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式祝寿蛋糕图片大全:详论病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1:15:25
病机详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曾总结出病机十九条,其中属于五脏、上、下的各一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疮疡皆属于心。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属于六气的十二条: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上述十九条病机,在六气中尚缺燥气为病,所以至金元时代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又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一条。
《中基》综括七条,简约传心。
疾病的发生,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至近代五院合编的《中医学基础》一书,依据其病理过程将病机总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经络病机,脏腑病机七个主要方面。
1.邪正盛衰: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是指邪气亢盛;虚是指正气不足。所以“正胜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2.阴阳失调:是指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所谓“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张景岳说:“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曰阳而已。”《内经》曾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气血失常:气血失常,概括了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
人体的气血流行于全身,是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调经论》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但是,气和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不但可引起本脏腑的气血失常,而且也会影响及全身的气血,从而引起气或血的病理变化。
4.津液代谢失常:津液的代谢,实质上即是津液的不断生成、不断输布和不断排泄的过程。津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内津液的正常输布、生成和排泄之间相对恒定的基本条件。津液的代谢失常,也就是津液的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津液的生成不足、耗散和排泄过多,以致体内的津液不足;或是输布失常、排泄障碍,以致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形成水液滞留、停积、泛滥等病理变化。
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简要地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功能。所以有的讲义径直将3、4两条总归为“升降失常”。
5.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6.经络病机:经络,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五官九窍相互联系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内外,调节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等作用。经络病机,即是指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经络的气血运行逆乱,经络的气血运行阻滞,经络的气血衰竭等。
7.脏腑病机:脏腑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
脏腑失调的病机学说,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张仲景依此在《金匮要略》中又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论点。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