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水果的游戏可以站:厦门:三十而立闯新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3:35:22
本报记者 章文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2月29日   第 01 版)

2010年9月7日拍摄的厦门经济特区。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厦门再度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摘取“三连冠”。《2011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报告》发布,厦门位居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典范城市榜首,又让厦门颇感自豪。
城市实力和魅力的彰显
站在全国看厦门,量也许不起眼,但质很耀眼。2010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已由30年前的7.4亿元增至206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体量并不算大。但再算均账,人均GDP近1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创造GDP1.1亿元,万元GDP能耗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这些显示发展质量的指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站在全省看厦门,既是一个设区市,又是龙头,带动全局的作用凸显。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湖水微澜,白鹭翩翩,“最温馨的城市”名副其实。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一块块金字招牌,昭示着厦门人本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成绩。
三十而立,立起了宝贵的“厦门经验”
先行先试,善破善立,在一片荒芜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伊始就迸发出锐不可当的先锋精神和进取意识。
一项项“第一”是表征和记录——利用科威特政府贷款2100万美元修建高崎国际机场,创国内举外债搞基础建设的先例;在国内第一个自筹资金,建立地方航空公司厦航;通过发行国债,建成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厦门大桥……
30年前,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立,对台交流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厦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对台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截至2011年9月,厦门累计批准台资项目3807个,实际利用台资77.91亿美元;台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
得风气之先,闯出新路。然而,随着政策独家优惠变为多家普惠,“特区不特”的疑虑之声渐起。为此,厦门又擎起创新大旗,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厦门火炬高新区创造了高产奇迹,以全市不到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35%的工业产值。2010年,火炬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1298.51亿元,比20年前创立时增长800多倍,成为我国第一个每平方公里产值突破百亿元、福建省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开发区。
先行先试,创新驱动,给予特区再立潮头的强大支撑。福建总结“厦门经验”,推动特区效应辐射全省更多地区,先行先试、创新驱动成为福建跨越发展的内在力量。
跨岛发展,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而立之后如何前行?“提升本岛,跨岛发展,全域一体,同城共兴”。跳出小岛、岛内外一体化,跳出厦门、厦漳泉同城化,是厦门的回答。
2010年6月,厦门经济特区扩至全市,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特区由“小”变“大”,成就“大特区”成为可能。
一体化大幕已经开启,“退二优三”,迈向“高精尖”,提升本岛;岛外“强二进三”,产业集聚,建设新城,兴旺一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告别单兵行进,城乡齐步。
放眼未来谋发展。今天的厦门,更放眼于闽南金三角的协同发展。
因语言、习俗、文化相通而天然成“圈”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在福建省的地位举足轻重。提振闽南金三角,不仅可以打造福建跨越发展一个强劲增长极,对厦门再次腾飞拓展腹地,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合作、共赢发展也意义非凡。厦漳泉决定从条件最成熟、发展最需要、群众最期盼之处入手,推进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同城化。目前,涉及交通、医疗、通信等领域的18个同城化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按照规划,到2015年,厦漳泉将初步实现同城化。闽南金三角抱团发展,海西南翼重要增长极更有力,福建发展也将别开生面。
三十而立,厦门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