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韩国:差点儿还就冤枉了赵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08:15
                                                                  差点儿还就冤枉了赵王
    教学的过程既有预设的方面,更有生成的方面。面对教学问题,你不可能都有事先应对的计划、方略,即便顺水推舟把课堂生成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探究、思考。学生的猜想虽看似有理有据,但答案却未必如此。这实际上为老师确立了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将相和》一文,学生针对“你到底赞赏文中的谁”这一发散性问题,纷纷把溢美之词抛向了将相。冷不丁冒出了:“老师,我赞赏赵王!”喧闹的教室刹时静下来,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王兵。此情此景,他真有点儿不知所措地红着脸,低着头,似乎在后悔自己的莽撞。我笑着面对大家,说:“难道赵王就没有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地方吗?古人早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呢!”听了我的话,王兵好似吃了一颗定心丸,接着我的话说:“蔺相如是位不为赵王所知的无名小卒,而赵王却委以重任,说明了什么?”这时大部分学生回过味儿来,纷纷称颂赵王不以身份论英雄的宽广胸怀。听着大家的赞同,王兵会心的笑了。就在这时候王丽霞却提出了异议:“赵王之所以任用蔺相如是因为急病乱投医,说明了他没有主见。” 一阵沉默后,情势急转直下,大家一致认为赵王是乱了阵脚儿,这是他死马当作活马医的赌注。 清脆的放学铃声送走了学生,我仍回味着上课的情景,难道文中赵王真是一个无能之辈吗?是一个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吗?我再次捧读《将相和》,思之顿觉不妥。因为当面临危急情况时,赵王召集群臣,广开言路,群策群力。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思广议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其次,对于大臣举荐的蔺相如,赵王并非不闻不问地委以重任。如文中所言——“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于是“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当蔺相如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时,“赵王和大臣们商议”,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才派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由此不难得出赵王并非一个犹柔寡断,毫无主见之人。但疑惑也随即而来,我们不妨再来看一看蔺相如的办法:“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细细回味这一番有理有据的慷慨之词,觉得好是好,但不免还是为赵王捏了一把汗,蔺相如果真是位机智勇敢的人吗?毕竟事前这只是大臣的一面之辞呀。是否有实例证之呢? 思之再三,未果,冥冥中似乎有一亮光,使我兴奋异常,何不向《史记》求证呢?打开《史记》,我才知道举荐蔺相如的大臣叫令缪贤,而蔺相如则在他手下做事。之所以促成赵王召见蔺相如是有原因的。原来,令缪贤给赵王讲了自己一段往事。一次,令缪贤犯了自认为不可饶恕的罪责,于是想逃奔燕国,而蔺相如却阻止他,并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于是令缪贤告诉他,说:“我陪赵王曾经在边境会见燕王时,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示好,并说愿意和我结成朋友。”蔺相如则说:“那是因为赵国强于燕国,而你之所以被燕王看重,这是因为赵王的缘故。现在你如果投奔燕王,而燕王惧怕赵王,他肯定会把你捆绑后交给赵王的。与其这样,你还不如诚心诚意地向赵王请罪认错,说不定赵王还会网开一面呢!”于是令缪贤照着做了,果然赵王赦免了他。至此,我会心地笑了。真玄,若不是查证资料,还真冤枉了这位知人善任,宽宏大度的赵王呢!这样的人不值得大家尊崇吗?第二天上课,我把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