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寿蛋糕图片大全集: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59)自我觉醒的一面旗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2:53:14
             滕小松画

     萨特的获奖评语是:“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索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我觉醒的一面旗帜

        译  名:保罗·萨特
        生卒年月:1905、6——1980、4
        国  籍:法国
        代表作品:《恶心》、《墙》
        获奖评语: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索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迄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105个作家中,只有保罗·萨特是自愿拒绝这个奖项的,理由是“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避免被改造成体制中人”。

          他认为,体制是人的加工厂,一旦进入体制便会成为体制的卫士而非体制的医生。他说,知识分子既要忠实于某个政治或社会团体,又应不断地对这个社会和政治进行怀疑,因为社会推进的力量往往来自于不同意见。

          萨特这些观点的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这一思想的主旨是个人乃宇宙和人生之中心。若离开了中心,宇宙和人生便没有意义。尽管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被许多哲学家杯葛,但他的重大贡献是无法磨灭的,即发现了自我的存在。这是一个本源问题,人类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个我”起着决定作用,但是没有哪个统治阶层把“个我”当作宇宙和人生的中心,总是不厌其烦的强调类的属性,从而使“个我”消失在了类的汪洋大海之中。

          这在中国表现的尤为明显,什么“心灵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等,都是对“个我”生命尊严的极度蔑视甚至毁灭。人类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个我”造成的。我们总不能一面高喊“以人为本”,一面又大兴忘本之道,如若萨特看到现在这番情景肯定会生起满腹的恶心。

          《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那时他才三十几岁,但已基本形成了使他声名大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恶心》的主人公罗康丹是一个病态人物。这里的“病态”,强调的恰恰是他与整个世界的不和谐:罗康丹太清醒了,他以他那无比犀利的双眼看穿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幻想,以及生活在幻想里的人们,并对这一切感到“恶心”。萨特在1931年开始写作这部著作的时候,起初把它定位为一部叙述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件的争论性文章,与他1929年写的哲学故事差不多。后来几经修改,才成了现在的这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小说。小说一经问世便获得了评论界和读者强烈的反响。萨待也因此声名大振。

          翌年,他又发表了中篇小说《墙》,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内战期间,3名共和党人被法西斯分子逮捕,要他们说出另一名共和党人的藏身处,他们历尽严刑拷打都未开口,结果3人都被判处死刑,第二天清晨,其中两人拉出去枪决,留下的一人继续受审,这次他为了戏弄法西斯分子就编造说:那名共和党分子藏在墓地里。此后不久,他就被莫名其妙地释放了,后来一名难友告诉他那名共和党人真的藏在墓地里,他听到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不禁放声痛哭。这部小说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命题,即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命运。

          萨特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主义论著出版于1943年,书名叫《存在与虚无》,这部论著认为“自我”与外部世界处于敌对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异很大,难以框定在一个形态里,萨特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别人,就是我的地狱。”很多人误解了他的观点,甚至歪曲说:存在主义对别人是完全不信任的,人与人之间永远相互猜忌、相互对立。实际上,萨特强调的是“个我”与“众我”的关系问题,认为“众我”以其看似正当的理由无时不在吞噬着“个我”,使“个我”的天地越来越小甚至丧失天地,近而导致“众我”不尊重“个我”,严重者消灭“个我”,这是人类必须时刻警惕的。他的这些观点体现在1943年出版的《辩证理性的批判》中。

          萨特巧妙地把这些哲学思想融入他的戏剧作品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948年,他发表剧本《肮脏的手》,描写的是“二战”期间,一位中欧国家的领导人去会晤共产党地下组织负责人贺德尔并缔结了协议,以便在德国占领军撤退后共享政权,然而贺德尔却遭到了党内其他人的谴责,并决定派雨果去秘密处死贺。事过多时雨果发现这个方针原来是被他杀死的贺德尔生前制定的,他感到十分震惊,而这时当局却要将他处死。萨特在这部剧中主要想说,在共产党内谁的手都不是干净的。这反映了萨特的政治倾向并非热爱共产党。但他对老百姓却给予了极大的爱怜,1947年发表的剧本《可敬的妓女》就表现出这种情感。

          1964年,瑞典文学院在萨特再三声明“不要选我为得奖人”的情况下,以不可更改为因由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他,获奖评语是“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索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0年4月15日,萨特这颗巨星在巴黎陨落,终年75岁。

        萨特部分作品年表
        1936年 发表长篇论文《自我的超越》
        1938年 出版小说《恶心》
        1939年 发表小说《墙》
        1943年 出版哲学力作《存在与虚无》
        1944年 出版剧作《无路可通》、《苍蝇》
        1945年 出版小说《自由之路》第一部《理性的年代》和第二部《缓刑》
        1947年 出版剧本《可敬的妓女》、文学评论《伯特莱尔》
        1948年 出版剧本《肮脏的手》
        1949年 出版小说《自由之路》第三部《苦恼之眠》
        1951年 出版剧本《魔鬼与神》