什么求什么的。”当今世界,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重建道德系统,呼吁社会良知。事实上,越是缺乏的东西往往是人们越渴求的。

    道德是什么?在汉语中,道德这一词汇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之重要性,无人反驳,所以人们常常说:“人而无德,生而何益”。

    当下,主流的价值观在无形中被金钱捆绑。温家宝总理也强调说,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的紧迫问题。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让我们感慨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连新近对婚姻法的新解释中也大量的充斥了情感背后金钱的计算和分配。试想,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金钱和道德的赛场上,谁敢赌道德一定是胜利者而金钱一定是失败者?君不见,人们对“美美们”的生活方式更趋之若鹜,而诸多道德楷模早已被抛之脑后。当金钱的等价物慢慢演化成智慧和能力时,道德的等价物却俨然变成迂腐和愚笨的代名词。

    霍布斯丛林是社会学中一个可怕的名词。霍布斯设想了一个人类的原始状态,在丛林法则下,没有道德,没有怜悯,没有互助,有的只是冷冰冰的食物链,所有人都不关心别人,所有人都不惜牺牲别人以让自己生存。君不见,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霍布斯丛林支配着人类的行为,权力和金钱挟持了人性和道德,人的欲望主导了价值,超我被本我压制和扭曲。当人们开始漠视人性,忽略超我,只关注物质、欲望和本我的时候,人心所显示的除了“不古”,还能剩余什么。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道德的生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人心也随之杂乱无章的生长了。

    是看客心理的惯性使然吗?

    鲁迅在《药》中描写了这样一些看客,他们“领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这些看客无非是在“观看”或“欣赏”屠杀革命者。《阿Q正传》中,阿Q曾向乡下人炫耀自己看到革命党被杀戮时津津乐道说:“杀头,好看,好看”。《祝福》中的祥林嫂到处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周围无人理会,也如看客一般。实际上,看客心理是人们面对事件像看戏一样,只对事件内容感兴趣,对事件中的受害者没有共情心。当年,鲁迅先生从日本学医归来,看到国人面对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时没有一丝悲伤,反而笑嘻嘻的如看热闹一般,便决定从笔从戎,从精神上拯救民众。

    看客心态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缺乏安全感有关。中国民众从集体无意识中就普遍存在自我渺小的感受,很少形成“大我”意识,缺乏主人意识和自信。普通公众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对整体性的社会充满无力感。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西方人喜欢去游行和示威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中国人常常会拦截领导汽车,下跪乞求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其无疑反映了国人心态上的孱弱。

    这种长期被统治、被管辖的心态促使民众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和“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习惯。所以,中国的家长常常告诉孩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样的人生经验。中国人发现在没有确切的法律和行政保障的情况下,模棱两可的态度和中庸的思维最为稳妥安全。所以,冷淡的态度在中国具有明显的“适者生存”的意味。另外,看客心态无疑也促进了看客们本身的自尊和自信,人们总是在从他人的不幸中找到自己的优越感。所以,大凡普通的国人似乎都有这么一个爱好——看热闹,越是人多的地方越容易激发人们的猎奇心。

    是人心冷漠,还是骗子太多?

    是不是国人的人心真的坏了呢?有人赞同,有人反驳。反驳者强调,事实上,有时不是人们没有古道热肠,而是满腔热忱常常被骗子利用,让我们不得不建立起“防人之心”。

    人们常常爱看上个世纪80年代的影片,影片中情节虽然简单,但是洋溢着浓郁的人情味。火车上、旅途中,人们有说有笑。曾几何时,我们突然会警惕性的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东西”。我们实际上给了孩子一个前提预设——不要相信陌生人。

    当我们徘徊在公园漫步时,迎面走来的小姑娘抱着你的腿乞求时,你会心生怜悯吗?当你在穿梭于马路上,看到中学生跪在地上,乞求路人施舍学费时,你会全然相信吗?当路遇“碰瓷”而百口莫辩时,你会相信人间好人多吗?当我们反复的被讹、被告、被索赔时,我们彷徨了,我们不禁感慨,是我们冷漠了,还是骗子变多了。

    心理学认为,当我们看到某一刺激物时可以瞬间接二连三地唤醒多条通路,然后人们可以迅速地做出如何行为的判断。在这些诸多的通路中,人们究竟如何选择呢?这依靠每条通路给人们带来的报偿与代价的博弈。例如,人们在助人行为中可以获得他人的感谢,获得周围人的赞赏,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内心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些正面的讯号会强化个体的助人行为,也会通过替代化经验的方式传递给他人,促成他人的模仿和学习。如此这般,遇到此类情境时,人们会在诸多通路中选择“救助”,因为救助之后所带来的报偿是积极的和令人愉快的。相反,各地“彭宇”案此起彼伏,我们被灌输了太多负面信息,我们亲历或看到了别人因救助别人而给自己惹上麻烦,被反咬一口。当人们发现,救助他人所获得的报偿是消极的,可能没有掌声和赞美,反而是说不清的麻烦。这样一来,当事人会自觉地将此通路堵塞,而其他人也会纷纷效仿之,并减少助人行为。

    从个人来看,人人自危、明哲保身的确可以让你不卷入不必要的麻烦中,但是一个充满冷漠的世界丧失的必然是整体的利益。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感到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病态的社会,人们必须改变心理状态,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

    文化是根,道德是魂。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滋养民族的生命,传承民族的根基。从古代的起源、近现代的发展,到当代的进程,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人心的改变不能只停留在抱怨和发泄上,普通人的道德和良知尽管是小小的“草根爱心”,也必将带来整个社会道德生态的生机盎然。

    (作者为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

    责编/王慧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